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33篇
  免费   2440篇
  国内免费   4822篇
林业   4984篇
农学   6707篇
基础科学   4056篇
  7179篇
综合类   14871篇
农作物   2641篇
水产渔业   1665篇
畜牧兽医   6495篇
园艺   1887篇
植物保护   2810篇
  2024年   165篇
  2023年   556篇
  2022年   1569篇
  2021年   2037篇
  2020年   1901篇
  2019年   1791篇
  2018年   1248篇
  2017年   1810篇
  2016年   1609篇
  2015年   2298篇
  2014年   2150篇
  2013年   2579篇
  2012年   3252篇
  2011年   3427篇
  2010年   3187篇
  2009年   2899篇
  2008年   2663篇
  2007年   2606篇
  2006年   2361篇
  2005年   2127篇
  2004年   1026篇
  2003年   836篇
  2002年   689篇
  2001年   740篇
  2000年   769篇
  1999年   959篇
  1998年   848篇
  1997年   740篇
  1996年   662篇
  1995年   690篇
  1994年   547篇
  1993年   487篇
  1992年   507篇
  1991年   379篇
  1990年   338篇
  1989年   236篇
  1988年   186篇
  1987年   137篇
  1986年   80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28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4篇
  1966年   4篇
  1964年   5篇
  195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二氢砒啶二羧酸还原酶(DAPB)是赖氨酸合成途径中的一个重要酶,在蛋白质和细胞壁的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KEGG总数据库分析表明,藜麦中DAPB的基因拷贝数远高于水稻、玉米及大豆等作物。对藜麦基因组数据筛选得到4个DAPB基因成员,均属于碱性蛋白质,氨基酸序列长度约330 bp,分子量为36.623~36.880 k D,等电点(p I)为5.79~6.01,最大疏水系数为0.028~0.123,为疏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质中,不存在跨膜区。4个DAPB基因之间的Ka/Ks值均小于0.5,表明该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比较保守。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藜麦DAPB家族成员位于同一个亚家族,且与菠菜的亲缘关系较近。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结果显示,DAPB家族除含有TATA-box和CAAT-box以外,还含有多个参与激素响应、光照、低温及其它应激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暗示藜麦DAPB家族成员可能参与以上多种响应。本研究分析了藜麦DAPB基因的拷贝数并对DAPB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可为进一步了解DAPB基因家族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2.
为探讨晚稻全生育期Cd的迁移转化规律及预测模型,采用长沙市望城区大田试验土壤-水稻Cd点对点数据,对水稻4个典型生育期(苗期、分蘖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及不同部位(根、茎叶及籽粒)Cd的吸收、累积和分配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生育期各部位Cd含量和富集能力均为根>茎叶>籽粒,且根部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不同生育期差异显著,具体为成熟期>灌浆期>分蘖期>苗期;Cd转运能力为土-根>根-茎叶>茎叶-籽粒>根-籽粒,籽粒Cd大部分来自于茎叶的转移,且分蘖期转运能力显著高于其余生育期;Cd积累量和分配差异为茎叶>根>籽粒,且分蘖期和成熟期远大于苗期和灌浆期;土壤pH和有效态镉(ACd)含量是影响水稻Cd吸收的主控因子,pH为负效应,有效态镉为正效应,分蘖期茎叶Cd含量受其影响最大,是控制Cd进入籽粒的关键时期。可利用分蘖期土壤pH和有效态镉含量预测成熟期籽粒Cd含量,最优预测模型为lgCd成熟期籽粒=0.158-0.099pH分蘖期+0.261lgACd分蘖期。研究结果可为中国长株潭地区稻田土壤Cd污染风险评估和管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83.
为研究菜豆种子在超干处理条件下抗老化能力,以菜豆品种‘将军’、‘紫冠’、‘热那亚’为试验材料,采用硅胶脱水的方法制备不同含水量的种子,并对不同程度超干处理的菜豆种子进行人工老化,对老化后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种子活力及生理指标进行测定,进一步讨论菜豆种子的最适含水量。结果表明,‘将军’种子含水量降至5.78%~6.95%时,种子各指标在老化后保持在较高水平;‘紫冠’种子含水量为5.35%~6.89%时,老化后各指标均高于自然干燥种子,且差异显著;‘热那亚’种子含水量为5.01%~6.15%时,老化后各发芽指标、热稳蛋白含量均高于自然干燥种子。说明超干保存菜豆种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84.
秸秆还田研究进展及内蒙古玉米秸秆深翻还田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是培肥土壤重要的可再生资源,秸秆还田是培肥和改良土壤最为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同时可解决田间焚烧秸秆所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本文系统总结了秸秆还田的技术模式和培肥机理,阐述了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养分与养分有效性、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和作物产量的影响,重点概述了内蒙古玉米秸秆深翻还田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针对内蒙古平原灌区玉米生产现有的自然环境和农业栽培技术措施,以秸秆培肥土壤为切入点,提出了与农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秸秆深翻还田培肥模式。  相似文献   
985.
为明确当前气候情境下不同类型小麦在不同播期干热风的发生风险,以半冬性偏冬性品种济麦22、半冬性偏春性品种周麦18以及弱春性品种西农529为材料,通过3年的试验,研究小麦的物候期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分析2年的籽粒灌浆规律,并结合近30年本地区干热风发生分布,讨论不同播期籽粒灌浆95%时的干热风发生概率。结果表明,推迟播期,小麦冬前分蘖减少,但春季分蘖增多,适度增加播量可以保证群体成穗数;籽粒灌浆时长缩短、灌浆速率加快,播期在一定范围内干热风发生概率没有明显提升。济麦22在380℃~680℃、周麦18和西农529在250℃~680℃冬前积温范围播种,干热风发生风险保持一致,继续降低冬前积温,干热风发生风险明显增加。本试验条件下,适度推迟播期,降低冬前积温,增加播量,灌浆速率增加,干热风发生风险没有显著变化,同时不同类型小麦产量稳定。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小麦最适冬前积温可由先前的约600℃降低到当前的约380℃,冬前分蘖2~4个,是小麦稳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86.
塑料温室内的雾滴沉积分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为了开发设施农业病虫害防治的常温烟雾施药技术,在密闭温室内进行了常温烟雾喷雾雾滴沉积试验,对4种机型、3种温室的试验结果作了分析比较,从而探讨了雾滴粒径与沉积密度的相关关系,喷射部件上设置的轴流风机对雾滴分布均匀性的提升作用,作物不同部位的雾滴沉积差异,并推导出施药时喷雾量的测算方法。  相似文献   
987.
中国农业机械化财政投入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针对实现我国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目标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研究了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机械净值、农业机械化投入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财政投入对农业机械化投入的带动作用;对实现2020年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5%的目标所需的财政投入进行了测算,分析了财政投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88.
基于HIS颜色特征的田间成熟番茄识别技术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6  
研究了一种基于HIS颜色特征的田间成熟番茄识别技术。将计算机视觉系统获取的番茄RGB图像转换成HIS图像,通过统计H、I、S分量的灰度分布找出成熟番茄、未成熟番茄和叶子(枝干)灰度分布差别;然后根据H分量的灰度分布用阈值法分割出成熟番茄区域;经过空洞填充后,计算出番茄质心坐标。该方法对田间成熟番茄之间相互分离的情况有很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989.
基于ANSYS的玉米青贮机动刀片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动刀片刃口变形崩刃是玉米青贮机切碎装置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此,应用有限元ANSYS软件,对滚筒式切割器直板式动刀片进行了应力分布和变形计算分析,求解出刃口的切割和剪切应力变化曲线,并结合动刀片磨损曲线,得出刃口变钝和崩刃是动刀片主要失效和破坏形式的结论;同时,提出了防止动刀片失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90.
利用棉花种子表皮光学特性,对颜色不正常、表面有缺陷或内部变质的疵品及杂物进行分选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研究棉种分色模型是研制自动化棉种分色机械的基础。为此,通过提取彩色棉种图片的RGB分量,利用Fisher准则对RGB分量特征值进行提炼,建立了棉种的分选模型。试验表明,该色选模型可以对棉种进行有效分选,其分选精度达到9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