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0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37篇
林业   54篇
农学   94篇
基础科学   19篇
  38篇
综合类   336篇
农作物   43篇
水产渔业   37篇
畜牧兽医   82篇
园艺   66篇
植物保护   3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01.
为解决河南油田聚合物驱油注聚井堵塞导致采收率严重下降的问题,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及扫描电镜(SEM)的方法对堵塞位置、堵塞因素进行研究.聚合物注入性试验结果表明,注入阻力越大,注入压力就越高,确定堵塞位置为近井地带,结果与实际矿场结果相符;扫描电镜结果表明,高渗岩心以吸附堵塞为主,低渗岩心以机械捕集为主;静态吸附试验显示防吸附剂质量分数、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矿化度、温度均对聚合物吸附有不同程度影响,为此研制出一种使砂岩表面润湿反转以减少吸附的防吸附剂(代号5807),并对注入参数进行优化:防吸附剂最优注入质量分数为0.5%;该防吸附剂耐盐性较好,不同矿化度(1500~10000mg/L)对该防吸附剂体系的防吸附率影响不大;防吸附剂注入体积数越大,聚合物防吸附率越高,最佳注入体积为0.6PV;防吸附剂处理地层的时间越长,聚合物防吸附率越高,处理时间在12h以上防吸附率大于70%;防吸附剂的最佳注入方式为:顶替液+0.6 PV防吸附剂段塞+1PV清洗剂.该研究对油田后续现场施工及动态调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为河南油田提高聚合物驱技术应用效果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2.
为建立稻茬迟播小麦树脂包膜缓释氮肥高效施肥模式与技术,以冬小麦品种扬麦23为材料,以43%树脂包膜缓释氮肥(PCU,含氮43%)和尿素(U,含氮46%)为氮肥,设置“一次性基施”(A)与“一基一追”(B)2种施肥模式,共形成10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基施(A1)、8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20%尿素基施(A2)、6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40%尿素基施(A3)、8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基施+20%尿素返青期追施(B1)、8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基施+20%尿素拔节期追施(B2)、6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基施+40%尿素返青期追施(B3)、6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基施+40%尿素拔节期追施(B4)等7个施肥处理,分析了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对迟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SPAD值、氮素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基施模式处理(A1~A3)的小麦产量显著低于常规施肥(CK,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一基一追”两次施肥模式处理(B1~B4)的产量显著高于CK,泰州与扬州两地分别平均增产5.77%和5.64%,其中B4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8 796....  相似文献   
103.
为确定最佳基质彩椒栽培的氮素施肥配方,运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研究不同氮素水平处理下彩椒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以氮营养液15μmol·L-1的含量最高,其次为20、5和10μmol·L-1处理,以2.5μmol·L-1处理的含量最低;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双峰型,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总体表现为在2.5~15μmol·L-1氮素浓度范围,随氮素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高氮处理20μmol·L-1的净光合速率低于15μmol·L-1处理,但与10μmol·L-1接近。而2.5与5μmol·L-1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较低;各处理的蒸腾速率日变化表现为明显的双峰型,N10和N15处理在一天中蒸腾速率较高且变化幅度较大,而其它3个处理蒸腾速率较低且变化幅度平缓;气孔导度以5、10和15μmol·L-1三个处理植株的叶片在一天中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而高氮处理N20的气孔导度在一天中变化较缓,处于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04.
采用土壤稀释分离法,从不同连作年限花生根际土壤中分离优势细菌,结合菌株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对优势细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种植过花生及花生连作后,土壤中优势细菌种类发生明显变化,从连作花生田根际土壤中分离鉴定出7种优势细菌,分别为Leifsonia xyli、氯酚节杆菌(Art...  相似文献   
105.
为研究不锈钢切削加工特性,采用有限元软件Deform-2D构建0Cr18Ni9(美国牌号AISI 304)奥氏体不锈钢的正交切削仿真模型,并对其进行二维有限元仿真。模拟分析中,利用Johnson-Cook本构模型确立工件材料模型,刀屑界面摩擦采用剪切摩擦,运用CrockroftLatham断裂准则来完成工件材料的断裂及锯齿状切屑的实现。通过改变刀具前角、切削速度以及进给量,考察其在切削加工过程中对切削温度、切削力及锯齿化程度等影响规律。该结果将为今后研究不锈钢的切削加工及其切削机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6.
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选择禽流感病毒的M基因、新城疫病毒的F基因以及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N基因,分别在基因序列的保守区域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利用所合成的3对引物对相应靶基因进行RT-PCR扩增,在优化单项RT-PCR条件的基础上,建立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多联RT-PCR的检测方法,同时对该检测方法进行敏感性及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这3对引物分别能特异性地扩增出禽流感病毒的M基因片段、新城疫病毒的F基因片段及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N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385 bp、520 bp和748 bp,初步建立了快速、敏感、特异鉴别检测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子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7.
[目的]研究8种杀菌剂对甘蔗黑穗病菌的室内毒力,为甘蔗黑穗病药剂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冬孢子萌发抑制法、担孢子增殖抑制法及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甘蔗黑穗病菌的生物活性.[结果]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噻呋酰胺、吡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对甘蔗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EC50分别为0.0117、0.0234、0.0636、0.1238、0.1441、13.7620和25.9300 μg/mL,而丙环唑的活性较低,EC50为155.5000 μg/mL.啶酰菌胺对甘蔗黑穗病菌担孢子增殖没有抑制作用,除嘧菌酯对“+”、“-”两种担孢子增殖的EC50分别为4.3250和5.3040 μg/mL外,其余药剂的EC50均小于1.0000μg/mL.对甘蔗黑穗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较好的药剂依次为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噻呋酰胺、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啶酰菌胺,EC50分别为0.0145、0.0643、0.1291、0.1689、0.2535、0.6767和4.8610 μg/mL,嘧菌酯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稍差,EC50为94.5000 μg/mL.[结论]供试8种杀菌剂对甘蔗黑穗病菌不同生长时期均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可进一步开展这些杀菌剂的田间药效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08.
有机荔枝园区生物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有机荔枝园区的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有机荔枝园区中,生物群落包括昆虫纲12目62科,非昆虫纲动物7目。其中害虫群落以鞘翅目的科数最多,其次是鳞翅目和直翅目,其科数分别占害虫总科数的31.8%、18.2%和18.2%。天敌的种类相当丰富,天敌昆虫包括7目15科23种,蜘蛛12种。天敌昆虫中鞘翅目的种数占总种数的52.2%,其次是膜翅目,占21.7%。有机荔枝园区的昆虫群落中,害虫占30.9%,天敌占28.4%,40.7%为中性昆虫。  相似文献   
109.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中华五角海星体腔液蛋白组分,探究低丰度蛋白样品的初步分离鉴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中华五角海星体腔液部分蛋白含量处于凝胶电泳的最小检测浓度范围。通过简易样品浓缩处理、上样前样品处理及电泳缓冲液选择等条件优化,实现了对此类量少,低丰度样品良好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10.
荔枝蒂蛀虫对寄主植物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交配前后的雌雄虫对荔枝果肉、荔枝果皮的水蒸气提取物、荔枝嫩梢和龙眼嫩梢的正已烷提取物的触角电生理活性.结果表明,荔枝蒂蛀虫的触角电生理活性随提取物种类不同和该虫的交配前后的不同而差异显著,交配前的荔枝蒂蛀虫对各提取物的反应差异不显著,而交配后荔枝皮提取物对雌虫的活性最大;荔枝皮和嫩梢的提取物体积混合比不同,触角的电生理活性也不同,以荔枝皮和荔枝嫩梢的提取物按体积比4:2混合后活性最大;在不同时间段,触角电生理活性变化明显,在23时到凌晨1时之间呈现高峰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