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45篇
  免费   668篇
  国内免费   1150篇
林业   788篇
农学   980篇
基础科学   925篇
  1653篇
综合类   3727篇
农作物   666篇
水产渔业   425篇
畜牧兽医   1406篇
园艺   455篇
植物保护   538篇
  2024年   84篇
  2023年   290篇
  2022年   607篇
  2021年   556篇
  2020年   559篇
  2019年   526篇
  2018年   344篇
  2017年   514篇
  2016年   415篇
  2015年   530篇
  2014年   512篇
  2013年   619篇
  2012年   769篇
  2011年   789篇
  2010年   690篇
  2009年   597篇
  2008年   570篇
  2007年   554篇
  2006年   418篇
  2005年   334篇
  2004年   186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Species-habitat association analysis is useful to detect spatial arrangement of individual plants, to discover rules about 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and to generate hypotheses about the possible underlying process controlling observed structures. Quantifying methods were used to classify habitats in terms of topographical variables in a mixed temperate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 of the Changbai mountains in northeastern China. All of the 625 20 m × 20 m quadrats of the plot could be unambiguously assigned to one of three habitat categories (low-plateau, high-plateau and slope). Torus-translation tests were used to estimate species-habitat associations. Many species are clearly distributed in a biased fashion with respect to habitats. Fifteen (55.6%) out of 27 species showed strong positive or negative association with specific habitats. We compared species-habitat associations at the sapling and adult stages. Adjusted density values indicated few species exhibit extremely strong habitat associations. Only 9 out of 26 species had adjusted densities > 3 in the habitat for which they had strong positive affinity. Few species show the same associations at the small tree and large tree stages. Only 3 out of 22 occurring associations with a specific habitat appeared to have a consistent habitat association at the two stag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pecies-habitat associations exist in the 25-ha plot of the temperate forest of the Chang- bai mountains. Owing to limitations in our statistical methodology, we partly underestimated associations by ignoring rare species. Regeneration niches can contribute to co-existence, but regeneration niches due to habitat associations play a limited role in species co-existence, since most species show a similar trend in habitat associations at the sapling and adult stages.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shifts in habitat associations, i.e. niche shift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existence.  相似文献   
952.
城市防护林建设是城市安全重要内容,建设好城市防护林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广州“绿色亚运”增绿行动防护林建设是系统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的融合,是践行建设生态高效、景观优美、城乡一体、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防护林体系.文章在对广州防护林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沿海防护林、工业园防护林、农田林网三大建设工程方面对广州“绿色亚运...  相似文献   
953.
结合离散型制造业的生产任务特点,探讨如何通过多种信息系统的集成和应用,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54.
基于遥感监测多品种玉米成熟度进而掌握最佳收获时机,对提高其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该研究在玉米成熟阶段获取无人机多光谱影像,同步采集叶片叶绿素含量(chlorophyll content,C)、籽粒含水率(moisture content,M)、乳线占比(proportion of milk line,P)等地面实测数据,以此构建玉米成熟度指数(maize maturity index,MMI),从而定量表征玉米成熟度。通过MMI与植被指数构建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验证MMI适用性,并分析无人机遥感对不同品种玉米成熟度的监测精度。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玉米的叶片叶绿素含量、籽粒含水率、乳线占比的变化速率均存在差异。2)MMI与所选植被指数的相关性均可达到0.01显著水平,其中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转换叶绿素吸收率(transformed chlorophyll absorbtion ratio index,TCARI)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均为0.87。3)该研究基于不同组合的数据集进行了模型验证,其中随机森林模型对MMI的估测精度最高,测试集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为0.84,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为8.77%,标准均方根误差(normalized root mean squared error,nRMSE)为12.05%。此外,随机森林模型对不同品种MMI的估测精度较好,京九青贮16精度最优,其中R2RMSE、nRMSE为0.76、10.67%、15.88%,模型精度证明了可以利用无人机平台对不同品种玉米成熟度进行监测。研究结果可为多光谱无人机实时监测农田多品种玉米成熟度的动态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5.
加氯处理是保证滴灌系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氯与灌溉水及滴灌管壁发生反应而引起的衰减会对余氯分布均匀性造成不利影响。该研究采用EPANET软件构建了再生水滴灌系统水力性能及余氯运移、衰减和分布模型,基于试验数据对模型水力和水质模拟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并应用该模型分析了加氯模式(浓度-时长:1.3mg/L-185min、3 mg/L-80 min、6 mg/L-40 min和8 mg/L-30 min)和毛管长度(10~150 m)对系统余氯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EPANET软件可以较好地模拟滴灌系统水力性能及余氯分布特征,沿毛管方向余氯浓度模拟值与实测值一致性指数达到0.75以上。当毛管长度由10 m增加至150 m时,灌水单元平均余氯浓度与毛管末端余氯浓度随毛管长度增加呈先升高而后降低趋势,高浓度加氯处理平均余氯浓度和毛管末端余氯浓度随毛管长度增加衰减速率相对较小。较短的加氯历时(40 min)和过低的加氯浓度(如1.3 mg/L)均易造成余氯质量偏差率升高和均匀系数降低;建议使用加氯浓度3 mg/L且加氯时长80 min的加氯模式,该模式毛管极限铺设长度达到66 m,余氯质量均匀系数超过90%。  相似文献   
956.
[目的]分析沙地恢复不同阶段(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群落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异规律以及植被响应特征,为荒漠地区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从流动沙地到固定沙地的演替过程中,土壤水分逐步减少,其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斑块状和条带状布局特点,同时沙地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逐步增加,土壤水分在不同恢复阶段均表现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的特征。(2)在沙地恢复过程中,油蒿种群的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密度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植被特征的空间变异性则趋于减弱。(3)在流动沙地和固定沙地上,油蒿种群特征与土壤水分呈现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油蒿种群的植被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与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957.
本文叙述了我国黄土地区主要类型土壤中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含量水平、迁移积聚和剖面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本地区土壤放射性元素的含量、比值和离散程度均接近其黄土母质,但各土类间仍表现出一定的分异,在弱碱性的土壤环境里,以(UO2)^2+存在的铀比较活跃。碳酸盐能促使铀的淋滤,而有机质的存在却有利于铀的积聚。钍和镭集中积蓄在富含粘粒的土层中,但在林地土壤中钍有淋移的迹象。从各核素的剖面分布看,土壤在发育过  相似文献   
958.
宜兴茶园土壤侵蚀及生态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张燕  杨浩  金峰  张洪  彭补拙 《土壤学报》2003,40(6):815-821
茶园是苏南丘陵坡地的一种典型利用方式 ,其上发生的土壤侵蚀及产生的生态影响不容忽视。而要测度土壤侵蚀 ,137Cs示踪法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有用工具 ,但要用此法 ,需找到研究区的137Cs背景值 ,并建立合适的估算模型。本文在对宜兴茶园研究时 ,确定了这里的137Cs背景值为 2 2 0 0Bqm- 2 ,并建立了估算耕作土壤的较合理的模型h =Hc× (Cref-Ct) /(Cref-Cin)。在此基础上衡量了研究对象的土壤侵蚀量 ;并进一步探讨了由此引发的生态影响 ,包括土层减薄、土壤质地改变和养分流失这样的直接影响 ,以及与之相应的一些间接影响 ,如能耗增加、水体富营养化及土地适宜性变化等 ;并且 ,还采用等值侵蚀模数这个指标 ,在与其他地区尤其是黄土和红壤区比较中揭示了苏南地区土壤侵蚀的生态危害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959.
黄淮海平原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及其整治策略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为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优化方向,科学指导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的迁移合并实践,该文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从农村居民点自身发展条件和邻近居民点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2个角度,构建了以斑块为单元符合平原区特点的农村居民点结节性指数评价体系,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测算了各农村居民点结节性指数值;利用引力模型确定了整理单元,总结出农村居民点间的4种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即串联型、并联型、聚合型、双核型;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场强模型和引力模型将河北省曲周县242个主要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城镇化型、重点发展型、规模控制型和迁移合并型,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布局优化调控建议。研究结果符合曲周县实际情况,为当地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提供了依据,对黄淮海平原其他农区的农村居民点科学规划与布局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60.
研究沙区不同下垫面小气候特征对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及保证林业和农业的正常发展具有实践意义。该研究基于内蒙古磴口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2018年1-12月监测的荒漠区、荒漠-绿洲过渡带和绿洲内部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风向等气象资料,研究了3种下垫面的小气候特征并探讨了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1)荒漠区、荒漠-绿洲过渡带和绿洲内均为白天气温差异较小,夜间相差较大;由于近地层(0~50m)具有明显的逆温现象,使得植被在气温较高季节发挥降温增湿作用,而冬季发挥保温作用;2)绿洲使年均相对湿度增加1.31~2.57个百分点;就季节而言,夏、秋季,绿洲内的相对湿度较荒漠区和过渡带分别高4.04~6.17和0.93~1.94个百分点,春、冬季,由于近地层(0~50 m)存在明显的逆湿现象,因此绿洲内的相对湿度较荒漠区和过渡带分别低0.37~1.41和6.55~8.71个百分点;3)荒漠区、过渡带和绿洲内风向年变化特征均为以偏西风(W,WSW,SW,SSW)为主,荒漠区和过渡带的风向多变,绿洲内风向相对较为集中,绿洲能够使年均风速降低32.99%~37.05%。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过渡带植被和绿洲防护林体系对小气候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降温、增湿、削减风速),研究区局地小气候主要体现在风速和夏秋季湿度上,而气温和冬春季湿度分别主要受逆温和逆湿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