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65篇
  免费   2232篇
  国内免费   4499篇
林业   4543篇
农学   6138篇
基础科学   3755篇
  6677篇
综合类   12839篇
农作物   2410篇
水产渔业   1556篇
畜牧兽医   5537篇
园艺   1596篇
植物保护   2645篇
  2024年   165篇
  2023年   557篇
  2022年   1469篇
  2021年   1964篇
  2020年   1800篇
  2019年   1701篇
  2018年   1229篇
  2017年   1748篇
  2016年   1503篇
  2015年   2041篇
  2014年   1912篇
  2013年   2286篇
  2012年   2851篇
  2011年   2970篇
  2010年   2706篇
  2009年   2465篇
  2008年   2271篇
  2007年   2148篇
  2006年   2051篇
  2005年   1829篇
  2004年   856篇
  2003年   739篇
  2002年   591篇
  2001年   620篇
  2000年   707篇
  1999年   871篇
  1998年   800篇
  1997年   683篇
  1996年   630篇
  1995年   661篇
  1994年   527篇
  1993年   452篇
  1992年   475篇
  1991年   357篇
  1990年   309篇
  1989年   203篇
  1988年   167篇
  1987年   129篇
  1986年   65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26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4篇
  1966年   4篇
  1964年   5篇
  195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0 毫秒
851.
研究了1个大黄鱼F1家系150个个体22个微卫星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并分析了标记位点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22个位点共检测到60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7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37;平均观测杂合度与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75和0.73,部分位点基因型分布严重偏离孟德尔定律,暗示其可能与适应性基因相连锁,其中LYC0446位点附近可能存在隐性纯合致死基因。LYC0077位点与体质量、体长和体高均呈显著相关(P<0.05),其中等位基因A(165 bp)对应的生长性状表型值最大,可以作为选育快长性状的有效分子标记;LYC0015和LYC0243与体高呈显著相关(P<0.05),与体长、体质量的相关不显著(P>0.05),LYC0015位点的等位基因C(110 bp)和LYC0243位点的等位基因A(160 bp)为有利的等位基因。对LYC0015、LYC0077和LYC0243进行不同基因型个体表型值的多重比较,找到3种对生长性状有利的基因型,分别为BC、AA和AB。同时,以体质量性状为参照,对3个位点不同基因型组合进行比较,找到一个最优基因型组合(BC/AA/AB),与3个位点单独分析对应的最优基因型完全一致,符合加性作用模型。  相似文献   
852.
通过性激素药物诱导和全人工繁育技术对野生哲罗鲑(Hueho taimen)与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进行远缘杂交.结果表明,哲罗鲑(♀)×细鳞鲑(♂)(HB,正交实验组)杂交的受精率、发眼率、孵化率和仔鱼上浮率与其双亲自群繁育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在胚后的不同发育时期HB杂交子代的死亡率和畸形率均低于哲罗鲑自繁(HH)和细鳞鲑自繁(BB)对照组.在内源性营养时期(卵黄囊吸收早期),HB、HH和BB的仔鱼体质量分别呈负增长、正增长、零增长趋势变化;在混合营养时期(开口-转口时期),HB和BB组鱼体质量呈正增长趋势变化,HH组体质量呈负增长趋势变化;在外源性营养时期(驯化时期),HB、HH和BB的鱼体质量均呈正增长趋势变化;无论在哪个时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体长均呈正增长趋势变化.细鳞鲑(♀)×哲罗鲑(♂)(BH,反交实验组)的杂交经过2年多批次实验均未得到成活杂交子代,但在胚胎发育阶段BH的杂交受精率、发眼率均显著高于双亲(BB、HH)自繁对照组(P<0.05),但其孵化率显著低于双亲对照组(P<0.05),BH杂交子代在破膜后1~2 h内即死亡,刚破膜的仔鱼尾干中后段至尾鳍部分盘绕于卵黄囊表面不能伸展,且所有破膜仔鱼的尾干中后段均存在充血点,本研究认为,这种反交[细鳞鲑(♀)×哲罗鲑(♂)]子代不能成活的原因可能是由远缘杂交受精卵核质不相容所导致.  相似文献   
853.
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RACE)技术克隆得到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Sb-Lec1)基因,该基因全长为700 bp,其中,5′-UTR为29 bp,3′-UTR为167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504 bp,编码167个氨基酸,包括长度为23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129个氨基酸的糖识别结构域(CRD)以及参与二硫键形成的6个半胱氨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19.11 k Da,理论等电点为4.74。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Sb-Lec1基因CRD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C型凝集素的同源性分别为38%~40%、34%~35%和38%~39%,Sb-Lec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的凝集素基因具有相似的结构,均含有形成二硫键的4个保守半胱氨酸。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魁蚶先与贝类聚为一支,再与脊椎动物聚在一起,表明魁蚶Sb-Lec1基因在进化树上的位置与其传统分类所处位置一致。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Sb-Lec1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发现其在肝胰腺、血淋巴、鳃、外套膜、闭壳肌、斧足中均有表达,其中,肝胰腺表达量最高。同时,分析了Sb-Lec1基因在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刺激下的mRNA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菌刺激组Sb-Lec1基因mRNA在各检测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本研究表明,魁蚶Sb-Lec1基因在机体免疫防御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854.
鱼类免疫学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6  
杨先乐 《水产学报》1989,13(3):271-284
鱼类免疫学是从脊椎动物免疫学、鱼类微生物学以及鱼类组织学等学科中分划出来的。最近二十多年来,它发展很快,已形成一门新的学科。本文力图对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作一概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855.
为了考查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幼鱼的集群行为,研究选取248尾幼鱼,组成1、2、4、8和16尾高体鳑鲏幼鱼的群体(N = 8),在(25 ± 1)℃水温条件下进行15分钟的视频拍摄、运动轨迹提取和分析。结果显示:①高体鳑鲏的自发游泳速度多介于0-10 cm/s之间,其速度中位数随群体大小上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 ﹤ 0.05),但各组间游泳速度的同步性随群体大小的上升而下降(P ﹤ 0.05);②焦点鱼和群体中其它个体的最近邻距离(NND)多出现在0-10 cm之间,且2和4个体组的NND显著大于8和(或)16个体组(P ﹤ 0.05);③2和4个体组排列的极性显著高于8和16个体组(P ﹤ 0.05)。研究结果表明群体大小对高体鳑鲏集群行为的特征有显著影响,随群体大小上升,凝聚力上升,但协调性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856.
几种淡水养殖鱼死后僵硬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几种淡水养殖鱼活杀死后在室全僵的时间(Tr)同其生活时的水温(t)之间存在着良好的负相关,即lnTr=5.037-0.1165t(r=-0.9236),显示出明显的季节差异。死后僵硬还受致死方法影响,表现为活杀鱼的僵硬时间长,挣扎死的短,半死的近于二者之间。据此,讨论了在温度低,僵硬期长的季节,采用冰藏或10℃以常温条件下活杀鲜鱼流通上市,拓宽淡水养殖鱼类流通渠道的可能性及活杀鲜鱼的鲜度质量指标等  相似文献   
857.
消毒方式、无机盐浓度及光照强度对槲蕨孢子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槲蕨(Drynaria roosii)孢子的无菌培养和常规繁殖方式,观察记录消毒方式、无机盐浓度和光照强度对槲蕨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槲蕨孢子接种后6~7 d即能萌发,60 d左右发育形成心形原叶体,100 d左右开始形成孢子体幼苗;采用NaClO消毒5.5 min左右是理想的消毒方式;在Knop’s培养基中孢子的萌发率最高,可达49%左右.低无机盐浓度的MS培养基有利于孢子萌发,但不利于配子体发育;黑暗条件下孢子能萌发但不能形成片状体.采用5% NaClO表面灭菌5.5 min, 1/2MS培养基在40 μmol·m-2·s-1光照条件下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良好。  相似文献   
858.
We demonstrate a method to evaluate the degree to which a meta-model approximates spatial disturbance processes represented by a more detailed model across a range of landscape conditions, using neutral landscapes and equivalence testing. We illustrate this approach by comparing burn patterns produced by a relatively simple fire spread algorithm with those generated by a more detailed fire behavior model from which the simpler algorithm was derived. Equivalence testing allows objective comparisons of the output of simple and complex models, to determine if the results are significantly similar. Neutral landscape models represent a range of landscape conditions that the model may encounter, allowing evaluation of the sensitivity and behavior of the model to different landscape compositions and configurations. We first tested the model for universal applicability, then narrowed the testing to assess the practical domain of applicability. As a whole, the calibrated simple model passed the test for significant equivalence using the 25% threshold. When applied to a range of landscape conditions different from the calibration scenarios, the model failed the tests for equivalence. Although our particular model failed the tests, the neutral landscape models were helpful in determining an appropriate domain of applicability and in assessing the model sensitivity to landscape changes. Equivalence testing provide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model comparison, and coupled with neutral landscapes, our approach provides an objective way to assess the domain of applicability of a spatial model.  相似文献   
859.
小白菜耐盐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杨  李锡香 《中国蔬菜》2009,1(4):21-25
以8个具有不同耐盐水平的小白菜自交系为试验材料,按完全双列杂交Ⅱ正交全轮配法配制杂交组合,采用Hayman法对小白菜耐盐性基因效应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小白菜耐盐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耐盐性主要表现为显性,盐敏感性为隐性;遗传效应中存在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以显性效应为主,可能存在超显性,控制耐盐性表现显性的基因组数较少。  相似文献   
860.
甘蓝自交不亲和决定因子的体外表达和相互作用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S位点受体激酶(SRK)和S位点富含半胱氨酸蛋白/S位点蛋白11(SCR/SP11)分别为甘蓝自交不亲和(self-incompatibility, SI)信号传导的雌雄决定因子。为了深入研究两者的作用机理和进行人工调控,本研究以结球甘蓝ZQ为材料,利用pET·NusA融合蛋白表达系统,将包含SRK胞外域和跨膜域的mSRK蛋白和SCR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中融合表达,经SDS-PAGE电泳检测表达出融合蛋白大小分别约为116 kD和74 kD。进一步将两融合蛋白进行体外相互作用的检测,结果表明mSRK与SCR蛋白能够相互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体,这为下一步实现SRK-SCR复合体聚合与解离的人为调控提供了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