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0篇
  免费   323篇
  国内免费   248篇
林业   269篇
农学   473篇
基础科学   259篇
  434篇
综合类   996篇
农作物   154篇
水产渔业   175篇
畜牧兽医   388篇
园艺   166篇
植物保护   207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59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46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181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187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69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毛色是家畜驯化过程中最早被选择的性状之一,对该性状的偏好性选择导致家畜毛色丰富多样。家畜的毛色表型是由黑素细胞中真黑色素(产生黑色 / 棕色)和褐黑色素(产生黄色 / 红色)的相对含量决定,当真黑色素或褐黑色素的合成被稀释,或者两种色素的合成均被稀释时,就会形成不同的稀释毛色表型。为深入理解家畜毛色变异的遗传机制,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毛色遗传学研究,以确定家畜的毛色相关基因和因果突变。目前,已鉴定出超过 300 个基因座和 150 个与毛色相关的基因。稀释毛色表型作为动物毛色遗传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遗传学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已发现多个因果基因可以引起哺乳动物的毛色稀释和禽类的羽色稀释,这些基因通过影响潜在的色素形成途径来影响黑素细胞的发育和分化、黑色素的合成以及黑素小体的运输。相似的毛色稀释表型通常在不同物种间被发现,可能由保守的或不同的毛色稀释基因引起。在同一物种中,可能有多个基因导致相同或相似的稀释毛色表型。该文对农业经济动物(主要是猪、马、牛、羊、鸡)稀释毛色(羽色)表型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因果基因和突变,以及遗传机理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动物稀释毛色(羽色)遗传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2.
真空冷冻干燥草莓多孔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俞骏  雷桥  徐莲 《保鲜与加工》2007,7(1):26-28
采用电阻测定法,测定草莓的共晶点温度,并采用两种冻结方式对草莓进行真空冷冻干燥.试验研究了冻干过程中草莓的温度、质量动态变化及冻干制品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快速冻结能更好地保持草莓的细胞组织特性.  相似文献   
973.
高校图书馆馆藏期刊由纸本期刊和电子期刊两部分组成,影响其利用率的主要因素有期刊的订购,期刊的揭示,读者的检索能力,图书馆的环境等,针对这些因素探讨了各自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74.
Improvement of end-use quality in bread wheat depends on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current wheat quality and the influences of genotype (G), environment (E), and genotype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G × E) on quality traits. Thirty-nine spring-sown spring wheat (SSSW) cultivars and advanced lines from China were grown in four agro-ecological zones comprising seven locations during the 1998 and 1999 cropping seasons. Data on 12 major bread-making quality trait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G, E, and G × E on these traits. Wide range variability for protein quantity and quality, starch quality parameters and milling quality in Chinese SSSW was observed. Genotype and environment were found to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all quality parameters as major effects. Kernel hardness, flour yield, Zeleny sedimentation value and mixograph properties were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genetic variance components, while thousand kernel weight, test weight, and falling number were mostly influenced by the environmental variance components. Genotype, environment, and their interaction had important effects on test weight, mixing development time and RVA parameters. Cultivars originating from Zone VI (northeast) generally expressed high kernel hardness, good starch quality, but poor milling and medium to weak mixograph performance; those from Zone VII (north) medium to good gluten and starch quality, but low milling quality; those from Zone VIII (central northwest) medium milling and starch quality, and medium to strong mixograph performance; those from Zone IX (western/southwe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medium milling quality, but poor gluten strength and starch parameters; and those from Zone X (northwest) high milling quality, strong mixograph properties, but low protein content. Samples from Harbin are characterized by good gluten and starch quality, but medium to poor milling quality; those from Hongxinglong by strong mixograph properties, medium to high milling quality, but medium to poor starch quality and medium to low protein content; those from Hohhot by good gluten but poor milling quality; those from Linhe by weak gluten quality, medium to poor milling quality; those from Lanzhou by poor bread-making and starch quality; those from Yongning by acceptable bread-making and starch quality and good milling quality; and those from Urumqi by good milling quality, medium gluten quality and good starch pasting parameter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Chinese SSSW quality could be greatly enhanced through genetic improvement for targeted well-characterized production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975.
山东高产玉米育种选育目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2—2004年山东省玉米区域试验资料,通过对高产玉米品种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行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此确定山东高产玉米育种最佳选育目标,为指导高产玉米育种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山东高产玉米育种综合选育目标为生育期100.1~104.0d,株高250.1~270.0cm,穗位高110.1~120.0cm,穗长17.1~19.0cm,穗行数14.6~15.5行,穗粒数520.1~560.0粒,千粒重330.1~350.0g。  相似文献   
976.
降雨和蒸散对夏玉米灌溉需水量模型估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揭示降雨和蒸散年际波动对作物灌溉需水量的影响机理,以华北平原南部地区夏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水分概率密度函数建立灌溉需水量计算模型,分析了降雨、蒸散和灌溉需水量的年际波动特征,结合蒙特卡洛方法探讨了降雨和蒸散对灌溉需水量年际波动的贡献。结果表明:研究区夏玉米降雨参数年际波动显著,平均降雨量波动于4.958~25.003mm,变异系数为0.326;降雨频次波动于0.143~0.457 d-1,变异系数为0.170;平均降雨量和降雨频次均可采用Logistic分布描述:平均降雨量服从Logistic(11.273,2.022),降雨频次服从Logistic(0.318,0.029)。潜在蒸散量年际波动相对平稳,可采用对数正态分布描述:潜在蒸散量服从Log Normal(1.370,0.076)。灌溉需水量多年平均值为133.1mm,波动于8.1~381.8mm,变异系数为0.673,年际波动显著高于降雨和蒸散。平均降雨量对灌溉需水量年际波动的贡献率最大,其次为降雨频次,潜在蒸散量最小;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灌溉需水量年际波动呈现出更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估算灌溉需水量时有必要对这种不确定性进行定量评估,针对不同降雨和蒸散条件制定合理的灌溉策略,为农业水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更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77.
选取277份来自黄淮、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的、育种单位的高代品种(系),以及部分种质资源和国外引进资源,利用SDS-PAGE方法分析了它们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等位基因的组成。结果表明,Glu-A1位点,共检测出1、2*、N三种亚基类型,其中以1亚基的频率最高达到49%,其次为N亚基为44.77%,二者占总品种数的94.22%,2*亚基的频率最小。在Glu-B1位点的等位变异类型最丰富,共检测出8种变异类型,其中以7+9和7+8为最多,分别为38.99%和36.10%,其次为14+15,为12.64%,其它等位亚基所占数目较少。在Glu-D1位点共检测出四种等位类型,其中以2+12亚基类型为最多占44.77%,其次为5+10亚基占33.94%和4+12亚基占19.49%。对各亚基组合的分布,检测出43种组合。其中以N,7+8,2+12在各品种中所占频率为最高,其值为12.64%,其次为N,7+9,2+12,占9.39%;1,7+8,2+12,占7.94%;N,14+15,4+12,占5.42%,其余亚基类型所占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978.
微生态调节剂对猪粪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生物可培养方法研究了猪粪堆肥过程中添加堆肥微生态调节剂和不添加堆肥微生态调节剂(自然堆肥) 对猪粪堆肥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发现接种ZZMZ堆肥微生态调节剂可以使猪粪便堆肥细菌数量提高4.53%,放线菌数量提高6.37%,微生物总数提高4.22%,而真菌数量则降低了65.93%。说明ZZMZ堆肥微生态制剂在堆肥前期能够激发微生物数量,从而加快堆肥进程,缩短堆肥周期  相似文献   
979.
工厂化农业企业选择农业园区的模糊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农业园区外围设施因素,即自然环境状况、水电供应情况和温室质量、通讯条件、与目标市场的距离和交通运输条件、生活服务条件等,和优惠政策因素,包括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园区优惠政策等,制定了农业园区的评价标准,并由专家评价小组对园区的每个因素进行评价。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对专家评价结果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并对结果进行了确定性处理,最后,得到了农业园区综合评价等级。实例分析结果表明,用模糊评价方法选择农业园区,可使工厂化农业企业选出适合自己企业项目发展的农业园区。  相似文献   
980.
目的: 基于新造林健康树冠的光谱特征和空间交错情况, 探讨复杂地面植被条件下健康树冠的光谱增强方式和多尺度分割阈值, 为造林核查的日常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以冬奥核心区新造林地无人机航拍影像为试验数据, 首先, 基于健康树冠与其他干扰地物的不同颜色特征, 采用同态滤波增强影像并使用ExG光谱指数进行变换; 然后, 采用最大类间方差方法得到二值图像, 并使用多尺度形态学滤波方法进行分割并融合分割结果, 以分割交错的树冠区域对应提取原始图像中可能的健康树冠区域; 最后, 基于颜色向量、灰度共生矩阵和局部二值模式共同构建的特征向量, 采用随机森林识别提取区域, 从而检测图像中的健康树冠。结果: 基于光谱指数变换、多尺度形态学滤波方法能够有效分割交错连续的树冠区域, 排除与健康树冠颜色相近的地物干扰, 较为准确提取出可能为树冠的区域。采用该方法对不同造林密度、光照条件下的17幅无人机正射图像进行试验, 使用目视解译方式标记出树冠中心, 运用精确度、召回率和F1分数3个评价指标对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的识别效果进行定量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多尺度形态学滤波方法可提取96.78%的树冠, 随机森林的F1分数高于97%, 而支持向量机的召回率显著低于随机森林。结论: 基于光谱指数变换和多尺度形态学滤波的树冠提取方法能够对健康树冠进行快速、准确提取, 有效完成造林核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