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0篇 |
免费 | 31篇 |
国内免费 | 6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0篇 |
农学 | 38篇 |
基础科学 | 24篇 |
66篇 | |
综合类 | 302篇 |
农作物 | 42篇 |
水产渔业 | 13篇 |
畜牧兽医 | 89篇 |
园艺 | 41篇 |
植物保护 | 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34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44篇 |
2011年 | 55篇 |
2010年 | 48篇 |
2009年 | 42篇 |
2008年 | 51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32篇 |
2005年 | 44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A/O一体化曝气生物滤池脱氮效能及其运行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不同进水有机物浓度与溶解氧对A/0一体化曝气生物滤池脱氮效能的影响,并以总氮的去除率为评价指标,以好氧段溶解氧、滤速与填料高度为考察因素,采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优化A/0一体化曝气生物滤池的运行条件,同时得出相应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进水有机物浓度为400 mg/L时,脱氮效果较好,总氮与氨氮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45.1%与76.3%;而当进水有机物浓度为200 mg/L时,总氮与氨氮的去除率仅为 20%与50%.当好氧段的溶解氧为3.5mg/L时,对总氮与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55.9%和89.4%;而当溶解氧为1.0 mg/L,总氮与氨氮的去除率仅为25.0%和59.5%;好氧段溶解氧的提高,有利于氮的去除,但能耗增大,因此可将溶解氧控制在2.0 mg/L左右.由Box-Behnken响应曲面可知,滤速和填料高度的交互作用对总氮的去除效果影响显著;回归模型决定系数R(2)=0.9769,P=0.001,表明此模型拟合程度良好,且模型显著;最佳运行条件为:溶解氧为3.1 mg/L,滤速为0.35 em(3)/s,滤层高度为55.6 cm,在此条件下,由方程所得总氮最大的去除率为49.93%. 相似文献
32.
为评价宽缨酮(EN)对棉铃虫的生物活性, 采用浸渍叶碟法和饲料混毒法, 以印楝素为对照, 检测宽缨酮对棉铃虫的拒食及抑制生长发育活性。结果表明, 宽缨酮和印楝素的拒食中浓度分别为12.04 μg/mL和21.62 μg/mL, 宽缨酮的拒食活性优于印楝素。以含10 μg/g宽缨酮的饲料饲喂棉铃虫幼虫, 在第10~12天幼虫体重相比对照分别下降87.90%、88.04%和80.74%, 并推迟5 d化蛹, 蛹重降低。化蛹率、羽化率和卵的孵化率分别比对照下降了26.00、37.39和14.98百分点, 蛹和成虫的畸形率分别是对照的2.89倍和3.33倍。综上所述, 宽缨酮对棉铃虫具有明显拒食和抑制生长发育活性, 具有开发成为新型植物源杀虫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33.
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山羊胚胎期肝脏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 ,山羊肝细胞在胚胎早期就有明暗之分。胆小管在胚胎早期已经形成 ,胆管由肝母细胞演化而来 ;窦状隙随机发生 ;肝脏造血以红细胞为主 ,且随胚胎的发育 ,造血功能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34.
35.
孢囊线虫属(Heterodera)线虫目前大约有80种,该线虫分布广泛,是对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植物病原线虫之一[1],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如,寄生大豆的大豆孢囊线虫(H. glycines),寄生小麦的禾谷孢囊线虫(H. avenae, H. filipjevi)[1,2]及湖南省水稻上新发现的日本孢囊线虫(H. elachista)[3]。为明确孢囊线虫在中国南方地区的种类及分布,2007~2011年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了孢囊线虫调查鉴定,在江西省发现朝鲜孢囊线虫(H. koreana)。该线虫为首次在中国发现。 相似文献
36.
Utilization of Sparingly Soluble Phosphate by Red Clover in Association with Glomus mosseae and Bacillus megaterium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A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mobilization of sparingly soluble inorganic and organic sources of phosphorus (P) by red clover (Trifolium pratense L.) whose roots were colonized by the 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 fungus Glomus mosseae and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phosphate-solubilizing (PS) bacterium Bacillus megaterium ACCC10010. Phosphate-solubilizing bacteria and rock phosphate had a synergistic effect on the colonization of plant roots by the AM fungus. There was a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S bacterium and the AM fungus in mobilization of rock phosphate, leading to improved plant P nutrition. In dual inoculation with the AM fungus and the PS bacterium, the main contribution to plant P nutrition was made by the AM fungus. Application of P to the low P soil increased phosphatase activity in the rhizosphere.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promoted by inoculation with either the PS bacterium or the AM fungus. 相似文献
37.
38.
目前甘薯中针对SNP位点的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的报道较少。为开发甘薯特异SNP分子标记,本研究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甘薯种质材料进行测序,筛选稳定的SNP位点,将其开发为基于HRM技术的分子标记,并在甘薯种质材料中进行验证。通过对23个甘薯种质材料简化基因组测序数据的分析,共发现835 756个SNP多态性位点,筛选其中的3 650个含有SNP多态性位点的高质量测序片段,成功设计了134对引物;初步验证发现,22对(16.42%)引物没有扩增产物,15对(11.19%)引物扩增产物2个以上,36对(26.87%)引物的扩增产物没有差异。61对(45.52%)引物在8个样本中的扩增特异性好,而且样本之间有差异。最后筛选34对扩增多态性丰富的引物对52份甘薯种质材料进行扫描,发现材料间多态性介于27.27%~90.91%之间,平均多态性达到59.35%。聚类分析表明,参试52份甘薯种质材料之间的差异较小,多数材料与骨干亲本南瑞苕、徐薯18之间关系较近,国外引进甘薯材料和地方品种差异较大。建议在今后甘薯育种中尽量选用地方品种和国外甘薯品种,从而更好地拓宽甘薯遗传背景。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基于简化基因组技术和HRM技术开发甘薯SNP分子标记的新思路,为今后甘薯SNP分子标记开发提供了参考。同时本研究开发的甘薯分子标记,丰富了甘薯分子标记类型,为甘薯研究者开展快速的分子标记研究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39.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结构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禽类最重要疾病的之一,给家禽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基因突变、重组和免疫压力等因素都可能引起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发生遗传变异,给该病的预防和控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在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结构蛋白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论文就分子生物学领域对IBV结构蛋白的结构特性及生物学功能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做一综述,以揭示IBV的致病机理和分子变异机制,为有效防控IB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0.
9种中药成分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MTT法结合细胞病变方法测定黄芩苷、穿心莲内酯、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苦马豆素9种中药成分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在ST细胞上增殖的抑制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进一步检测黄芩苷对TGEV在ST细胞上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9种中药成分在体外对TGEV在ST细胞上的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黄芩苷对TGEV的生物合成、吸附保护和直接灭活作用的抑制率分别为58.23%、88.12%和100.00%;Real-time PCR检测黄芩苷3种给药方式均能在转录水平显著降低TGEV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病毒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9种中药成分在体外对TGEV在ST细胞上的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黄芩苷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