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2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9篇
  12篇
综合类   69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99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连续式秸秆炭化炉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炭化是解决秸秆、稻壳、农林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化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设计一种连续式秸秆炭化炉,介绍炭化炉的整体结构设计,详细说明其主要部件的设计方案及参数选择.经验证,该炭化炉结构合理,制造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性能可靠,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212.
从权利与义务角度认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213.
植物源性饲料添加剂对动物产品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敖翔  周建川  何健 《养猪》2019,(4):31-32
2006年欧盟和2011年韩国全面禁止抗生素饲料添加剂作为生长促进剂(AGP)。特别是在出现“超级细菌”后,公众越来越关注AGP问题(Steiner等,2015年)[1]。禁止在动物饲料中使用AGP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许多国家正在限制或禁止使用AGP,例如2018年的加拿大和2020年的中国。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全球肉类消费在过去几十年中也在稳步增长(FAO,2012)[2]。肉制品中AGP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或药物的残留也可能是消费者面临的问题。因为对动物、使用者、动物产品、消费者和环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植物源性饲料添加剂(PFA)的使用正在增加(Windisch等,2008)[3]。在动物蛋白消费升级过程中,以可持续的方式提供高质量、安全的动物产品,同时保持养殖业的盈利能力是非常重要的(Steiner等,2015)[1]。虽然有大量的报道证实PFA(植物源性饲料添加剂)对动物健康和生长性能有有益的影响(Yan等,2010;Ao等,2011;Cho等,2014;Li等,2016)[4-7],但PFA对动物产品品质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14.
罗曦  罗辉  何健 《中国家禽》2019,(16):65-69
为研究高水平小麦饲粮中添加复合酸化剂的饲喂效果,选择1050只1日龄健康青脚麻羽肉鸡,随机分5组,每组6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不添加酸化剂和抗生素),抗生素组在基础日粮添加6mg/kg恩拉霉素、2.5mg/kg那西肽、20mg/kg硫酸黏杆菌素,酸化剂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05%护酸美(包埋苯甲酸)、0.2%枫澜酸(含羟基蛋氨酸,柠檬酸,甲酸)、0.1%新枫澜酸(含乳酸、柠檬酸、富马酸及甲酸等)。结果表明:0.1%新枫澜酸组与抗生素组之间总蛋白差异极显著(P<0.01),新枫澜酸组比抗生素组高34.48%;对照组胆固醇较0.1%新枫澜酸组12.39%(P<0.05)。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添加0.05%护酸美、0.2%枫澜酸、0.1%新枫澜酸均对蛋白质代谢有显著促进作用,且添加0.2%枫澜酸组在机体的免疫水平上提升效果也最显著。总的来看,复合酸化剂在动物免疫与代谢健康的基础上基本可以替代抗生素,且枫澜酸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15.
敖翔  周建川  周婷  何健 《养猪》2019,(1):5-8
为研究低营养水平饲粮添加单一或复合非淀粉多糖酶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择体重(47.5±1.3)kg的200头健康杜长大三元杂种生长猪,按体重相近、公母各半的原则,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生长猪。正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负对照组饲喂低营养水平饲粮,单一酶制剂组饲喂负对照组饲粮+500 g/t甘露聚糖酶,复合酶制剂组饲喂负对照组饲粮+500 g/t复合非淀粉多糖酶(主要为甘露聚糖酶和半乳糖苷酶)。预试期3 d,正式试验期70 d。结果表明:1)与负对照组相比,正对照组、单一酶制剂组和复合酶制剂组显著提高了末重、日增重,并显著降低了料重比;2)35 d时,正对照组和单一酶制剂组对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负对照组和复合酶制剂组(P<0.05);3)35 d时,正对照组和复合酶制剂组对氮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负对照组和单一酶制剂组(P<0.05);4)各处理组对猪肉品质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低营养水平饲粮降低了生长肥育猪的生长性能和养分表观消化率,而在生长肥育猪低营养水平饲粮中添加单一或复合非淀粉多糖酶都可以部分提高生长性能和养分表观消化率,且对猪肉品质无影响。  相似文献   
216.
奶牛酮病是由于奶牛体内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奶牛的奶产量上升幅度较大,随之奶牛患营养代谢病的比例也逐渐增高,尤其是奶牛酮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常发生于舍饲、运动不足及营养状况较好的奶牛。奶牛发生酮病可导致牛奶减产、奶质变差及繁殖力降低,给畜牧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奶牛酮病的治疗原则是提高血糖浓度,降低血中游离脂肪酸浓度,抑制酮体的生成。以替代疗法为主,再给以丙二醇和辅酶A等辅佐药物,并且疗效显著。通过营养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酮病的发生率。本文就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及其防治做以下论述,旨在对奶牛酮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17.
寒冷灾害监测中的全天候地表温度反演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提出综合运用MODIS遥感资料与地面气象站资料实现全天候LST反演的技术方法,并通过应用示范验证其可行性,对实现全天候、精细化的寒冷灾害监测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的第1、2、19、31和32五个波段,采用劈窗算法反演LST,计算过程相对简便而反演精度较高,缺点是无法克服云干扰;基于地面气象站实测温度资料,采用气候学方程与GIS技术反演空间精细化的LST分布,尽管其反演精度在晴空条件下比遥感方法差,但不受云量条件限制,可以实现全天候LST反演。  相似文献   
218.
本试验旨在研究含黄曲霉毒素B1为主的自然霉变玉米对肉鸭生产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设3个处理,霉变玉米替代比例为0、50%和100%,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肉鸭,试验期5周。结果表明:随霉变玉米用量增加,肉鸭1~35 d的日采食量和日增重、15~35 d的饲料增重比呈极显著线性降低(P<0.01),死亡率呈极显著线性增加(P<0.01);14 d和35 d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14 d血清丙二醛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14 d和35 d脾脏指数极显著增加(P<0.01)、法氏囊指数显著增加(P<0.05);14 d和35 d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35 d除外)含量显著下降(P<0.01)。结果显示,自然霉变玉米抑制肉鸭采食量和生长,增加死亡率,但提高饲料转化率;并导致肉鸭出现氧化应激,免疫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219.
自然霉变玉米对肉鸭生产性能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旨在研究含黄曲霉毒素B1为主的自然霉变玉米对肉鸭生产性能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试验设玉米组、霉变玉米组、采食量配对组3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试验期14 d。结果表明:在0~7 d、8~14 d和0~14 d,与正常组比,霉变组日采食量和日增重极显著降低(P<0.01)、死亡率提高5.47%(P<0.01);与正常组和采食量配对组比,霉变组全期饲料增重比分别降低4.90%和5.56%(P<0.01),干物质消化率分别提高3.78%和3.75%(P<0.01),粗蛋白消化率分别提高2.65%和4.63%(P<0.01),总氨基酸消化率分别提高3.9%和3.98%(P<0.01)。与正常组比,霉变组食糜在食管膨大部和空肠停留时间分别延长37.78%和55.94%(P<0.05)。自然霉变玉米抑制肉鸭采食,降低增重,同时延长食糜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提高养分消化率、降低饲料增重比。  相似文献   
220.
采用FISH-AFLP技术,选取8对EcoRⅠ+3和MseⅠ+3引物组合,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24个核桃品种(无性系)、2株实生古树及4个农家类型在DNA水平上进行了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在获得的1 011条谱带中,981条呈多态性,多态性百分率达97.5%;不同引物组合的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188 7~1.234 7,平均为1.208 5;基因多样度为0.118 3~0.141 2,平均为0.129 7;Shannon信息指数为0.184 6~0.225 8,平均为0.206 6。总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为中等。经8对引物检测的30个品种及类型均得到数目不等的特异带型,能将30个核桃良种及类型完全区分,建立了它们的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