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91篇
  免费   1134篇
  国内免费   2617篇
林业   2840篇
农学   3499篇
基础科学   1894篇
  4075篇
综合类   6400篇
农作物   1286篇
水产渔业   869篇
畜牧兽医   3275篇
园艺   712篇
植物保护   1692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95篇
  2022年   492篇
  2021年   840篇
  2020年   767篇
  2019年   729篇
  2018年   525篇
  2017年   744篇
  2016年   726篇
  2015年   989篇
  2014年   915篇
  2013年   1169篇
  2012年   1392篇
  2011年   1438篇
  2010年   1422篇
  2009年   1342篇
  2008年   1254篇
  2007年   1384篇
  2006年   1286篇
  2005年   1097篇
  2004年   537篇
  2003年   494篇
  2002年   406篇
  2001年   430篇
  2000年   544篇
  1999年   689篇
  1998年   615篇
  1997年   532篇
  1996年   515篇
  1995年   506篇
  1994年   464篇
  1993年   413篇
  1992年   387篇
  1991年   301篇
  1990年   247篇
  1989年   207篇
  1988年   164篇
  1987年   90篇
  1986年   63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34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7篇
  1974年   9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6篇
  1963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993.
994.
995.
于2014—2018年冬季,在广西桂南地区、桂中、桂西和桂东南地区选择不同类型甘蔗地,调查黏虫发生及为害情况。结果表明,新植蔗和收割后焚烧蔗叶的宿根蔗地极少发现黏虫,而收割后蔗叶(直接或粉碎)还田的宿根蔗地发现有不同龄期的幼虫为害,老蔗地亦发现老熟幼虫或蛹,但虫口密度低。数据显示,广西桂南地区冬季甘蔗地黏虫虫口密度最大。其中,2017年南宁市武鸣区虫口密度最高,达8.9头/m^2,其次是桂东南地区,桂中地区和桂西地区极少或未发现黏虫。  相似文献   
996.
Systemicity of agrochemicals is an advantageous property for controlling phloem sucking insects, as well as pathogens and pests not accessible to contact products. After the penetration of the cuticle, the plasma membrane constitutes the main barrier to the entry of an agrochemical into the sap flow. The current strategy for developing systemic agrochemicals is to optimize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molecules so that they can cross the plasma membrane by simple diffusion or ion trapping mechanisms. The main problem with current systemic compounds is that they move everywhere within the plant, and this non‐controlled mobility results in the contamination of the plant parts consumed by vertebrates and pollinators. To achieve the site‐targeted distribution of agrochemicals, a carrier‐mediated propesticide strategy is proposed in this review. After conjugating a non‐systemic agrochemical with a nutrient (α‐amino acids or sugars), the resulting conjugate may be actively transported across the plasma membrane by nutrient‐specific carriers. By applying this strategy, non‐systemic active ingredients are expected to be delivered into the target organs of young plants, thus avoiding or minimizing subsequent undesirable redistribu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innovative strategy presents many challenges, but opens up a wide range of exciting possibilities. © 2018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997.
植物病害生防因子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植物病害生防因子是解决化学农药3R问题、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概述了拮抗微生物、抗生素、植物诱导子等生防因子控制植物病害的作用机制和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生防因子应用存在的问题,并对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8.
湘辣18号是以R1030A为母本,R06-118-1-1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杂交一代早熟线椒品种,第一开花节位8节;植株直立性好,果实线形,浅绿色;顺直光亮,平均果长27 cm,平均果宽1.6 cm,肉厚0.1 cm,平均单果质量16 g;耐低温弱光能力强,抗疫病与细菌性斑点病能力好,适合早春大棚栽培或早中熟露地丰产栽培。  相似文献   
999.
为研究紫斑牡丹种子油脂合成积累与相关基因(GPD1, DGAT1和DGAT2)表达间的关系,以四个不同发育期(6月20日, 7月7日, 7月17日和7月27日)的种子为材料,氯仿甲醇法测定种子含油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相关基因在不同发育期种子中的表达差异及其对油脂合成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发育期紫斑牡丹种子含油率呈不断升高趋势,在6月20日至7月27日的38 d内,从4.21%上升到18.38%;(2)调控油脂合成的源基因GPD1和汇基因DGAT1与DGAT2在发育前期的紫斑牡丹种子中的表达呈快速上升趋势,且表达量均在7月7日达到最高值;随后源汇基因的表达均不断降低。紫斑牡丹发育前期种子中源(GPD1)汇(DGAT1和DGAT2)基因的协同高表达,既促进合成了更多的TAG前体G3P,又促进了TAG积累。源基因GPD1表达量增加了2.44倍,汇基因DGAT1和DGAT2分别增加5.16倍和3.83倍,促成种子含油量增加了2.77倍。这可为深入理解紫斑牡丹种子油脂合成积累提供理论依据,对后续开展高油紫斑牡丹的分子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张书芹  乐愉  武斐 《分子植物育种》2019,17(12):3817-3824
为了揭示陆地棉生长调控因子(growth-regulating factors, GRF)家族的功能,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信息在陆地棉基因组中鉴定了 33个GRF蛋白,并对这些家族成员进行了保守结构域分析、蛋白的基本理化性质分析、进化分析、基因的结构分析、染色体定位、保守基序分析和组织表达模式分析。研究表明,陆地棉GRF均含有QLQ和WRC 2个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为4个亚家族,基因定位在19条染色体上,基因上有2~19个蛋白编码区域,大多数的基因在柱头、子房和20 d的种子中高量表达。本研究弄清了棉花GRF家族的基本信息,为进一步研究棉花GRF家族成员的功能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