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975篇
  免费   2834篇
  国内免费   5227篇
林业   3391篇
农学   2814篇
基础科学   2747篇
  5351篇
综合类   25428篇
农作物   3586篇
水产渔业   1788篇
畜牧兽医   9295篇
园艺   3997篇
植物保护   2639篇
  2024年   495篇
  2023年   1228篇
  2022年   2722篇
  2021年   2502篇
  2020年   2331篇
  2019年   2359篇
  2018年   1720篇
  2017年   2617篇
  2016年   1731篇
  2015年   2641篇
  2014年   2776篇
  2013年   3201篇
  2012年   4522篇
  2011年   4555篇
  2010年   4418篇
  2009年   3913篇
  2008年   4005篇
  2007年   3489篇
  2006年   2738篇
  2005年   2104篇
  2004年   1412篇
  2003年   790篇
  2002年   837篇
  2001年   780篇
  2000年   749篇
  1999年   25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1年   6篇
  1962年   10篇
  1956年   25篇
  195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蛋鸡中发现J亚群白血病与网状内皮增生症自然混合感染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发病蛋鸡经组织学、免疫组化检测确诊为J亚群白血病与网状内皮增生症混合感染。与人工接种病例不同的是,在肿瘤组织内还发现一种特殊的细胞——淋巴-巨噬细胞;在骨髓和肿瘤组织中检测到部分髓细胞胞浆内有ALV—J抗原表达。从发病情况、各器官病变程度及免疫组化结果来看,2种病原存在明显的相互协同作用,脾可能是网状内皮增生症的原发器官。但其发病的时间可能不如J亚群白血病早。此次在蛋种鸡发现此混合感染提示,病毒在环境选择压及免疫选择压的作用下,其生物特性、致病作用以及宿主范围均可发生改变。应警惕J亚群白血病和网状内皮增生症混合感染在蛋鸡中的大面积暴发。  相似文献   
102.
本研究旨在探索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基因(EPOR)影响红细胞相关性状的分子机理.对EPOR基因第1内含子和第4内含子突变位点g.705G>T和g.2373C>T,以飞行时间质谱进行个体基因型分型,在构建的大白猪×民猪F2代资源群体内开展其与6种血常规性状(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第1内含子突变位点g.705G>T未发现与血常规性状显著关联;第4内含子突变位点g.2373C>T群体内只发现2种基因型,其中CT基因型个体的红细胞压积显著高于CC基因型个体(P<0.05),但并未发现与其他性状显著关联.结果显示,EPOR基因突变可显著影响红细胞压积,说明该基因可作为影响红细胞压积的主效候选基因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3.
加拿大披碱草-野大麦三倍体杂种加倍植株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马艳红  于卓  赵晓杰  刘杰 《草地学报》2004,12(2):98-102
分析了加拿大披碱草-野大麦三倍体属间杂种F1加倍植株的同工酶酶谱特征。结果显示:同一生育阶段杂种自然加倍植株与加倍F1代植株在EST、POD和SOD酶带的数目、位点及强弱方面具有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而与杂种F1代及亲本的酶带表型差异显著,从酶蛋白分子水平证明该杂种F1染色体加倍是真实的;加倍植株抽穗期旗叶的EST、POD酶谱中分别呈现9和4条酶带,分蘖期幼叶的EST、POD、SOD酶谱内分别呈现8、4和4条酶带,有多态性位点的特征酶带可作为杂种加倍后代育性恢复鉴定的遗传标记的候选位点;对供试材料不同生育阶段做同工酶酶谱对比分析,比单一生育阶段更能反映其酶带表型的遗传差异性,提高同工酶电泳技术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4.
荒漠草原“科尔沁型”华北驼绒藜旱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科尔沁型”华北驼绒藜是优良的旱生牧草,但其果实带毛、粘连,不适宜机械播种,而且种子发芽要求较高的温度、湿度,在荒漠草原地区直接播种,建立旱作人工草地难度很大。采用育苗,机械化植苗技术,在撂荒、退耕地建立旱作人工草地,具有成活率高、速度快,操作性强、成本低、简单易行的特点,可实现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效益显著,为荒漠草原地区生态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可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5.
高寒牧区栽培毛苕子多次刈割生产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赵忠  汤学峰 《草业科学》1999,16(5):27-29
对毛苕子不同刈割时间与次数的生产性能进行了对对比,发现其生产能力有很大差别,试验证明,在高寒牧区栽培毛苕子,在整个生育期内刈割2次可获得最高产草量,一茬草与二葜最佳刈割期分别为初花期和结荚初期。  相似文献   
106.
为阐明陇东肉牛对氧磷酶1(paraoxonase 1,PON1)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本研究运用PCR扩增陇东肉牛PON1基因所有外显子序列并测序,通过Seqman软件完成序列拼接,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和分析其碱基组成、开放阅读框及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原子组成、氨基酸残基数、亲水性和疏水性、分子质量、等电点、二级结构、高级结构等。结果显示,陇东肉牛PON1基因CDS区序列全长1 068 bp,编码355个氨基酸残基,其中数目最多的为亮氨酸(Leu),数目最少的为半胱氨酸和色氨酸(Cys和Trp)。碱基组成中A+T含量(56.55%)高于G+C含量(43.26%)。与GenBank中牛PON1基因序列(登录号:EU289337)比对分析发现,在PON1基因外显子4、6、8、9中存在突变,但均未导致氨基酸发生变化,为同义突变。PON1蛋白的原子组成是C1810H2796N454O533S12,分子质量为39.83 ku,理论等电点为5.24,为稳定的水溶性蛋白质。PON1蛋白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延展链、α-螺旋和β-转角分别由159、116、55和25个氨基酸构成,最终形成了以无规则卷曲和延展链为主的混合型。PON1蛋白的疏水性结果表明,第8位苏氨酸(Thr)疏水性最强(最高分值2.878),第299位脯氨酸(Pro)亲水性最强(最低分值-2.222)。本试验结果为深入研究陇东肉牛PON1蛋白功能及探讨PON1基因突变对甘肃地方肉牛胴体、肉质性状的影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对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寻甸县)马铃薯种植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状况进行研究,为该区马铃薯施肥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寻甸县土壤养分采集点数据情况和马铃薯生长对土壤养分的要求,以氮、磷、钾3个土壤养分因子为研究对象,结合云南省1∶25万地理信息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方法,对采样点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参考马铃薯土壤养分划分方法,利用ArcMap软件计算得到肥力等级分布图。结果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对钾肥需求量较高,约有62%的地区速效钾含量处于中等水平;约有78%的地区碱解氮处于比较丰富状态,约有21%的地区处于中等级别;有效磷丰富等级面积约占33%,中等水平面积约占66%。研究结果针对具体村镇推荐合理施肥,并制作了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马铃薯施肥区划专题图。结论本研究得出的氮、磷、钾的施肥推荐模型,为实现研究区域的马铃薯科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对马铃薯绿色发展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8.
目的为景天科拟石莲花属植物规模化繁殖和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以景天科拟石莲花属植物雪莲种子、红边月影、女雏、花乃井和小蓝衣叶片以及3种播种基质(V泥炭土422#V珍珠岩=3∶2、V泥炭土680#V珍珠岩=3∶2和V本地红壤土V珍珠岩=3∶2)为试材,测定了3种基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红边月影、女雏、花乃井和小蓝衣叶插生根率、新芽直径以及对雪莲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3种基质的容重、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持水孔隙度、有机质和有效氮磷钾元素均存在差异,pH值和EC值均符合拟石莲花属植物的生长要求。3种基质对拟石莲花属植物叶插生根率影响不显著(P>0.05),对新芽直径和种子发芽率影响显著(P<0.05),拟石莲花属植物物种间的叶插生根率和新芽直径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拟石莲花属植物物种和基质间存在互作效应。基质理化性质中,对拟石莲花属植物发芽率和生根率均为显著影响的共性因素为基质中有机质含量、氮元素含量和持水孔隙度,而对生长速度有极显著影响的因素为通气孔隙度。结论泥炭和珍珠岩复配较适宜作为拟石莲花属植物的叶插和播种繁殖基质,针对不同拟石莲花属植物品种筛选不同性质的泥炭,并且在不同生长期选用不同理化性质的基质,可获得更好的繁育效果。  相似文献   
109.
本试验在四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身上采集瘤胃液,进行体外培养研究不同粗精比底物(10∶0、8∶2、6∶4、4∶6)对培养液pH值和VFA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一定精料可以提高微生物的发酵水平,且当粗精比水平为8∶2与6∶4时,瘤胃发酵水平高于其它各试验组,对照组在整个培养阶段均处于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10.
探究棘孢木霉GYSW-6m1对草莓炭疽病的生防机制、盆栽防治效果及其促生作用,为筛选用于草莓炭疽病绿色防控的高效生防菌提供资源及应用技术。采用平皿培养法、显微镜观察法和盆栽灌根法测定了棘孢木霉GYSW-6m1对草莓炭疽病的生防机制、盆栽防效及其对草莓幼苗的促生效果。结果显示,棘孢木霉GYSW-6m1对草莓炭疽菌LC0220具有较强的竞争、抗生和重寄生作用,菌株GYSW-6m1能迅速占领营养空间,对峙培养3、5和7 d对病菌LC0220抑制率分别为68.06%、71.03%和79.03%,病菌LC0220在含有菌株GYSW-6m1发酵代谢产物平板上培养3、5和7 d抑菌率分别为79.18%、75.81%和76.13%,菌株GYSW-6m1挥发代谢物对病菌LC0220菌丝生长几乎没有抑制作用,菌株GYSW-6m1菌丝可通过接触、缠绕和穿透病菌LC0220的菌丝并引起菌丝消解断裂。菌株GYSW-6m1对草莓炭疽病具有较好的盆栽防治效果,处理LC0220+GYSW-6m1防效最显著,防效高达87.23%,处理GYSW-6m1(3 d)+LC0220和LC0220(3 d)+GYSW-6m1防效分别为52.72%和44.76%。棘孢木霉GYSW-6m1对草莓幼苗具有明显的促生效果,株高、根长、植株总鲜重和植株总干重均显著增加,促生率分别为7.96%、10.42%、22.54%和34.21%。棘孢木霉GYSW-6m1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生防资源用于草莓炭疽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实用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