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56篇
  免费   363篇
  国内免费   737篇
林业   532篇
农学   483篇
基础科学   358篇
  870篇
综合类   3105篇
农作物   425篇
水产渔业   323篇
畜牧兽医   1114篇
园艺   492篇
植物保护   354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181篇
  2022年   357篇
  2021年   347篇
  2020年   341篇
  2019年   318篇
  2018年   234篇
  2017年   399篇
  2016年   268篇
  2015年   434篇
  2014年   406篇
  2013年   465篇
  2012年   571篇
  2011年   567篇
  2010年   572篇
  2009年   459篇
  2008年   435篇
  2007年   367篇
  2006年   318篇
  2005年   217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110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温度变化对七带石斑鱼早期发育及开口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比较了9个温度梯度(13、15、17、19、21、23、25、27、29℃)对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受精卵孵化时间、孵化率和畸形率的影响。用在(21±0.5)℃条件下孵出的健康仔鱼进行耐饥饿和摄食实验,实验温度处理设两种方式:一、处理温度始终保持不变;二、将温度在处理48 h后统一调节至21℃。实验期间,每天统计仔鱼死亡数,测定不投饵条件下的存活指数(SAI),并观察仔鱼投饵后的开口摄食情况及其形态发育状况。结果表明:1)受精卵孵化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7~23℃,当温度低于13℃或高于27℃时,受精卵不能孵化。21℃时,受精卵孵化率最高,为(93.67±1.52)%;而畸形率最低,为(1.06±1.06)%。当温度低于或高于21℃时其孵化率降低,而畸形率升高;2)在13~28℃范围内,初孵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上升先升高后逐渐降低,21℃时的SAI值最高,为(20.26±0.44)%。各组温度保持不变时,13℃和27℃的SAI值分别为(2.18±0.01)%、(8.47±0.28)%;调整一致后分别为(6.90±0.44)%、(13.30±0.31)%。温度调节组与不调节组相比,其SAI值明显提高。温度调节后,每个梯度组的畸形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3)不同温度处理的仔鱼开口摄食存在差异。21℃时,仔鱼的初始摄食率和饱食率分别可达80.0%和40.0%。随着温度偏离21℃,摄食率和饱食率均逐渐降低。温度调节恢复组的仔鱼摄食情况改善明显,其中17℃不变和恢复组对比变化最为明显:当保持17℃不变时仔鱼的摄食率和饱食率分别为20.0%、13.3%,而处理48 h后恢复到21℃后,两者分别提高到66.7%和33.3%,分别提高了2.3和1.5倍。  相似文献   
52.
栗蚕蛹体液的一些免疫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明栗蚕体内免疫机制,研究了栗蚕蛹体液免疫反应的某些特性。栗蚕蛹经细菌、真菌以及生理盐水诱导后,其体液对大肠杆菌(E.coli)、枯草杆菌(B.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及柞蚕链球菌(T.streptoc-occus)均表现出一定的抑菌作用。大肠杆菌诱导6 h后,栗蚕蛹体液中出现抗菌活性物质,诱导后4 d,体液的抗菌活性达到高峰值,11 d后活性消失。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诱导后的栗蚕蛹血淋巴中有新蛋白产生,推测可能与其产生新的抗菌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53.
黑甜糯玉米新品种黑甜糯639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甜糯639是以糯玉米自交系HNF为母本,以甜玉米自交系D91为父本配制而成的黑甜糯玉米一代杂种。生育期为91 d(天),株高263 cm,穗位151 cm,雄穗主轴与分枝角度中等,一级分枝18~23个,果穗筒型,籽粒黑紫色,甜糯籽粒比例为1∶3,籽粒可溶性糖含量为12.5%,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8.1%,口感佳。高抗丝黑穗病、茎腐病、大斑病,抗穗腐病和矮花叶病,平均每667 m~2鲜穗产量900 kg左右。适宜在山西省鲜食糯玉米主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54.
本文浅析了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社会、人类的影响,并就新形势下如何保障动物食品安全,共建小康社会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5.
微波萃取葛根总异黄酮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该文研究了利用微波萃取葛根异黄酮的工艺。结果表明:用77%的乙醇,固液比为1∶14,在体系温度低于60℃的条件下,微波间歇处理3次,葛根总黄酮的浸出率达96%以上。与传统的热浸提相比,不仅产率高,而且速度快,节能。  相似文献   
56.
为探讨乙酰水杨酸(ASA)对增强UV-B辐射条件下长春花光合功能的调控作用,以长春花幼苗为试材,喷施一定浓度的乙酰水杨酸溶液,测定其在UV-B辐射增强下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UV-B辐射降低了长春花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及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提高了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UV-B辐射引起了长春花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2 mg/L的乙酰水杨酸处理则降低了UV-B辐射胁迫下上述指标的变化幅度.分析认为,乙酰水杨酸可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清除02-.而使类囊体膜保持完整及光合色素免受Uv-B的伤害,进而使PSⅡ维持较高的光化学活性和电子传递速率,这可能是乙酰水杨酸提高增强UV-B辐射下长春花光合速率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57.
CO2浓度升高对水稻抽穗期根系有关性状及根碳氮比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FACE (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 实验平台上,采用水培的方法观测了抽穗期水稻根系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FACE条件下根生物量、根体积和根冠比极显著增加且不定根明显增多、变粗。高CO2浓度显著降低了根中N含量,而C含量变化不明显,导致碳氮比极显著增加。基于单位根质量的根系活力在CO2浓度增加条件下极显著降低,养分吸收效率的降低可能是根中N含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8.
目的:考察猪用加味玉屏风缓释微丸的水提醇沉工艺。方法:以黄芪甲苷的含量及干膏得率作为评价指标,选用L9(34)进行正交试验。结果:猪用加味玉屏风缓释微丸最佳水提取工艺为药材分别加12倍量水,提取2次,提取时间分别为0.5 h;最佳醇沉工艺为浓缩药液相对密度1.15,加醇浓度70%,静置时间为12 h。结论:优选出的水提醇沉工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59.
水稻稻瘟病图像识别预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计算机对水稻稻瘟病病害的自动识别,研究了水稻稻瘟病病斑图像的预处理和形状特征提取方法。试验中利用灰度变换、直方图均衡化及中值滤波法有效去除了噪声和增强了图像,利用拉氏算子对病斑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准确提取了病斑的形状特征,实现了稻瘟病图像目标分割。这些研究为进一步的特征参数提取及最终病害确定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0.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麦品种演替过程中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黄土高原沟壑区小麦品种演替过程中的籽粒灌浆特性,以此地区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主栽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演替过程中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及灌浆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沟壑区小麦演替过程中,小麦籽粒千粒重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平均灌浆速率逐渐增加,小麦籽粒的干物质积累随之增加,长旱58的W0最大,达50.53 g。灌浆三阶段中,各阶段的灌浆速率表现为,V2>V1>V3。从灌浆持续时间看,T1和T2持续的时间较长且变异系数较大,而T3和T相对稳定。从灌浆速率来看,V1、V2、V3、Vm、Va变异系数较大,灌浆速率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而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