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618篇 |
免费 | 1016篇 |
国内免费 | 179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313篇 |
农学 | 1323篇 |
基础科学 | 730篇 |
1773篇 | |
综合类 | 8421篇 |
农作物 | 1438篇 |
水产渔业 | 889篇 |
畜牧兽医 | 2609篇 |
园艺 | 1153篇 |
植物保护 | 7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3篇 |
2023年 | 302篇 |
2022年 | 689篇 |
2021年 | 691篇 |
2020年 | 657篇 |
2019年 | 705篇 |
2018年 | 472篇 |
2017年 | 781篇 |
2016年 | 550篇 |
2015年 | 764篇 |
2014年 | 859篇 |
2013年 | 1053篇 |
2012年 | 1316篇 |
2011年 | 1387篇 |
2010年 | 1374篇 |
2009年 | 1162篇 |
2008年 | 1076篇 |
2007年 | 984篇 |
2006年 | 878篇 |
2005年 | 711篇 |
2004年 | 517篇 |
2003年 | 635篇 |
2002年 | 981篇 |
2001年 | 763篇 |
2000年 | 477篇 |
1999年 | 201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62年 | 5篇 |
1960年 | 1篇 |
1956年 | 7篇 |
195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用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总蛋白为抗原,采用长程免疫法免疫BALB/c小鼠,取4次免疫后的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用PEG-1500进行细胞融合,第1次融合率为13.3%,第2次融合率为55.4%。建立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用于检测杂交瘤细胞上清中的单克隆抗体。初检阳性率分别为4.68%和5.26%。经3次亚克隆筛选获得了2株能稳定分泌抗家蚕微孢子虫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2G10和2B10。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test,IFAT)和Western-bloting分析证实所获得的单克隆抗体是特异针对家蚕微孢子虫蛋白的,将在孢子孢壁蛋白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3.
2011 ~2013年2~7月,对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嘴蓝鹊营巢最早开始于2月下旬,结束于6月下旬;第一窝出飞后,即开始另选巢址进行第二窝繁殖,原巢不再利用.红嘴蓝鹊营巢于树上,选择2~4月建巢,均为常绿树种;5~6月建巢既有常绿树种,也有落叶树种.巢树平均高度(11.12 ±4.15)m、胸径(26.23±12.85)cm、巢高(7.35±2.80)m (n=13),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红嘴蓝鹊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有3个,依次为:巢树因子(主要包括:树高、树胸径、巢高)、隐蔽与食物水源因子(巢上郁闭度、巢距最近食源地距离、巢距最近水源距离)、光与人类活动影响因子(巢与巢枝朝向、巢距道路距离).繁殖期红嘴蓝鹊对人为干扰与噪音敏感,巢位较低和较大的暴风雨等均可能造成红嘴蓝鹊弃巢. 相似文献
74.
紫花苜蓿和沙打旺包衣配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内利用种子丸衣化技术处理2种豆科牧草在土壤含水量较低的砂土上做盆栽试验。试验证明,利用硅藻土作填料的包衣配方,在干旱条件下萌发后能够提高丸衣化牧草种子的出苗率。试验结果表明,配方中含5%和2%吸水剂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种子发芽时间均比对照提前2~4 d,配方中含5%吸水剂的紫花苜蓿和沙打旺种子出苗率均高于对照,紫花苜蓿增加50%,沙打旺增加37%。配方中含5%吸水剂的包衣种子出苗率最高,而含2%吸水剂的包衣种子配方最实用。 相似文献
75.
丁酸梭菌对肠道上皮细胞黏附及对鳗弧菌抑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以鱼肠道上皮细胞为模型,以肠道的致病鳗弧菌为对照,研究了丁酸梭菌对鱼肠道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及黏附对细胞的损伤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丁酸梭菌对鱼的肠道上皮的黏附率为7.39±1.85,低于鳗弧菌的黏附率(P<0.05);对细胞的损伤率为1.02±0.35,显著低于鳗弧菌对细胞的损伤率(P<0.05);黏附后丁酸梭菌组对细胞的成活率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当酪酸菌、鳗弧菌与肠道上皮细胞共同培养时,使鳗弧菌的黏附率下降7.03%(P<0.05)。因此,该株丁酸梭菌可以安全地黏附鱼肠道上皮细胞,并能有效抑制鳗弧菌的黏附。 相似文献
76.
猪细小病毒PCR检测与分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猪细小病毒(PPV)结构蛋白VP2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建立了检测PPV的PCR方法。检测14份临床组织,检出阳性11份,阳性检出率为79.5%。阳性样品扩增产物用EcoRⅠ酶切得到了预期的结果,对PCR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已发表的PPV基因核苷酸序列比较,同源性达99%~100%,所编码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3%~100%。从PCR检测阳性的一份病料组织中分离出1株PPV。试验证明,建立的PPV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适用于临床样品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77.
78.
有毒有害物质如致病微生物、生物毒素、农药、兽药及添加剂残留等会造成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风险监测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代谢组学技术通过考察生物受到有毒有害物的刺激或干扰后代谢产物的变化,进行系统的定量定性分析,获得具有高度敏感性及特异性的代谢组学投影,适用于对多种微量毒物的鉴别监测。同时,代谢组学技术可反映出毒物代谢过程中可能的生物标志物,为毒物代谢过程和毒理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因此,以色谱质谱联用、核磁共振等为代表的代谢组学方法逐渐成为检测和研究有毒有害物质的关键技术,为其风险评估提供依据。同时各种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及检测方法的优化将进一步促进代谢组学技术在毒物监测中的实际应用。作者介绍了代谢组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总结了代谢组学技术对常见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代谢组学技术在有毒有害物质检测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
绵羊多羔主效基因BMPR1B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B(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1B,BMPR1B)是一种重要的跨膜受体蛋白,主要参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通路,其在调控成骨分化、细胞扩散以及卵巢卵泡发育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直接影响如绵羊等动物的繁殖性状。绵羊BMPR1B基因发生A746G突变(命名为FecB突变),导致第249位氨基酸由谷氨酰胺(Q)转变为精氨酸(R),进而使得绵羊排卵数和产羔数显著增加,因此BMPR1B成为目前最受关注的绵羊多羔主效基因。论文就绵羊BMPR1B基因定位、功能机制研究进展及其对高繁殖力绵羊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对BMPR1B功能研究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