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0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46篇
林业   51篇
农学   50篇
基础科学   44篇
  163篇
综合类   397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418篇
园艺   43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4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为评价烟草赤星病致病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对嘧菌酯的抗性风险,以敏感菌株J6为试材,通过菌丝药剂驯化和分生孢子紫外诱变诱导抗性突变体,并对抗性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对抗性突变体与敏感菌株线粒体的细胞色素b基因 (cyt b) cDNA序列全长进行了测序分析。结果表明:经药剂驯化未获得抗性突变体,而紫外诱变共获得7株抗性突变体,突变频率约为0.007%,抗性水平分别为5.27、8.28、25.28、12.82、6.14、9.28和52.91倍。适合度研究表明,抗性突变体与敏感菌株的分生孢子萌发能力及致病力相当,但分生孢子产生量均高于敏感菌株,菌丝生长速率除突变体6-1外均快于敏感菌株。cyt b基因cDNA序列分析表明:有4株抗性突变体在不同位点上发生了核苷酸突变,其中突变体6-7 cyt b的249位和871位碱基由T突变为C,但其编码的氨基酸未发生突变;突变体6-8 cyt b的734位碱基由T突变为C,引起所编码的245位丙氨酸突变为缬氨酸 (V245A);突变体6-9 cyt b的510位碱基由T突变为A,所编码的170位由精氨酸替代了丝氨酸 (S170R);突变体6-11 cyt b的732位碱基由T突变为A,所编码的244位由苯丙氨酸替代了亮氨酸 (L244F),其776位碱基由T突变为C,所编码的259位由丙氨酸替代了缬氨酸(V259A),其1 156位碱基由A突变为G,所编码的氨基酸未发生变化。研究结果初步表明,烟草赤星病菌对嘧菌酯存在潜在的抗药性风险,其cyt b基因的点突变与其对嘧菌酯的抗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952.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地处辽西干旱半干旱农业区,总面积936.9万(亩),耕地面积312万(亩),农业人口64万人,人均占有耕地4.8(亩)。阜蒙县十年九旱,旱灾是当地农业生产上涉及面积最广、影响最大、危害最重的自然灾害,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但我县光热资源丰富,发展设施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953.
为了解烤后健康烟叶和霉烂烟叶真菌群落多样性,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烤后健康与霉烂烟叶样品上真菌群落的ITS1-ITS2区域PCR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并分析。健康烟叶组(MJ)和霉烂烟叶组(MB)2类样品真菌主要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等6个门25纲58目187科260个属的394个真菌分类单元(OTUs)。在属水平上,健康烟叶组(MJ)优势真菌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其次为曲霉属(Aspergillus)、新凸轮孢菌属(Neocamarosporium)、赤霉属(Gibberella)、支顶孢属(Acremonium);霉烂烟叶组(MB)优势真菌为曲霉属(Aspergillus),其次为青霉属(Penicillium)和根霉属(Rhizopus)。Alpha指数表明,健康烟叶组(MJ)真菌群落丰富度与多样性均高于霉烂烟叶组(MB)。71.06%的OTUs归属于8个功能类群,其中腐生菌是主要功能类群,研究结果揭示了烤后健康烟叶和霉烂烟叶真菌群落结构,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54.
重庆市北碚区耕地多功能评价及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耕地多功能理论出发,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层次法的模糊优选模型对北碚区2009-2016年耕地功能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新时期背景下,耕地的内涵不断丰富,从基本的生产功能逐渐衍生到社会功能、生态维持功能及城镇阻隔功能等集为一体的复合功能. 2)北碚区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差异明显,生产功能、生态维持功能、社会功能及城镇阻隔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生产功能和生态维持功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N"型趋势,社会功能变化呈现缓和下降趋势,城镇阻隔功能则逐年增强. 3)总体上,北碚区耕地综合功能偏弱,可根据该区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发展.  相似文献   
955.
以稻田免耕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长期垄作免耕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免耕(中稻)、垄作免耕(稻油)、常规平作(中稻)和水旱轮作(稻油)4种耕作处理实施20年后,稻田0-60cm土体中各土层有机碳含量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垄作免耕(稻油)和水旱轮作(稻油)中,且水旱轮作(稻油)中各土层有机碳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耕作处理;垄作免耕(稻油)中0-10cm和40-60cm土层有机碳含量与垄作免耕(中稻)、常规平作(中稻)之间差异不显著,但20-4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则显著高于其他耕作处理(P<0.05),可见同传统耕作相比,长期垄作免耕(稻油)稻田的增碳优势主要体现在20-40cm土层。不同耕作处理连续实施20年后,稻田0-60cm土体有机碳密度的高低顺序为垄作免耕(稻油)>垄作免耕(中稻)>常规平作(中稻)>水旱轮作(稻油),且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垄作免耕15~20年期间,稻田0-10cm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基本稳定,但20-40cm土层有机碳储量仍有增加,其中垄作免耕(稻油)增加最为明显,表明20-40cm土层碳累积是长期垄作免耕下稻田发挥增碳功能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56.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土地限制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耕地数量和农业用地质量变化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发展中国家或地区1993-2002年耕地数量变动.结果表明耕地总量波动但人均耕地数量减少.从区域农业自然条件禀赋差异、耕地退化弃耕与可耕地用途改变、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等方面分析耕地数量变动的原因;利用1990~2004年的人口变动资料建立二次曲线模型,预测2010年和2025年人口数量并讨论其对耕地的压力。综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农业用地质量限制性的现状,分析边地耕作、风蚀与水蚀、化学与物理性因素、有机物投入、信用限制与灌溉面积比重等因素对农业用地质量的限制以及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对农业的影响。最后讨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加强农业用地管理以应对耕地数量和农业用地质量限制问题。  相似文献   
957.
采用室内扩散模拟试验研究了施用大颗粒尿素(PUR)、辣椒专用复混肥(LCCF)、辣椒专用缓释复混肥(LSRF)土壤的氨挥发特性,并采用土培试验研究了LSRF、LCCF、普通复合肥(OCCF)、市场非包膜缓释复合肥(MSRF)对‘渝椒五号’和‘改良早丰’辣椒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土壤有机质及酶活性的影响,探讨LSRF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室内扩散模拟试验中,前28 d氨释放速率总体表现为PURLCCFLSRF不施肥(CK),28 d以后LSRF的氨释放速率略高于PUR和LCCF处理。培养70 d时,PUR、LSRF和LCCF的氨挥发量分别为71.87 mg·kg-1、54.29 mg·kg-1和63.49 mg·kg-1,LSRF比PUR和LCCF分别降低了24.5%和11.7%。土培试验中,LSRF处理显著提高了2个辣椒品种的果实重量,‘渝椒五号’和‘改良早丰’分别较OCCF处理增产64.7%和33.8%。与OCCF处理相比较,LSRF处理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了辣椒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渝椒五号’和‘改良早丰’LSRF处理的氮素表观利用率较OCCF处理分别增加62.5%和123.1%,‘改良早丰’和‘渝椒五号’LSRF处理的磷素表观利用率分别较OCCF处理提高了14.0倍和3.2倍,钾素表观利用率分别较OCCF处理提高了28.7%和120.9%。  相似文献   
958.
DEM是目前用于流域地形分析的主要数据,在流域地形分析及水系构建等方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算法。基于DEM的水文模拟技术的应用给传统的水文模拟方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以三峡库区晏家河小流域为例,应用最新引进的WMS专业水文处理软件,结合Arc/Info,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在1∶1万DEM基础上生成河网水系,确定流域边界并进行子流域的划分。在生成数字流域的基础上,采用WMS嵌入的HEC-1模型进行降雨径流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959.
不同利用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研究西南大学试验农场包括不同的耕作、轮作和施肥的综合利用方式对经14年28茬的中性紫色水稻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差异,探究利用方式对紫色水稻土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层土壤微生物量碳主要介于200~600mg/kg,除垄作耕翻(稻油)处理外,基本随深度增加而降低。长期垄作免耕并实行稻油轮作的利用方式使其土壤微生物量碳在0~10cm土层与其他利用方式相比明显增加,并且差异显著;而水旱轮作(稻油)的利用方式不利于增加微生物量碳,说明微生物量碳可用作利用方式影响紫色水稻土土壤质量变化的生物学评价指标。从提高土壤生物活性与有机碳含量的角度来看,垄作免耕(稻油)的利用方式最适合于紫色水稻土。  相似文献   
960.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紫色土旱坡地土壤无机磷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长江上游紫色土旱坡地麦玉轮作系统减少农田磷素流失的最佳施肥模式,降低磷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2011—2015年,以紫色土旱坡地典型农作冬小麦和夏玉米为材料,在西南大学试验农场进行田间定点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7个田间小区试验,分别为倍量施磷肥(2P)、优化施肥(P)、优化施肥+猪粪有机肥(MP)、优化施肥+秸秆还田(SP)、优化施肥量磷减20%+猪粪有机肥(MDP)、优化施肥量磷减20%+秸秆还田(SDP)、不施磷肥(P0)。测定了各农田土壤基础性质,以及0—20,20—40,40—60cm土层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并对不同施磷水平以及磷肥减量配施不同有机肥条件下紫色土旱坡地土壤磷素迁移流失进行了原位定点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条件下紫色土旱坡地总磷(TP)和总可溶性磷(TDP)迁移流失量有明显的差异。TP流失量大小依次为2PPMPSPMDPSDPP0。2P处理总磷流失量最高,P处理是SDP和MDP处理的1.5~2倍。TDP流失量大小依次为2PMPPMDPSPSDPP0。坡上除了P0和P处理全磷含量有所减少外,其他各处理全磷含量都呈增加趋势,坡中、坡下的增长幅度要大于坡上,其中坡下处理MP比种植季前增加了0.400g/kg。除了P0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降低外,其他各个小区处理坡上、坡中、坡下土壤中有效磷含量都呈增加趋势。猪粪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对土壤中磷素有一定的活化作用,促进了磷素在土壤中的迁移,且猪粪有机肥对土壤磷素活化作用更强。化学磷肥减量并配施有机肥是应对农业面源污染"控源节流"的较好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