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4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294篇
林业   122篇
农学   131篇
基础科学   105篇
  277篇
综合类   1328篇
农作物   297篇
水产渔业   155篇
畜牧兽医   613篇
园艺   227篇
植物保护   11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229篇
  2011年   272篇
  2010年   227篇
  2009年   244篇
  2008年   231篇
  2007年   195篇
  2006年   187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以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为研究对象,根据IPCC 2013典型浓度排放路径(RCP)对2100年海洋温度和p H的预测值,分别选择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 2.6)和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8.5),设置温度和p H两个因素,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气候变化,探究海洋暖化和酸化对黄姑鱼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基础温度24.0℃条件下,黄姑鱼进入稚鱼期的时间为25 d,高温处理(26.0℃~28.0℃)生长加快,仅为22 d,同时,随着温度升高(26.0℃、26.6℃和28.0℃),生长率逐渐增加(0.73、0.74和0.78 mm/d),并且各处理组之间生长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死亡率在26.6℃最高,26.0℃最低。黄姑鱼死亡率在p H为7.80、7.73和7.49时分别为3.9%、19.4%和21.7%,各处理组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但p H对黄姑鱼早期生长率影响不显著(P0.05)。通过逻辑斯蒂生长方程拟合,结合IPCC对2100年温度和p H的预测,到2100年,在RCP 2.6情景下,黄姑鱼早期生长率为0.71 mm/d,死亡率为31.1%;在RCP 8.5情景下,黄姑鱼生长率最高达到0.76 mm/d,死亡率为23.9%。在海洋酸化和暖化的共同作用下,黄姑鱼的早期补充将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62.
机械气浮机通过产生大量丰富细密的雾化气泡,微气泡在垂直上升过程中将水中的悬浮物质粘附去除。通过测定泡沫分离器前后水质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机械气浮装置在半咸水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水质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以机械气浮装置作为主要物理过滤水处理环节,并与鱼池双排水技术结合,在半咸水工况下可以承担主要的物理过滤功能,其总悬浮物(TSS)、化学耗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和色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37.19±12.04)%、(21.89±6.19)%、(30.56±3.62)%、(19.38±5.27)%和(18.66±5.56)%。通过淡水鱼咸水化与泡沫分离技术的有机结合,可有效解决淡水鱼封闭循环水养殖中微小颗粒悬浮物的技术难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3.
华鲮烂尾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患有烂尾病的华鲮(Sinilabeo rendahli)体内分离到两个优势菌株(编号:BB090516C-1和BB090516C-2),对分离菌株形态特征、主要理化特性等生物学性状鉴定后测定其16S rRNA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采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显示: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分离菌对华鲮有较强的致病性,该菌为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发酵型短杆菌。经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等指标分析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为维隆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Aerom onas veronii biovar sobria)。用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与维隆气单胞菌的同源性高达99%,系统进化树中与维隆气单胞菌自然聚为一支,表明该菌为维隆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用22种抗菌类药物进行药敏实验发现,该菌对头孢曲松、硫酸庆大霉素等9种抗菌类药物高度敏感,对新霉素等6种药物中敏,对氨苄青霉素等7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64.
根据2000~2010年“北斗”号调查船在黄海中南部水域8个航次的渔业生物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1985~1986年的历史资料,对该水域小黄鱼种群的生长、摄食、繁殖及资源量变动等生物学特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春季平均体长和优势体长范围要高于其他季节,从2000~2010年在同一季节小黄鱼的平均体长和优势体长降低,并且优势体长更为集中.小黄鱼食物组成从1985~1986年到2000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0~2010年小黄鱼食物组成变化不大.1985~1986年小黄鱼食物主要是以鳀Engraulis japonicus(重量百分比为45.18%)为主,其次是小型底栖虾类.2000年和2010年小黄鱼食物组成主要以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为主,占食物总量的47.2%,其次是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和脊腹褐虾Crangon afinis,但是鳀在食物组成中从4.67%增加至10.64%.小黄鱼各个季节性腺发育Ⅱ期所占的比例较高.2000年小黄鱼平均渔获量最高(夏季除外),2000年以后其平均渔获量降低,其分布开始向北偏移.由上可知,黄海小黄鱼的种群属性及其生活史类型已经发生变化.因此,建议小黄鱼的渔业管理和资源养护要充分考虑其生物学特征的变化.  相似文献   
65.
抗菌肽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考察抗菌肽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饲料利用和免疫能力的影响,分别在基础组饲料中添加0 mg/kg(对照组)、300 mg/kg、400 mg/kg和500 mg/kg抗菌肽,投喂平均体重为(0.8±0.1 g)的凡纳滨对虾6周。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抗菌肽后,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0 mg/kg抗菌肽组的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分别为509.10%、1.33,较对照组提高增重率8.76%(P<0.05),降低饲料系数12.5%(P<0.05),而添加400 mg/kg、500 mg/kg抗菌肽对增重率、饲料系数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肌肉粗脂肪含量,各处理组在肌肉粗蛋白、水分含量上无显著差异;300 mg/kg、400 mg/kg抗菌肽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400 mg/kg抗菌肽组的溶菌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述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300 mg/kg抗菌肽,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成活率和增重率,降低饲料系数;添加400 mg/kg抗菌肽,对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有提高作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抗菌肽的添加量建议为300~400 mg/kg。  相似文献   
66.
苏程程  单秀娟  杨涛 《水产学报》2021,45(12):1983-1992
关键种及其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的联系,对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2016-2018年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渔业资源调查与渔业种类食性文献数据,构建了山东半岛南部海域食物网拓扑结构并计算了拓扑重要性指数,筛选了群落关键种并分析了其年际变化。2016-2018年山东半岛南部海域食物网包含物种20~22个,摄食关系数量59~65个,年际差异不明显;食物网拓扑结构密度范围为0.3048~0.3684,种间关联度为0.1451~0.1634;群落关键种均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黄鮟鱇(Lophius litulon)。鳀作为关键被捕食者,黄鮟鱇作为关键捕食者,两者对群落结构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起关键作用;鳀和黄鮟鱇在2016-2018年均为优势种,但鳀优势度逐年下降,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从2017年开始也成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67.
西瓜主要农艺性状与裂果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瓜的14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与通径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裂果率与果皮厚度、外果皮木质化程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经过逐步回归,10个性状与裂果有直接和间接效应,决定系数为1.000,剩余通径系数为0.001 8。外果皮木质化程度对裂果的直接作用最大,直接通径系数达到0.796,可将其作为筛选抗裂品种的重要参考性状。  相似文献   
68.
对2株鲤鱼源乳酸菌作为益生菌候选菌株进行体外抗逆性试验。通过耐受胆盐、耐受pH 值、耐受蛋白酶和耐高温等试验, 对这2株乳酸菌进行研究。其中在胆盐耐受性试验中, YL- 1和YL- 7在胆盐浓度0. 4%、培养4 h时仍有30%以上的存活率; 在pH 值耐受性试验时, 2株乳酸菌均可在一定的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存活; 胰蛋白酶对2株菌的存活率没有影响; 在70e 的高温中, 2株乳酸菌均有一定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69.
70.
突变体创制对花生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获得最佳诱变效果,本研究对不同基因型花生品种的EMS诱变条件进行摸索,发现花育22号、花育71、花育9301、狮头企和伏花生的最适诱变浓度分别为0.4%、0.5%、0.3%、0.5%和0.3%。通过对最适EMS浓度诱变处理下苗期芽长、株高、根长及根数目分析,发现5个品种虽然都能正常成苗,但均受到较严重的损伤。在预实验基础上,用浓度为0.4%的EMS溶液处理了大约5000粒花育22号种子,M1及M2世代性状调查显示突变群体表型丰富,出现株高、株型、荚果、籽仁、分枝数、叶形等表型变异株系,表型变异率为12.9%。本研究为花生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