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13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8篇
  134篇
综合类   105篇
畜牧兽医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不同截排水布置方式下坡耕地坡面产流产沙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坡面水系分段拦蓄径流泥沙的调控效益,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探讨l坡面集中汇流(T1)和"燕型"分流(T2)2种不同的控制排水措施下的坡面产沙产流过程。结果表明,与无措施坡面(CK)对比,2种不同排水布置方式均能显著延长径流急剧增加的历时,降低产流率增速,减少产流深46.61%~56.40%,使产流率与径流历时的对数拟合系数均达到0.85以上,且T2处理坡面产流率较T1处理变化更平稳,产流率和产流总量在各坡度均表现为T2处理T1处理CK;在5°、10°坡面,不同排水措施对径流挟沙调控效应表现为T1处理T2处理,在15°坡面则相反。而坡面径流含沙量与坡面累计产沙量变化并没有显著的对应关系;T1处理有利于削弱坡度对侵蚀量的影响,而T2处理对减少产流受坡度因子影响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92.
喀斯特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AMF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贵州花江、织金、花溪3个典型喀斯特地段的不同恢复阶段(乔木、灌木和草本)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为研究对象,基于AMF孢子的形态鉴定,计算AMF孢子密度、分离频度、物种丰度、重要值、物种均匀度指数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研究喀斯特不同恢复阶段土壤AMF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3个采样地段共分离AMF菌种4目8科10属68种,其中球囊霉属(Glomus)数量最大达35种,其次是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为17种,巨孢囊霉属(Gigspora)、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及原囊霉属(Archaeospora)各1种;不同采样地段各植被恢复阶段的优势种不同,所有样地中层状球囊霉Glomus lamellosum具有最大的相对丰度、分离频度和重要值;AMF种分类水平上,花江样地不同恢复阶段AMF丰度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织金样地为灌木草本乔木,花溪样地为灌木乔木草本;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AMF均匀度指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在花江和织金多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花溪样地Shannon-Wineer指数则是灌木显著高于乔木和灌木阶段。研究表明,喀斯特土壤中因异质生境条件的差异AMF菌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具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3.
黔中喀斯特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黔中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恢复自然演替过程可分为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顶级群落阶段。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各演替阶段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在黔中喀斯特植被恢复自然演替过程中,土壤容重逐渐降低,空隙度上升;土壤由弱碱性向弱酸性演替;土壤中速效养分、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均随演替进行而不断上升,速效氮、速效钾、全氮、全磷含量在次生乔林阶段达到最大;而全钾含量则随演替进行而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94.
为探讨自然降雨条件下不同施肥模式和耕作方式对坡耕地紫色土肥力质量的影响,通过采集监测时长为9年的径流小区径流和土样,测定了径流量、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硝态氮和铵态氮等指标,运用灰色关联法建立了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土壤肥力水平与施肥模式、耕作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不同试验处理下,各土壤肥力因子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减少最为显著;评价土壤肥力的关联度逐年减小,横坡耕作单施化肥处理的多年平均关联度表现最大,对应的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小;顺坡耕作方式下,农家肥和化肥配施处理的多年平均关联度最大,对应的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小,对照处理则相反;多年平均径流量与多年平均关联度之间满足线性函数模型y=-0.000 2x+0.762 8(R~2=0.748 4),随着径流量的增大,土壤肥力质量显著下降,二者呈负相关关系。横坡耕作下农家肥和化肥配施处理对于维持土壤肥力水平以及减少地表径流量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95.
孟祥江      何丙辉    马正锐  王蕾  何邦亮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8,33(5):75-81
对2005年和2013年2个年度遥感大样地采用区划判读与地面验证调查的方法,结合林地变更调查数据源,准确获得样地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变化及生物量信息,进而进行总体估算,得出重庆市2005、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变化数据,科学测算全市2005-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活动所引起的植被碳储量变化情况,以期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参与碳交易等工作提供有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2005-2013年全市土地类型未发生变化面积7 169.15万hm2,发生变化面积1 070.85万hm2,变化率为13%;其中乔木林地增加38.53万hm2,年增加量4.82万hm2。2)2005、2013年植被碳储量分别是7 887.24、12 051.49万 t,分布特征表现为:乔木林地>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其中乔木林地碳主要分布于马尾松、栎类、柏木和杉木等优势树种(组)的林分中。3)2005-2013年全市植被碳储量增加4 164.25万t,增长率为52.80%,其中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增加量1 208万t,年增量151万t,表明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碳库具有明显的增汇效应。  相似文献   
96.
以稻草为研究对象,从硫酸体积分数、最佳温度、固液比、粉碎度等方面设计平行试验,研究了稻草粉末浓硫酸水解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稻草浓硫酸水解最佳工艺条件为:硫酸体积分数为70%,最佳温度50℃,固液比5%,粉碎度80目,水解时间100 min.  相似文献   
97.
于佳音  倪九派  何丙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54-11255,11276
基于35年的降雨资料,运用SPSS和Excel软件对重庆市沙坪坝区35年来降雨空间分布特征、年降雨的变化趋势及周期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35年来年降雨量呈正态分布,根据年降雨量变化的线性趋势分析及降雨的趋势系数r指标的计算结果,可得出35年来研究区年降雨量有增加的趋势。从研究区的年降雨量距平序列来看,正距平的变化幅度均要比负距平的变化幅度大,年降雨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气候偏干阶段和偏湿阶段与降雨丰枯趋势相一致,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98.
根据野外典型样方调查结果,以群落植物区系特征、层次结构特征、种群大小级结构以及物种多样性几项指标,分析松山自然保护区旱冬瓜群落特征.结果表明:该群落植物种类丰富,地理成分复杂,主要由热带和温带区系成分组成,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群落层次分明,有乔木、灌木和草本3个层次,其中,乔木层、草本层分别形成以旱冬瓜、紫茎泽兰占绝对优势的单优种群.群落层间植物及蕨类植物甚少.旱冬瓜群落物种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群落中旱冬瓜天然更新缺乏,处于生长衰退期,在群落中处于很不稳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99.
以粉带扦插苗为材料,研究了模拟酸雨对其外观形态、光合色素、MDA含量和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模拟酸雨pH值降低,粉带扦插苗的叶片平均面积逐渐减少,叶片受害率和MDA含量显著上升,叶绿素a、b含量显著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和S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结合形态与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粉带能忍受模拟酸雨pH4.0和3.0,但在pH2.0处理下,则产生严重伤害,植株已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各项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抑制酸雨胁迫的过程中粉带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MDA起着相互协同的作用,SOD与各指标间内在联系不大。  相似文献   
100.
以粉带扦插苗为材料,研究了模拟酸雨对其外观形态、光合色素、MDA含量和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模拟酸雨pH值降低,粉带扦插苗的叶片平均面积逐渐减少,叶片受害率和MDA含量显著上升,叶绿素a、b含量显著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和S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结合形态与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粉带能忍受模拟酸雨pH4.0和3.0,但在pH2.0处理下,则产生严重伤害,植株已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恢复.
Abstract: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simulated acid rain on the appearance shape,the contents of photosynthetic pigments and MDA,and the activity of SOD in the leaves of Scaevola albida cutting plan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to the control,the average leaf area decreased gradually,the content of MDA and the foliar damage percen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the contents of chlorophyll a and chlorophyll b decreased significantly,and the content of carotenoid and the activity of SOD increased firstly and then decreased under acid rain stress.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hanges in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es,it is concluded that S.albida can tolerate pH value4.0 and 3.0 of simulated acid rain,but it will be injured seriously under pH 2.0,and the plant cannot recover through self-reg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