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256篇
  免费   5163篇
  国内免费   7901篇
林业   6550篇
农学   5783篇
基础科学   4531篇
  9534篇
综合类   38984篇
农作物   5917篇
水产渔业   3239篇
畜牧兽医   13047篇
园艺   5517篇
植物保护   4218篇
  2024年   517篇
  2023年   1594篇
  2022年   3872篇
  2021年   3705篇
  2020年   3541篇
  2019年   3624篇
  2018年   2398篇
  2017年   4086篇
  2016年   2682篇
  2015年   4162篇
  2014年   4181篇
  2013年   5151篇
  2012年   6979篇
  2011年   7197篇
  2010年   6782篇
  2009年   5830篇
  2008年   5884篇
  2007年   5643篇
  2006年   4660篇
  2005年   3783篇
  2004年   2279篇
  2003年   1473篇
  2002年   1459篇
  2001年   1390篇
  2000年   1278篇
  1999年   736篇
  1998年   335篇
  1997年   287篇
  1996年   246篇
  1995年   270篇
  1994年   191篇
  1993年   220篇
  1992年   192篇
  1991年   148篇
  1990年   135篇
  1989年   88篇
  1988年   70篇
  1987年   63篇
  1986年   4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6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12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34篇
  1955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柑橘溃疡病(Xanthomonas citri subsp. citri,Xcc)是严重阻碍柑橘产业发展的世界性检疫病害,防控困难,选育抗病品种为防治溃疡病的唯一有效办法。枸橼C-05是柑橘属独特的抗溃疡病种质,为抗性机理和抗病育种提供了种质基础。为了进一步评价枸橼C-05的抗性,另外收集了13份枸橼种质,对其进行溃疡病的离体和活体抗性评价。叶片形态学观察表明,14份枸橼种质存在较大的形态学差异。采用离体与活体注射接种不同浓度的柑橘溃疡病菌,根据叶片的感病症状、病斑周围黄色晕圈大小等典型溃疡病症状,综合评价枸橼类种质的抗病性。结果表明:枸橼种质之间对溃疡病的抗性存在极大差异,溃疡病的抗性评价综合病情指数显示枸橼C-05、园香橼、矮果香橼、美国枸橼、普通枸橼和印度大果综合病情指数较小,表现为极抗病或抗病,其他枸橼种质表现不同程度的感病性;枸橼种质的抗病或感病性与其叶片形态特征无关。枸橼C-05和5个抗病枸橼种质对柑橘溃疡病具有针对性的抗性,这对进一步研究抗病机理和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2.
中国现有葡萄品种叶片形态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葡萄资源圃中保存的342个葡萄品种的成熟叶片为试材,采用度量性状与非度量性状相结合的调查方法,研究了供试葡萄品种的叶宽等9个度量性状和叶片形状等8个非度量性状,以期为进一步建立葡萄种质资源叶片性状数据库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现有栽培葡萄品种的叶片形状主要为楔形和五角形;9个度量性状具有明显的变异性,且与长度有关的度量性状变异系数均大于16.51%;主成分分析表明与长度有关的度量性状为第一主成分,与角度有关的为第二主成分,与比值有关的为第三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7.186%。  相似文献   
993.
以1.0%纤维素酶和0.5%蜗牛酶不同处理时间的桑黄菌丝为试材,采用0.1%秋水仙素诱变桑黄菌丝研究其诱变下桑黄菌丝再生菌株的生长速率以及多糖、黄酮和三萜等活性成分含量变化,以期获得生长快且活性成分含量高的菌种,以期为桑黄菌株选育、种质资源创新和应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秋水仙素诱变后桑黄菌丝再生菌株的生长速率以及多糖、黄酮和三萜等活性成分含量基本呈增加趋势。其中,与对照相比,诱变酶解桑黄菌丝20 min获得的再生菌株20-1生长速率最快,增加了366.67%;三萜和多糖含量最高的再生菌株为10-5,分别增加了1069.73%和281.85%;多酚含量最高的再生菌株为5-1,增加了530.56%;黄酮含量最高的再生菌株为30-1,增加了3771.43%。  相似文献   
994.
以前期试验获得的4株斑玉蕈(Hypsizigus marmoreus)杂交菌株为试材,利用亮蓝-PDA平板显色试验、苯胺蓝-PDA平板脱色试验、体细胞不相容试验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筛选斑玉蕈木质素降解酶高活性菌株,并鉴定其生物学和遗传学特性,以期丰富斑玉蕈优良品种.结果 表明:杂交菌株JZB2124031的木质素降解酶活性最高,亮蓝-PDA平板和苯胺蓝-PDA平板可分别出现明显的变色圈和脱色圈,与其它菌株均可产生拮抗反应.15条ISSR分子标记引物具有扩增稳定性,当相似系数为0.75时,22株菌可以划分为九大类,其中杂交菌株JZB2124031独为一类.综上,杂交菌株JZB2124031具有较高的木质素降解酶活性,与其它供试菌株的亲缘关系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5.
以酒红球盖菇R-4菌株为试材,采用微生物平板培养法,研究了12种氮源和8种碳源对酒红球盖菇生长的影响,以期为酒红球盖菇培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酒红球盖菇菌丝生长对氮源和碳源的选择差异不显著(P>0.05),均能利用试验所选的12种氮源和8种碳源,当酵母膏作为氮源和葡萄糖作为碳源时酒红球盖菇的菌落长势较优,菌丝生长速度较快.葡萄糖当作最优碳源时酒红球盖菇菌落生长速率、菌落直径、生长速度、菌丝生长指数分别是9.75 mm· d-1、50.22mm、1.41 mm· d-1和46.73,酵母膏当作最优氮源时酒红球盖菇菌落生长速率、菌落直径、生长速度、菌丝生长指数分别是14.12mm·d-1、52.54mm、2.10 mm·d-1和43.56,由此得出,酒红球盖菇生长的最优碳源是葡萄糖,最优氮源是酵母膏.  相似文献   
996.
以六年生'天红2号'/SH40/八棱海棠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酸碱中和滴定法和蒽酮比色法,研究了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主要组分与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以及果实生长指标的动态分析,以期明确不套袋对红富士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 表明:不套袋果实单果质量高于套袋果实.果实发育期间,套袋与不套袋处理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至果实成熟期,不套袋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套袋果实.不套袋果实的可滴定酸、苹果酸、富马酸、柠檬酸、琥珀酸含量均低于套袋果实;盛花后150 d,套袋与不套袋果实内的可滴定酸含量分别为0.40%和0.36%,存在显著性差异.果实成熟期,套袋果实的表皮着色程度较高,表面较光洁;不套袋果实裂纹指数显著低于套袋果实、表皮蜡质总量显著高于套袋果实.  相似文献   
997.
以六年生南疆日光温室"一年两熟"的"夏黑"葡萄为试材,研究不同单氰胺(荣芽、昱果丰)处理对"一年两熟"的"夏黑"葡萄生物学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夏黑"葡萄"一年两熟"栽培技术在南疆地区的实现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单氰胺处理显著减少新梢节间长度和新梢粗度,对叶片长度、半叶宽度和叶绿素SPAD值无显著影响;对"夏黑"果形指数没有明显影响,良好的保持了"夏黑"葡萄的外观特性;但显著增加果实纵横径、果实单粒质量和穗质量,其中T1~T6处理单粒质量分别增加了27.98%、26.68%、25.62%、22.55%、14.52%和9.80%,穗质量分别增加了27.98%、26.66%、25.54%、22.57%、14.54%和9.82%;其次,显著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提高了27.84%、25.85%、24.29%、24.29%、17.76%和15.20%.在处理范围内,不同浓度荣芽处理生物学特性和果实品质差异不显著,不同昱果丰处理果实品质T4处理显著高于T5和T6处理;荣芽处理果实品质高于昱果丰处理,其中显著高于T5和T6处理.综合比较,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使用单氰胺涂抹芽眼可以提升南疆日光温室"一年两熟"的"夏黑"葡萄果实品质,为实现南疆日光温室"夏黑"葡萄"一年两熟",荣芽处理(20~40倍)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998.
水果黄瓜新品种'青玉'是以自交系HQ6548为母本,自交系GY4237为父本经杂交而成的一代杂种.该品种植株长势强,早熟,叶片中等,节间稳定,茎粗壮,连续结瓜能力强;瓜长15~17 cm,横径约3 cm,瓜条顺直,口感清脆,瓜色浅绿色,刺瘤稀疏,单瓜质量130~170 g,产量高;抗霜霉病、白粉病和黄瓜花叶病毒病.适宜在山东、河北、河南、海南等四季保护地栽培及山东夏季露天栽培.  相似文献   
999.
以7个菜豆品种为试材,采用对冷害指数以及相对电解质渗透率进行测定的方式,筛选出耐低温型菜豆品种和低温敏感型菜豆品种,并对其低温驯化过程中内源多胺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了腐胺、亚精胺和精胺在响应低温驯化过程中含量的变化,以及对多胺合成分解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以期为今后菜豆外施多胺缓解低温胁迫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在低温驯化过程中2个品种叶片中腐胺和亚精胺的含量有明显增加,而精胺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在低温驯化过程多胺合成酶基因ADC表达量上升,ODC表达量变化不明显,SAMDC表达量升高,SPDS和SPMS在2个品种中表现不一致;多胺分解酶基因DAO和PAO表达量上升,SMO在2个品种中表现不一致.综上所述,腐胺和亚精胺在植物体内的积累可能与提高菜豆苗期耐低温性有较大关系,并且它们的积累可能与ADC、SAMDS、DAO和PAO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以番茄品种'阪砧1号'和砧木'齐达利'为试材,采用劈接双断根和贴接双断根嫁接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嫁接方式的双断根处理对番茄植株生长以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番茄栽培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不同嫁接方式的双断根处理均显著促进了植株生长,提高了番茄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质以及糖含量,但对可滴定酸含量影响较小;劈接双断根处理降低了果实贮藏期的失重率,而贴接双断根提高了果实失重率.双断根嫁接处理可提高番茄产量和品质,而劈接双断根较贴接双断根处理的番茄储藏时间更长.综上所述,双断根嫁接均能提高番茄的生长和产量,改善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