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华北平原夏玉米高效生产不仅取决于产量和肥料利用率,也依赖于高效的机械粒收。本研究探讨了密度与氮肥用量对夏玉米产量形成和收获期籽粒水分含量的影响。【方法】以玉米‘京农科728’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2个密度:7.5×104株/hm2 (D7.5)和9.0×104株/hm2 (D9.0),副区设置5个施氮(N)水平:0、180、240、300和360 kg/hm2 (分别表示为N0、N180、N240、N300和N360)。测定了不同密度和氮肥用量下玉米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DM)、籽粒灌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肥偏生产力(PFPN)和农学利用效率(AEN)。【结果】与D7.5相比,D9.0处理V... 相似文献
3.
4.
季节是影响植物光合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树木秋季光合作用为次年生长储备营养物质,也是林木育种的重要指标。为了解西南地区9种乡土杨树在秋季生长期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以收集于西南地区不同海拔的滇杨、大叶杨、藏川杨、德钦杨、昌都杨、康定杨、乡城杨、西南杨和三脉青杨为研究对象,在10月初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对其光合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滇杨和藏川杨的生长量优于其他树种。2)乡城杨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现为不对称的双峰曲线,其他8种杨树均为单峰曲线,但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而9种杨树的蒸腾速率(Tr)日变化均为单峰曲线,大叶杨Tr峰值出现在12:00,其他8种杨树均在14:00;9种杨树的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水分利用率(WUE)日均值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昌都杨Gs日均值最大(0.37 mmol·m-2·s-1),康定杨Ci日均值最小(284.222 4 μmol·mol-1),且水分利用率(WUE)最高(4.996 6 μmol·mmol-1)。3)综合4个光合参数,西南杨和康定杨具有较大的后续生长潜力,且康定杨耐旱性较强,而昌都杨和大叶杨耐旱能力较弱。因此,在今后推广应用及经营管理中,需要考虑不同树种对水分需求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施氮量与收获期对华北平原热量资源限制区夏玉米籽粒灌浆与脱水、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 本研究采用二因素区组试验设计, 因素公顷施氮量为0 (N0)、120 kg (N120, 2021)、180 kg (N180)、240 kg (N240)、300 kg (N300)、360 kg (N360)和450 kg (N450, 2020), 因素收获期设为传统收获(normal harvest, NH)和延迟收获(delayed harvest, DH), 测定干物质积累量(dry matter accumulation, DM)、籽粒灌浆与脱水、产量(grain yield, GY)及其构成因素、氮肥偏生产力(nitrogen 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 PFPN)和农学利用效率(nitrogen agronomic use efficiency, ANUE)。与干旱年型(2020年)相比, 丰水年型(2021年) DM和粒重(grain weight, GW)显著下降16.3%~81.5%和2.1%~28.1%, 穗粒数(ear grains number, EGN)显著减少44.7%~47.4%, 导致GY、PFPN和ANUE显著降低31.4%~58.3%、27.2%~30.0%和2.9%~18.0%。与N0相比, 施氮显著提高DM, GW提高14.6~82.1 mg grain-1, 最大灌浆速率(maximum grain filling rate, Gmax)及其生长量(weight increment of Gmax, Wmax)提高0.2~3.4 mg (grain d)-1和10.4~44.1 mg grain-1, 到达Gmax时期(time reaching the Gmax, Tmax)提前0.4~7.0 d, GY显著提高51.5%~169.5% (P<0.01), N240增产效应最优; 增施氮肥导致PFPN和ANUE比N180/N120显著降低11.7%~57.9%和2.5%~54.9%、19.9%~52.6%和4.9%~37.0%。与NH相比, DH处理DM和GW显著提高0.8%~55.7%和3.4%~79.3%, 籽粒含水率(grain moisture content, GMC)显著降低至22.0%~27.9%, GY、PFPN和ANUE显著提高10.6%~18.5%、4.4%~26.8%和1.5%~48.6%。线性加平台模型分析表明, DH处理比NH GY提高11.3%~12.6% (P<0.01), 达12.0×103 kg hm-2和7.0×103 kg hm-2, 但最优施氮量自200~210 kg hm-2增至247 kg hm-2。综之, 华北平原热量限制区夏玉米传统收获情景下减氮至200 kg hm-2, 产量稳定在6.0×103~10.5×103 kg hm-2以上; 延迟收获情景下, 降低籽粒含水率, 减氮至240 kg hm-2, 产量达8.0×103~12.0×103 kg hm-2以上, PFPN和ANUE最优为19.2~49.6 kg kg-1和15.3~20.8 kg kg-1, 可为区域夏玉米降低籽粒含水率, 实现籽粒机收与减氮稳产高效的生产目标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黄芪多糖(APS)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作为免疫增强剂和抗病毒药物在动物养殖业中已广泛应用.本文就黄芪多糖对机体免疫调节、增强疫苗保护力、抗病毒以及抗应激作用做一综述,旨在为养殖业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山西地方优良种质--偏关苜蓿(Medicago sativa‘Pianguan’)为材料,采用20% PEG模拟干旱胁迫0, 24, 48, 72 h后,观测根、茎、叶各器官显微结构特征参数。利用单位干旱时间内各显微结构参数相对响应关系及干旱时间与干旱指标实测值关系,获取能够在显微结构尺度上定量评价植物体各组织对干旱胁迫响应关系的干旱指数:干旱响应率(RR)和干旱响应度(RD),旨在为干旱胁迫与细胞响应的其他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结果表明:叶片海绵组织厚度和栅栏组织厚度、茎韧皮部厚度和筛管直径及髓腔直径、根直径和表皮厚度分别对干旱胁迫有相对较高的响应特征,其中叶片海绵组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和茎髓腔直径的响应特征最高。综合响应率和响应度分析得出各器官对PEG的耐受性依次为根> 茎> 叶。 相似文献
8.
水分胁迫及复水对达乌里胡枝子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来自山西的6个生态型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Laxm.)Schindl)为材料,通过测定干旱胁迫和复水后植物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效率(WUE)、胞间CO2浓度(Ci)和叶绿素含量等指标,研究了不同生态型达乌里胡枝子在水分胁迫下和复水后光合特性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程度加剧,6个生态型达乌里胡枝子Pn,Tr和Gs值均有较大幅度的降低,水分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光合作用减弱。其中沁水和沁源生态型的Pn下降速度快、幅度大、抗旱性差,阳泉和交口生态型的Pn下降速度慢、幅度小、抗旱性强;复水后抗旱性强的生态型恢复至正常状态的能力强,其WUE比抗旱性差的生态型高。抗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阳泉>交口>太谷>静乐>沁源>沁水。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探索硒化黄芪多糖(APSSe)对蛋鸡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160只 1日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 4组,每组 4个重复,每个重复 1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黄芪多糖(APS)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5 g/kg APS,亚硒酸钠(SSe)组在基础日粮中以SSe形式添加0.3 mg/kg硒,APSSe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APSSe(含0.3 mg/kg硒和0.15 g/kg APS)。试验至 21和 42日龄,检测蛋鸡生长性能、脏器指数和血清中抗氧化因子、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PS 组、SSe组、APSSe 组蛋鸡 21、42日龄平均体重以及试验期间平均日增重显著增加,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APSSe 组 21 日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含量显著提高(P<0.05),42 日龄血清 SOD 活性、T-AOC、IgM、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 A(sIgA)、IL-2、IL-4、IL-10、TNF-α和IFN-γ含量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APS组和SSe组相比,APSSe组显著提高21日龄血清SOD活性、MDA、TNF-α、IFN-γ含量(P<0.05)以及 42 日龄血清 SOD 活性和 IFN-γ 含量(P<0.05),显著降低 MDA 含量(P<0.05)。研究表明,APSSe能改善蛋鸡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促进蛋鸡生长,部分效果优于单一使用APS和SSe。 相似文献
10.
直链淀粉含量是评价稻米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其累积生长过程是多生育期、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探究多生育期信息引入对水稻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监测模型的影响,实现水稻品质信息的大规模准确监测。该研究选取水稻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这4个有关水稻籽粒形成发育的生育期的冠层光谱,分析原光谱、植被指数、高光谱特征参数,及其变换形式与水稻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相关性,筛选得到相关性较好的光谱变量,并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建模,建立基于多生育期光谱变量的直链淀粉含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一阶导数、差值植被指数(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DVI)、比值植被指数(Ratio Vegetation Index, RVI)及成熟期特征参数表现出较高敏感性,最适用于直链淀粉含量预测的生育期为成熟期,而多生育期信息的综合利用能显著提高模型预测精度,最佳多生育期预测模型为孕穗-抽穗-成熟期组合模型,建模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2)为0.708,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为0.711%,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 Error, MAPE)为3.22%,验证R2为0.631,RMSE为0.768%,MAPE为3.99%,证明该模型能较为精确地预测籽粒直链淀粉含量,为稻米品质指标大尺度统计监测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和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