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27篇 |
免费 | 83篇 |
国内免费 | 25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07篇 |
农学 | 319篇 |
基础科学 | 145篇 |
268篇 | |
综合类 | 679篇 |
农作物 | 103篇 |
水产渔业 | 70篇 |
畜牧兽医 | 281篇 |
园艺 | 111篇 |
植物保护 | 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68篇 |
2021年 | 118篇 |
2020年 | 104篇 |
2019年 | 104篇 |
2018年 | 77篇 |
2017年 | 99篇 |
2016年 | 82篇 |
2015年 | 101篇 |
2014年 | 66篇 |
2013年 | 100篇 |
2012年 | 139篇 |
2011年 | 127篇 |
2010年 | 121篇 |
2009年 | 95篇 |
2008年 | 66篇 |
2007年 | 91篇 |
2006年 | 100篇 |
2005年 | 101篇 |
2004年 | 53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37篇 |
2001年 | 42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41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5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01.
玉米种子仿生脱粒机性能试验与参数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玉米种子仿生脱粒机是依据鸡喙离散玉米籽粒过程和裸手脱粒玉米籽粒过程的先离散后脱粒原理设计的,其具有低损伤、低破碎率等特点。为了优化玉米种子仿生脱粒机脱粒系统的有关参数,进而降低玉米种子在脱粒过程中的损伤,该文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以籽粒破碎率和脱净率为主要性能指标,选取差速辊转速、离散辊转速、脱粒辊转速和离散辊间隙、脱粒辊间隙为试验因素,对玉米种子仿生脱粒机进行了性能试验。并依据试验结果分别对离散辊转速与脱粒辊转速对破碎率和脱净率的影响,以及离散辊间隙与脱粒辊间隙对破碎率和脱净率的影响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离散辊转速在150~180 r/min和310~350 r/min,脱粒辊转速在270~350 r/min时,破碎率取得较小值;当离散辊转速在230~300 r/min,脱粒辊转速在150~200 r/min范围内时,籽粒脱净率取得最大值100%。当离散辊间隙在0~4 mm,脱粒辊间隙在5~9.2 mm时,籽粒破碎率取得最小值。当脱粒辊间隙在0~2.2 mm时脱净率取得最大值100%。综合以上结论,在试验拟合曲线的基础上按综合评价法进行优化,得到最优参数组合为差速辊转速90 r/min,离散辊转速350 r/min,脱粒辊转速为350 r/min,离散辊间隙4.6 mm,脱粒辊间隙4.6 mm。测得此时破碎率为0.226%,脱净率为99.317%,玉米芯完整度为100%,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02.
保水剂和灌水对小粒咖啡苗木的节水调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热带特色作物小粒咖啡的高效节水模式,研究3个保水剂水平(高保、低保和无保)和3个灌水水平(高水、中水和低水)对小粒咖啡苗木生理、生长、干物质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保相比,低保分别提高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根系活力11.8%、13.4%和52.2%,而分别降低可溶性糖、丙二醛和脯氨酸24.9%、24.3%和55.8%,同时提高总干物质和水分利用效率31.0%和35.9%;而高保分别降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丙二醛和根系活力3.1%、2.4%、13.5%和6.3%,提高叶片可溶性糖和脯氨酸3.7%和75.1%,降低总干物质21.3%,提高水分利用效率8.6%。与低水相比,中水分别提高总干物质、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89.8%、44.5%和33.2%,高水分别提高总干物质、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172.8%、104.8%和34.0%。和无保低水相比,低保中水的水分利用效率增幅最大为112.7%,同时提高总干物质158.9%,分别提高叶片相对含水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根系活力24.4%、19.5%、25.8%和149.9%,分别降低可溶性糖、丙二醛和脯氨酸38.3%、36.4%和68.7%。从高效节水的角度考虑,低保中水为最适宜的搭配方式。 相似文献
103.
种植绿肥与稻秸协同还田对单季稻田土壤有机碳库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种植绿肥和秸秆还田是稻田土壤培肥的重要措施。研究江汉平原单季稻田冬闲期种植绿肥及稻秸不同利用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合理利用秸秆和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基于3 a田间定位试验,以稻秸不还田不种绿肥(CK1)和不施肥空白(CK0)为对照,分析了冬闲期稻秸全量覆盖单独还田(RSM)、稻秸原位焚烧还田(RSB)、单种绿肥(GM)以及稻秸全量覆盖与种植绿肥协同还田利用(RSM+GM)等处理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碳库管理指数、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水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CK1和CK0相比,RSB处理3 a后显著降低了土壤稳态有机碳含量,对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以及碳库管理指数均无显著影响;而GM、RSM及RSM+GM处理3a后显著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碳库指数、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尤其是RSM和RSM+GM处理还可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且多数指标均以RSM+GM处理增幅为最大,其次是RSM处理。与CK1相比,RSB处理3a后显著提高了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但对土壤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而RSM、GM及RSM+GM处理模式3 a后均可显著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其中RSM+GM处理模式在1 a后即可显著提高土壤脲酶活性,2 a后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3 a后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增幅均是最大。相比于CK1,RSM和RSB处理模式3 a的稻谷增产效果均不显著,而GM和RSM+GM处理模式连续3 a显著提高了稻谷产量,增幅分别为6.88%~11.67%和6.00%~13.40%。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土壤酶活性与水稻产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在江汉平原单季稻作条件下,冬闲期稻秸全量覆盖还田或种植绿肥均可改善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但前者更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积累,后者更利于作物产量提升。为了兼顾秸秆资源利用、土壤质量改善和作物增产稳产,稻田冬闲期稻秸全量覆盖与种植绿肥协同还田利用模式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4.
犬Ⅱ型腺病毒自然弱毒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一只3月龄病犬中分离出一株犬腺病毒(CAV),暂定名为YCA18。从一系列形态学、生理化学、生物学和分子病毒学实验证明这是一株Ⅱ型犬腺病毒自然弱毒。此毒株能在犬、猪肾原代细胞和传代细胞系上生长,能产生腺病毒感染的特征性细胞病变,细胞肿胀,变圆和呈“葡萄串样”。在细胞核内可见病毒粒子及其前本的晶格状排列,病毒粒子呈20面体立体对称,表面有排列整齐的壳粒;能抵抗乙醚的处理,在PH3及50℃温度中稳定 相似文献
105.
盐碱环境下火龙果生长过程中果实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盐碱环境下,对白肉火龙果果实生长过程中氮、磷、钾、钙、镁和钠等营养元素的动态变化进行观察、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氮、磷、钾和镁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总体呈"倒N"型变化,钙含量的变化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始终保持下降趋势,钠含量波动较大。在不同生长阶段,氮、磷、钾、钙、镁和钠等营养元素含量变异系数较大,从27.60%~43.52%。果实中氮、磷、钾、钙、镁和钠含量累积的峰值均出现在花后30 d,分别为682.22、83.11、993.92、55.73、107.04和11.94 mg,在花后6~15 d及26~30 d累积速率较快。该研究结果为指导盐碱环境下火龙果的高效栽培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6.
蚯蚓对有机肥(牛粪)中铬镉铅金属富集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蚯蚓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工程师",对大部分杀虫剂和重金属都具有富积作用。本试验采用外源添加重金属的方法,研究了蚯蚓对牛粪中Cd2+、Cr3+、Pb2+三种重金属离子的生物富集作用。结果表明,蚯蚓对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牛粪中的Cd2+、Cr3+、Pb2+三种金属离子均有生物富集作用,蚓体在10~20d时会出现第一个金属含量高峰,随后体内金属含量有大幅的减少。在蚯蚓粪中金属含量在10~20d时会出现第一个金属含量低谷,随后蚯蚓粪内金属含量有显著提高。研究结果对于牛粪等有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7.
108.
避风型渔港的合理规划对减少台风造成渔业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了中国东南沿海避风型渔港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并对该模型的复杂度进行了分析,利用渔船就近避风的原则,提出了一种优先考虑最短回港时间的启发式算法,并用中国东南沿海实际的渔港及渔船数据进行了计算,用调研数据对算法的运行效果进行了评估.试验结果表明,本算法具有较好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09.
不同生态条件下品种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给河南省不同生态区域小麦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于2012-2013年在南阳和信阳2个地点,2013-2014年南阳、信阳和郑州3个地点,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对10个小麦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均显著受品种、地点和施氮水平的影响,同时显著存在品种×地点和地点×施氮量的互作效应;其中,品种效应相对较小,地点对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的影响较大,施氮水平对氮肥偏生产力的调控效应最大。10个品种中,周麦28在各地点均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3个地点中,郑州和南阳的小麦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信阳,而信阳具有较高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说明适量的氮肥供给对于信阳改善小麦生产非常重要。增施氮肥可以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但降低了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且不同地点和品种对施氮水平的响应存在差异。综合各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对施氮水平的响应,在3个地点小麦在较低施氮水平(120kg·hm-2)下均可达到高产高效的生产目标,但各地点也存在需要高氮肥投入的小麦品种,如郑州的郑麦3596、南阳的洛麦24及信阳的西农509和宛麦16。 相似文献
110.
为了合理应用恩诺沙星治疗猪大肠杆菌感染,采用猪体内安装组织笼的方法,研究感染组织笼用药后,组织笼内大肠杆菌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在不同大小的组织笼内的药动学特征不同,在小组织笼内的半衰期明显大于在大组织笼内的半衰期,在相同大小的组织笼内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半衰期表现为增长。感染笼注射恩诺沙星前后细菌的生长繁殖情况亦有不同,在大组织笼和小组织笼内,无药对照笼内的细菌在试验的过程中细菌的数量均基本上保持恒定,大组织笼内注入2MIC的恩诺沙星后,细菌在被抑制9 h后,出现再生长现象,而在小组织笼内细菌在被抑制12 h后,出现再生长现象。注入5MIC或8MIC的恩诺沙星后,大小组织笼内的5MIC和8MIC的细菌杀菌曲线几乎重合,并都在24 h后,在组织笼内检测不到细菌。细菌在接触药物的早期阶段下降最为迅速。通过分析认为,如果药物在体内消除慢,可以适当减少抗菌药物的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