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805篇
  免费   4460篇
  国内免费   6475篇
林业   5121篇
农学   3831篇
基础科学   3256篇
  7079篇
综合类   35430篇
农作物   5224篇
水产渔业   2911篇
畜牧兽医   11434篇
园艺   5143篇
植物保护   3311篇
  2024年   618篇
  2023年   1522篇
  2022年   3552篇
  2021年   3219篇
  2020年   3145篇
  2019年   3191篇
  2018年   2151篇
  2017年   3589篇
  2016年   2318篇
  2015年   3554篇
  2014年   3658篇
  2013年   4460篇
  2012年   6134篇
  2011年   6337篇
  2010年   5944篇
  2009年   5045篇
  2008年   5156篇
  2007年   4845篇
  2006年   3923篇
  2005年   3107篇
  2004年   1956篇
  2003年   1252篇
  2002年   1234篇
  2001年   1158篇
  2000年   1022篇
  1999年   376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7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2年   1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34篇
  1955年   1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应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对山西省大同、朔州、忻州3个地区12个县的羊进行了消化道线虫与艾美尔属球虫卵囊感染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寄生虫的平均检出率为65.50%,其中大同、朔州、忻州被检羊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81.40%、66%、43.25%,3个地区虫卵感染强度(单位为个/g粪便)范围分别为:线虫971~3 325、270~1 202、41~1 274,球虫60~3 403、102~3 230、26~3 2140.从羊粪样中检出的线虫卵中有较多的捻转血矛线虫卵、毛圆线虫卵、仰口线虫卵和细颈线虫卵.  相似文献   
992.
对柿子果肉中单宁的纯化工艺条件及其单宁的抗过敏活性进行研究。其中,大孔树脂静态解吸试验结果表明,DM301的解吸性能较好,其最佳解吸条件为:上样液浓度为2.93 mg/mL,上样液流速为2 mL/min。用酒精作洗脱剂的最佳浓度为60%,洗脱流速为3 mL/min。纯化后的单宁纯度为61.5%。抗过敏试验结果表明,当柿子单宁的浓度达到5 mg/mL时,其对透明质酸酶的抑制率能达到95%,说明柿子单宁有很强的抗过敏活性。  相似文献   
993.
近几年,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珍稀种群——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严重衰退,瘿瘤病就是其衰退的原因之一。为了防止瘿瘤病的蔓延对天目山柳杉的进一步破坏,采用了多种防治措施和手段。运用物理去瘤法,即运用高压水枪喷射病瘤,以达到除瘤的目的。选取天日山景区的柳杉样本,通过测定分析5月、7月和12月供试柳杉的新梢长、瘤大小、瘤密度、叶绿素相对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数据,并运用统计学显著性检验原理、SPSS统计软件中的独立性样本r检验和相对生长量的比较,研究物理去瘤法对瘿瘤病防治的作用。结果表明:经过物理去瘤,处理组柳杉瘿瘤平均密度为1.76个·m^-1,平均直径为3cm。处理组的柳杉瘿瘤直径大小和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物理去瘤法能有效的抑制瘿瘤的蔓延,但从对柳杉生长量和叶绿体荧光参数的分析中发现,处理组的光合量子产量仅为0.406,低于对照组的0.682。初步认为,物理去瘤法有效地减少瘿瘤的数量和密度,能够防治瘿瘤病在柳杉群落中的蔓延,但却不能促进反而还抑制了柳杉的生长和光合作用进行。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物理去瘤法对柳杉的影响利大于弊,即很好地抑制了瘿瘤的传播,保护了柳杉种群免受瘿瘤病的侵害,但它对柳杉的生理活性方面的作用却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4.
水生植物-滤食性动物用于水产养殖废水净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水生植物、滤食性动物单独或联合作用对水产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选取水生植物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和滤食性动物螺蛳(Bellamya aeruginosa),通过金鱼藻、狐尾藻、螺蛳、金鱼藻+狐尾藻、金鱼藻+螺蛳、狐尾藻+螺蛳、金鱼藻+狐尾藻+螺蛳7种不同的组合方式,研究在静水条件下不同处理对水产养殖废水氮磷的净化,尤其是对养殖具有毒害效应的氨氮、亚硝态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30d后各处理都能使氨氮及亚硝态氮下降到0.5和0.1mg/L以下,去除率达到90%以上,其中金鱼藻处理比其余各处理能更快地减少水体中氨氮及亚硝态氮含量,且能使氨氮及亚硝态氮去除率在18d内达到96.37%和97.85%;各处理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去除水体中的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去除率在30d后分别达到14.93%~20.92%和11.95%~17.92%,其中以狐尾藻及狐尾藻+螺蛳处理对TN的去除效果最好,狐尾藻处理对TN的最大去除率在第18天达到26.62%,且狐尾藻能更迅速地去除水体中的TN,仅12d就能达到24.20%的去除率,狐尾藻+螺蛳处理在第24天达到24.65%;随着时间的延长,组合处理比单一处理更具有优势,金鱼藻+螺蛳处理对TP的去除效果最好,第6天就能去除TP的31.54%,且金鱼藻+螺蛳处理对降低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的效果最好。综上,对于氨氮、亚硝态氮及TP含量高的养殖废水,金鱼藻比狐尾藻和螺蛳的适应性更强。  相似文献   
995.
3种小檗科植物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阔叶十大功劳、狭叶十大功劳及南天竹同为小檗科植物,其叶片表观性状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考察上述3种植物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的相关性,运用SPAD-502Plus叶绿素仪和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这3种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并引入叶鲜质量与叶面积比(ratio of leaf fresh mass and leaf area,SLW)作为叶片厚薄的特征参数;再应用通径分析进一步探讨叶片特征参数和各叶绿素参数对SPAD值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最后建立SPAD值与叶绿素a及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的线性函数、二次多项式函数、指数函数及乘幂函数的拟合方程,并根据决定系数(R2)确定最佳拟合曲线。研究表明: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在单位叶鲜质量表示下相关性不强,但在单位叶面积表示下成极显著相关;通过通径分析发现在考察的各参数中对SPAD值影响最大的是叶绿素a含量,说明SPAD-502Plus叶绿素仪有效地消除了叶片厚度等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在所建立的拟合方程中,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的非线性拟合效果要优于线性,并且不同种植物的最佳数学模型各有不同。上述分析说明,利用SPAD-502Plus叶绿素仪快速、无损地评估在体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6.
在水稻纹枯病菌菌核形成中5个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IA)菌株GD118不同生长时期的总RNA为材料,以18SrRNA作为内参基因,根据实验室抑制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已获得的立枯丝核菌基因片段的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s)设计引物,采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A、B、C、E、F基因(分别为双组分反应调节子、激活巨噬细胞糖蛋白、胞外金属弹力蛋白酶、亲环蛋白、内质网囊泡蛋白ERV29)的表达,以期找到水稻纹枯病菌菌核形成中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从菌核开始形成到菌核成熟的过程中,这5个基因的表达量逐渐降低,且菌核在成熟时表达量最低,但成熟后这些基因的表达量迅速恢复到之前的水平,之后表达量基本保持不变。提示这5个基因在水稻纹枯病菌菌核形成的不同时期的表达有显著差异,说明这5个基因可能受菌核形成过程中胁迫条件的诱导表达。  相似文献   
997.
采用单因子梯度优化的方法,对已初步建立的黑翅土白蚁ISSR-PCR的反应体系在dNTPs浓度、Mg2+浓度、引物浓度、模板量及TaqDNA聚合酶用量等方面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适用于黑翅土白蚁的ISSR-PCR反应体系中各因素的最佳浓度分别为:dNTPs 0.2 mmol·L-1,Mg2+ 3.0 mmol·L-1,引物浓度0.4 μmol·L-1,模板用量DNA 20 ng,TaqDNA聚合酶2.5 U。  相似文献   
998.
自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对重庆青木关岩溶区典型植被下的土壤水进行了月动态取样,分析了土壤水溶解无机碳含量(DI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 CDIC值)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揭示岩溶土壤系统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及其碳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和针叶林地土壤水的DIC浓度和δ13 CDIC值相对较低,分别为59.12 mg/L和-17.22%,31.47 mg/L和-16.37‰;而旱地、灌丛地、退耕还林地土壤水具有较高的DIC浓度和δ13 CDIC值,分别达153.88 mg/L和-12.2‰,221.82 mg/L和-11.9‰,97.30 mg/L和-11.23‰,其中灌丛和退耕还林地的δ13CDIC值与DIC浓度呈正比,且雨季较旱季偏高约4‰-5‰.根据δ13CDIC值,结合各植被类型下土壤水DIC浓度与其相应的土壤碳酸盐含量呈正相关,判断旱地、灌丛地、退耕还林地等岩溶土壤水中的DIC主要来自土壤中碳酸盐岩矿物的碳酸溶蚀,即岩溶土壤中存在着碳酸盐岩碳酸溶蚀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土壤系统向大气排放的CO2量.  相似文献   
999.
峨眉冷杉林是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暗针叶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然更新对全球变化非常敏感,是研究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代表性森林类型.以峨眉冷杉幼苗为研究对象,以开顶式增温小室(Open top chambers,OTCs)和电热棒联合的方式增加环境温度,人为添加不同类型凋落物(A,75%峨眉冷杉针叶+25%杜鹃荚蒾灌木叶凋落物;B,55%峨眉冷杉针叶+45%杜鹃荚蒾灌木叶凋落物),共设置4个处理:(1)凋落物A+增温T(A-T);(2)凋落物B+增温T(B-T);(3)凋落物A+环境温度TO(A-T0);(4)凋落物B+环境温度TO(B-TO).研究增温和两种类型凋落物联合作用下峨眉冷杉幼苗的生理生态响应特征.得到以下结果:(1)在环境温度下,A型凋落物情景下的冷杉幼苗的电导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率比B型情景下高;而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氢酶(A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比B型凋落物情景下低.说明在当前环境温度下,B型凋落物比A型凋落物更加适合冷杉幼苗的生长.(2)在A型凋落物情景下,增温处理显著增加了冷杉幼苗叶片的自由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氢浓度;在B型凋落物情景下,增温处理显著降低了冷杉幼苗丙二醛、自由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增加了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速率.可见,与A型凋落物相比,增温使得B型凋落物情景下的冷杉幼苗膜伤害程度减小.(3)不同类型凋落物与增温的联合作用均降低了冷杉幼苗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与A-T处理相比,B-T处理下冷杉幼苗叶片的电导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更低,而POD、APX、GR、CAT抗氧化酶活性却更高.研究结果表明,针叶成分相对较少的B型凋落物更有利于峨眉冷杉幼苗适应未来气候变暖情景.  相似文献   
1000.
为明确薇甘菊萎蔫病毒(Mikania micrantha wilt virus,MMWV)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探讨了MMWV侵染对薇甘菊叶片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活性及叶绿素总含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MWV感染薇甘菊16d内叶片的SOD活性均比对照组高,其中第16天达最大值,但接种后第24和32天SOD活性分别比对照低了13.28%和25.37%;POD活性在接种后16-32d均显著高于对照.PPO和PAL变化趋势相似,在接种后第8天这两个酶的活性分别比对照高了77.75%和23.58%,而在第32天分别比对照减少了14.27%和20.53%.随着侵染时间的增加,感病薇甘菊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减少,叶绿素a/b值逐步降低;同时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和光饱和点(LSP)分别比健康对照减少了32.34%和12.52%,而对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CP)和表观量子效率(AQY)无显著影响.表明MMWV侵染可减低薇甘菊叶片光合作用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