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6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7篇
  5篇
综合类   45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4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旨在为促进小麦-玉米连续轮作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陕西关中地区,于2008-2010年采用2年4季的田间定位试验,以玉米秸秆不还田-小麦秸秆不还田为对照(CK),比较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小麦秸秆高留茬还田(T1)、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小麦秸秆高留茬还田(T2)、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小麦秸秆直接还田(T3)3种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碳储量、养分含量及作物周年产量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3种秸秆还田方式下耕层(0~20 cm)土壤总有机碳储量(CT)、土壤活性有机碳储量(CL)、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MI)及土壤全磷、硝态氮、速效钾含量和作物周年产量均增加。3种秸秆还田方式对CTCLCMI的影响表现为T3>T2>T1;对作物周年产量的影响则表现为T2>T3>T1;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无明显规律性,但是对速效钾含量的影响表现为T2>T3>T1。【结论】综合考虑,在陕西关中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小麦秸秆高留茬还田模式(T2)是较优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72.
利用程氏指数(Cheng's index,CHI)法、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分子标记法分析杂交稻丰优香占的恢复系R6547系谱材料的籼粳分化.结果表明:亲本的程氏指数变化范围为6~18,偏粳系数(partial japonica coefficient,PJC)为0.13~0.67,2...  相似文献   
73.
添加作物秸秆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麦和玉米秸秆以不同方式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和酶活性的影响,为寻求最佳秸秆还田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以连续7季秸秆均还田土及不还田土为供试土壤,研究培养60d后,小麦、玉米秸秆与土壤混匀还田和覆盖于表层还田对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微生物量碳(MBC)含量,LOC/TOC、MBC/TOC和土壤蛋白酶(PROT)、脱氢酶(DHA)活性的影响。【结果】与不添加作物秸秆相比,无论以何种方式还田,添加小麦或玉米秸秆均明显增加了还田土与不还田土的TOC、LOC、MBC含量,LOC/TOC、MBC/TOC和PROT、DHA活性。还田土的TOC、LOC、MBC含量和PROT、DHA活性均明显高于不还田土;添加小麦秸秆处理土壤的TOC、LOC含量明显高于添加玉米秸秆处理;秸秆与土壤混匀还田处理的TOC、LOC含量和PROT、DHA活性均明显高于秸秆覆盖于表层还田处理;秸秆类型和还田方式对MBC含量、MBC/TOC无显著影响。作物秸秆腐解过程中LOC含量和PROT活性可较为敏感地反映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结论】无论是在还田土还是不还田土中,作物秸秆与土壤混匀还田均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74.
紫花苜蓿不同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33  
以国内外20个优良紫花苜蓿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离体条件下叶片相对含水量、膜相对透性、游离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性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探讨了各种生理变化与抗旱性的关系,并结合草产量对其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抗旱性强的品种在干旱胁迫下草产量高,叶片保水能力强,叶绿素持有率高,游离脯氨酸维持积累时间较长,维持积累量较高,能保持较高的细胞膜相对完整性。依据上述5项指标,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将20个紫花苜蓿品种分为抗旱性强、较强、中等、较弱和弱5个等级。  相似文献   
75.
【目的】拓宽K型杂交小麦保持系资源,克服1B/1R类型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缺陷。【方法】对来自莫迦小麦的1BS染色体片段进行细胞学鉴定,并研究将莫迦小麦1BS染色体片段导入1B/1R类型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后,对其育性、单倍体频率及恢复性的影响。【结果】K Tm3314A含有莫迦小麦的1BS染色体,为非1B/1R类型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该类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具有稳定的温敏遗传特性,单倍体频率为0,其平均自交结实率(79.4%)较1B/1R类型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 D23314A(62.7%)提高16.7%,且有效恢复系(自交结实率大于70%)出现的频率高。【结论】莫迦小麦的1BS染色体片段引入1B/1R类型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后,使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具有稳定的温敏遗传特性,其本身和F1代均不产生单倍体,育性更易恢复,恢复源广泛。  相似文献   
76.
【目的】本研究通过探讨小麦和玉米残体与其生物炭配施对土壤各组分有机碳及其自身有机碳矿化的影响,揭示其在土壤固碳和培肥方面的效应,为农田有机物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共设置小麦或玉米残体(根茬、秸秆)和秸秆制成的生物炭单施(WS、WR、WB、MS、MR、MB),配施(WS+WB、WR+WB、MS+MB、MR+MB)以及对照(CK)构成的11个处理,培养期间测定土壤CO2释放量,培养结束后测定土壤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颗粒有机碳(POC)以及粗细颗粒有机碳含量(CPOC、FPOC)。【结果】添加玉米有机物料对土壤TOC、MBC、POC、CPOC和FPOC含量的增加作用普遍高于添加小麦有机物料。添加小麦或玉米秸秆对土壤TOC、POC、CPOC、FPOC含量的增加作用均高于添加根茬。单独添加生物炭,作物残体与生物炭配施和单独添加作物残体处理分别在培养的第4、8、21 d有机碳矿化速率最大,为有机碳矿化快速期,之后矿化速率减缓并逐渐趋于稳定。单独添加作物残体其有机碳累积矿化率最大,达到30%~46%;与对照相比,添加有机物料的各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TOC含量,其中添加生物炭处理土壤TOC含量增幅最大;单独添加小麦和玉米生物炭处理,土壤TOC含量分别显著增加34.4%和36.5%,但其有机碳累积矿化率仅为3%左右,土壤FPOC含量及敏感性指数在单独添加生物炭处理最高;小麦和玉米残体与其生物炭配施处理,土壤MBC和CPOC含量分别显著增加80.2%~199.2%,且其有机碳累积矿化率为12%~19%,介于生物炭和残体单施之间,土壤CPOC含量及敏感性指数均表现为配施处理最高。【结论】单独添加作物残体能够较好地补充土壤养分,但CO2释放量显著高于单施生物炭及配施处理;单独添加生物炭其有机碳累积矿化率较低,短期内对土壤养分的补充作用较小。作物残体与其生物炭配施可以较好地克服各自单独施用的弊端,尤其是玉米秸秆与其生物炭配施,在保证作物养分供应的同时能增加土壤碳库储量,对土壤肥力提升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7.
小麦族的耐盐机制与遗传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对小麦族耐盐机制与遗传控制的研究现状.指出盐胁迫条件下,植株地上部保持较高的K/ha比率是小麦族耐盐性的重要生理机制。概述了小麦属和山羊草属中控制K/ha辨别性状基因的染色体(组)定位情况。  相似文献   
78.
[目的]从传统的四川太和毛霉豆豉中分离产蛋白酶较高的优势菌株,并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鉴定,研究菌株酶活.[方法]以四川太和毛霉豆豉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离、纯化技术分离其中优势菌,并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特征菌落鉴定,最后对2株霉菌的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四川太和毛霉豆豉中2株产蛋白酶较高的优势菌株分别为M-THF-01与M-THF-02;经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发现,M-THF-01为雅致放射毛霉(Actinomucor elegans),M-THF-02为总状毛霉(Mucor race-mosa).M-THF-01与M-THF-02中性蛋白酶酶活分别为(83.00±4.25)U/mL和(277.35±6.09)U/mL,酸性蛋白酶分别为(156.36±3.68)U/mL和(405.69±4.18)U/mL,碱性蛋白酶分别为(19.30±2.56)U/mL和(25.37±3.88)U/mL,产纤维素总体酶活分别为(2.51±0.85)U/mL和(3.64±1.31)U/mL.总体来说,M-THF-02产酶活力明显高于M-THF-01.[结论]该研究可为毛霉豆豉纯复合发酵剂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毛霉豆豉的工业化与规模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9.
以红提为试验材料,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在露地和简易棚2种栽培条件下,测定葡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等参数。结果表明:避雨栽培降低了葡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02浓度和叶室内部光强,降幅分别为14.06%、7.46%和41.72%,与露地栽培相比,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避雨栽培提高了葡萄叶片的蒸腾速率,升幅为0.50%;降低了葡萄叶面温度,降幅为0.71%,与露地栽培相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0.
在实验室进行了串叶松香草种子适宜萌发条件和净度分析样品最低重量的研究,探讨了光照(黑暗为对照)、温度(15℃、20℃、25℃和30℃恒温,15/25℃、20/30℃和25/35℃变温)和发芽床(纸上TP、纸间BP和砂上TS)等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串叶松香草种子最适萌发条件为25℃恒温、15/25℃和20/30℃变温(8h高温,16h低温),高温时段(恒温在白天)设光照,和砂上(TS)及纸上(TP)发芽床;初次和末次计数时间分别以第5d(或第6d)和第14d为宜;种子的幼苗发育可归入双子叶植物子叶出土类型;净度分析样品最低重量是70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