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57篇
  免费   897篇
  国内免费   1550篇
林业   1280篇
农学   1159篇
基础科学   931篇
  1728篇
综合类   7294篇
农作物   1148篇
水产渔业   693篇
畜牧兽医   2585篇
园艺   995篇
植物保护   791篇
  2024年   108篇
  2023年   297篇
  2022年   711篇
  2021年   720篇
  2020年   696篇
  2019年   668篇
  2018年   516篇
  2017年   654篇
  2016年   516篇
  2015年   784篇
  2014年   774篇
  2013年   931篇
  2012年   1265篇
  2011年   1278篇
  2010年   1279篇
  2009年   1123篇
  2008年   1064篇
  2007年   1041篇
  2006年   839篇
  2005年   745篇
  2004年   509篇
  2003年   331篇
  2002年   396篇
  2001年   403篇
  2000年   344篇
  1999年   165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旨在测定纯化的大豆凝集素对兔和鸡小肠上皮细胞和红细胞的凝集活性。测定大豆凝集素对红细胞的凝集能力时,采用2%兔红细胞悬液,测定了使兔红细胞50%凝集的蛋白质浓度。测定对兔小肠上皮细胞的凝集能力时,采用荧光标记SBA与新鲜小肠上皮细胞结合后,观察荧光显微镜下荧光结合细胞比例的方法定量。经血凝试验结果表明,使兔红细胞50%凝集的SBA蛋白质浓度为2.50~3.69μg/mL,而SBA对鸡的红细胞没有凝集作用。SBA对兔小肠上皮细胞有结合能力,结合率为30%左右。试验结果说明大豆凝集素的血凝活性具种属特异性,用SBA与小肠上皮细胞的结合率作为评价其抗营养活性的指标具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22.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杂种优势在生产上已被广泛应用,对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有重要意义,而生产杂交种的重要途径是细胞质不育及其恢复系统。在杂交品种选育过程中,优良恢复系选育至关重要。近年来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性恢复的分子机理一直是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目前恢复基因研究的主要进展,讨论了恢复基因的遗传与定位。认为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一般为单基因或少数显性效应主效基因,且恢复基因间作用方式多样化。目前,玉米Rf2基因、矮牵牛Rf基因、水稻Rf-1基因、萝卜Rfo基因都已被克隆。在这些恢复基因的克隆与分离基础上,本文讨论了恢复基因的结构特征及分子机理,认为恢复基因的可能分子机理,一种是恢复基因抑制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特异ORF的表达,另一种是恢复基因补偿线粒体功能的缺陷。本文最后对恢复基因在植物分子育种上的应用前景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23.
本研究针对黑龙江省过去50年推广的大豆品种产量及品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品种推广年代与产量之间表现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产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平均每年提高1.27%。产量的提高与英数、英粒数、粒数及收获指数密切相关,而与百粒重关系不大。经过50年的遗传改良,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变化不大,且品种间变异幅度较小。R2期(盛花期)叶氮含量、单株叶氮量、比叶氮及LAI(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及品质关系不大,但此时期干物质重与产量里负相关关系,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积累对产量的贡献不大。  相似文献   
24.
粳稻品种间种子贮藏蛋白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115个不同生态型粳稻品种种子贮藏蛋白多态性进行了分析.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65×103带的有无,70×103、60×103、57×103、37×103~39×103、22×103~23×103、13×103 、10×103带染色的深浅, 35×103带迁移的速率,及57×103位置带的数量这4种蛋白谱带变异,共鉴别出19种蛋白图谱类型.品种间蛋白谱带相似系数范围在0.75~1.00之间,采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894处明显地可以将供试品种分为3组:第1组为8个高直链淀粉含量的品种;第2组为15个高贮藏蛋白含量的品种;其他92个品种为第3组,占供试品种的80%.除了中熟中粳生态型与高直链淀粉含量组有关联外,依据熟期划分的生态型与依据贮藏蛋白聚类分析划分的组之间没有明确的关联.  相似文献   
25.
犯罪大量存在,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需要寻求有效的对策。本文通过反思我国目前的几种主要犯罪对策,剖析了其弊端与不足;通过分析犯罪产生的真正根源,论证了社会不和谐是犯罪的原因,犯罪是社会不和谐的表现,建设和谐社会是犯罪的治本之策,二者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应当通过在经济、社会保障上注重公平,在政治、社会管理上发扬民主,在道德、文化建设上强调诚信友爱,来实现建设和谐社会与防控犯罪的统一。  相似文献   
26.
树木的引种驯化是增加林木种质资源的一种传统育种方法。山东省有记载的针叶树引种历史应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分别出现两个引种高峰期,分别占引种种质的26.5%和21.5%。山东有计划的科学引种针叶树种约30个,其中银杏科1个属1个种,19份种质;松科5个属39份种质;杉科4个属5份种质;柏科3个属3个种质,共计66份种质,其中松科种质占总引种种质59.09%,而松属种质占松科种质79.49%。从1978~2006年省林业厅鉴定或获奖的项目中针叶树遗传改良占4.77%,审(认)定品种占总数量5.22%。建议:(1)强化针叶树引种驯化策略;(2)明确引种驯化程序、标准和关键技术;引种驯化与种质创新相结合;(3)重视乡土树种驯化及开发。本文对针叶树引种驯化与遗传改良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7.
【目的】筛选出有效防治果园长柔毛野豌豆生草田杂草的茎叶处理剂,为果园长柔毛野豌豆生草田杂草的化学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室内盆栽比较了8种除草剂对长柔毛野豌豆的安全性和常见杂草的生物活性,筛选药剂进行复配,进一步研究复配制剂的联合除草类型,测定其对长柔毛野豌豆的安全性及其在长柔毛野豌豆与杂草之间的选择性指数,并对复配制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灭草松、咪唑乙烟酸与精喹禾灵茎叶喷雾处理在2×田间推荐剂量下对长柔毛野豌豆安全。咪唑乙烟酸在长柔毛野豌豆与碎米莎草、马唐、牛筋草、狗尾草、播娘蒿、牛繁缕之间的选择性指数大于2.0;灭草松在长柔毛野豌豆与荠菜、播娘蒿、牛繁缕之间的选择性指数小于0.7,安全性差;精喹禾灵在长柔毛野豌豆与牛筋草、狗尾草、马唐之间的选择性指数大于8.8。联合作用测定结果表明咪唑乙烟酸与精喹禾灵按不同质量比复配后对马唐、牛筋草、看麦娘、牛繁缕、播娘蒿、荠菜的联合作用类型均为加成作用,其中以质量比2∶1复配后,选择性指数在2.4~8.9之间。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咪唑乙烟酸和精喹禾灵复配后在有效成分125~150 g·hm-2剂量下,于杂草2~3叶期、长柔...  相似文献   
28.
【目的】借助网络药理学手段探究乌梅散加减方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TGE)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Swiss TargetPrediction获取乌梅散加减方的活性成分与作用靶点,应用公共比较毒理基因组学数据库(CTD)获取TGE的相关靶点,使用STRING数据库绘制乌梅散加减方与TGE交集靶点的蛋白互作(PPI)网络图,利用DAVID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究乌梅散加减方治疗TGE的作用机制。【结果】从乌梅散加减方中共筛选到槲皮素、山柰酚、芒柄花素等125种活性成分和JUN原癌基因(JUN)、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等58个作用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共得到生物过程138个条目,涉及免疫反应、血管内皮因子生成、RNA聚合酶Ⅱ启动子对pri-miRNA转录的正调控等;细胞组分13个条目,涉及胞外区、细胞外空间、膜筏等;分子功能32个条目,涉及细胞因子活性、生长因子活性、白细胞介素2(IL2)受体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共得到135条信号通路,其中IL17信号通路、Th1...  相似文献   
29.
小额信贷作为一种对传统信贷方式进行创新的成果,在解决贫困农户和微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取得了成功。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成功经验,对形成适应"三农"特点的普惠性金融体系,发挥非政府民间机构的作用、创新财政扶贫方式等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0.
基于日喀则地区7个国家气象站1980—2021年逐日气象数据,分析构建了高原马铃薯气温(T)、光照(S)、水分(W)、气候(C)适宜度评价模型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近42年日喀则地区S平均值为0.82,呈逐年弱下降趋势,T、W、C适宜度平均值分别为0.79、0.64、0.61,均呈逐年上升趋势;马铃薯全生育期的光热资源都在最合理区域(S、T≥0.7),满足了其长发育需求。W在播种~出苗期(W=0.62)、开花~成熟期(W=0.44)呈现较低水平,是制约日喀则地区马铃薯生长发育的最主要因素;T、S空间分布较均匀,且呈现自西向东、自南北向中递增趋势,W空间分布不均匀。桑珠孜区—南木林县一带地区为马铃薯综合气候适宜度高值区(C>0.6),适宜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由本文建立的日尺度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得出的年际变化和区域特征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一致,为了解气候变化下日喀则马铃薯生长发育适宜度的时空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