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3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67篇
林业   72篇
农学   52篇
基础科学   32篇
  57篇
综合类   501篇
农作物   52篇
水产渔业   50篇
畜牧兽医   96篇
园艺   101篇
植物保护   5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76 毫秒
31.
To determine if the maternal antibody from breeders vaccinated with cell culture-adapted 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 (REV) could protect chicks from early REV infection, one-day-old chicks with or without anti-REV maternal antibodies were inoculated with REV, and then their growth rates and antibody titers to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 and 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 after vaccination with inactivated vaccines, were compared.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REV infection could cause growth retardation and severely inhibit immune reactions to inactivated vaccines against NDV and 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 H9 and H5) in one-day-old broilers without maternal antibodies specific to REV. Maternal antibody from breeders vaccinated with an attenuated REV vaccine effectively protected REV-challenged birds from growth retardation and immunosuppression on antibody reactions to NDV and AIV vaccines. Four weeks after vaccination, the HI titers to NDV, AIV-H9, and AIV-H5 in maternal antibody positive and negative groups were 3.36 +- 2.04 versus 1.58± 1.69 (P〈0.01), 6.27±3.87 versus 0.71 ± 1.60 (P〈0.01), and 6.72±3.92 versus 0.54± 1.44 (P〈0.01). Maternal antibodies from breeders vaccinated with REV vaccine could successfully protect chicks from REV infection and effectively prevent REV-induced growth retardation and immunosuppression in antibody responses to NDV and AIV.  相似文献   
32.
以果梅品种桃梅为试材, 通过单因子试验分别研究了DNA模板浓度、引物浓度、 Mg2 浓度、 dNTPs浓度、退火温度及循环数等对果梅ISSR-PCR反应的影响. 建立了果梅ISSR-PCR 的最佳反应体系 20 μL反应体系中含10× buffer 2 μL, 2.5 mmol/L MgCl2, 0.2 mmol/L dNTPs, 0.32 μmol/L引物, 20~80 ng模板DNA, 1 U Taq DNA聚合酶. 利用优化的反应体系, 对19个果梅品种进行体系稳定性检测, 结果表明该反应体系的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新疆“宽早优”模式下施氮量对棉田碳足迹的影响。【方法】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设置不同施氮水平(0、120、240、360 kg/hm2),分析施氮量对棉田碳足迹、碳足迹构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当氮肥施用量( 360 kg/hm2)减少33.3%( 240 kg/hm2)和66.7%( 120 kg/hm2)时,碳足迹分别下降了8.4%和17.6%。在N360处理下籽棉产量为8 035.4 kg/hm2,在N240处理下籽棉产量为7 797.2 kg/hm2,且N240、N360处理棉花籽棉产量差异不显著。灌溉用电、农膜及化肥引起温室气体排放对碳足迹贡献最大,分别占47.4%、25.2%和24.3%。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棉田N2O排放总量随之增加,N360分别比CK、N120和N240显著高221.9%、123.1%和 33.1%。【结论】随着施氮量的减少,棉花单位面积碳足迹也随之减少,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降低氮肥用量可以减少“宽早优”棉田碳足迹,在新疆地区实现以较少的碳足迹来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34.
【目的】分析旱坡地宿根甘蔗生长、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对生物炭的响应,揭示生物炭改良宿根甘蔗土壤的微生态机制,为缓解甘蔗连作障碍、宿根蔗病害及生物炭在甘蔗栽培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旱坡地宿根甘蔗(种植第4年,1年新植3年宿根)为试验材料,设2个处理:不施用生物炭对照(CK)和施用生物炭处理(3 t/ha),分析生物炭对宿根甘蔗土壤养分、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和甘蔗生长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施用生物炭可显著增加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P<0.05,下同),显著提高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施用生物炭还可改变土壤细菌和真菌分类单元(OTUs)总数,对土壤中各优势细菌门、细菌属相对丰度影响不大,但降低了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及淀粉藻(Amyloflagellula)和镰刀菌属(Fusarium)相对丰度,增加了接合菌门(Zygomycota)及毛壳菌属(Chaetomium)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的相对丰度。在甘蔗生长方面,施用生物炭可显著降低甘蔗梢腐病发病率,使甘蔗产量显著提高5.2%。【结论】施用生物炭可改良甘蔗土壤,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强宿根甘蔗抗梢腐病能力,提高旱坡地宿根甘蔗第4年产量。  相似文献   
35.
为了探明不同产地独蒜兰维生素的累积状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11个不同产地独蒜兰样品中的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HPLC法能够有效测定独蒜兰的维生素;样品中VB6和VE的含量较为丰富,分别为115.8~857.2mg/100 g和13.4~185.7mg/100 g;独蒜兰中维生素的含量与其形状及大小没有直接的相关性,而不同产地来源的独蒜兰,其维生素的含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大黄附子细辛汤对慢性肾衰竭脾肾阳虚证患者炎症因子及临床疗效的观察。方法 120例确诊的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阳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对照组给予小剂量大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组给予大剂量大黄附子细辛汤,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CysC)、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 (TNF-a)水平、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血清BUN、Scr、CysC、IL-6、TNF-a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治疗组下降幅度更为显著(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综合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安全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大剂量大黄附子细辛汤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阳虚证患者中有助于改善肾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可能与降低血清炎性因子IL-6、TNF-a值,发挥抗炎及促进肾代谢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7.
张清  桂萌  高亮  周康  李军 《南方农业学报》2019,50(4):816-824
[目的]优化落葵(Basella alba L.)种子蛋白提取工艺,并分析其抑菌和抗氧化特性,为开发利用落葵种子蛋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盐析法提取落葵种子蛋白,以大肠杆菌为指示菌,通过比较不同浸泡缓冲液、浸泡时间、料液比和硫酸铵饱和度提取蛋白的抑菌效果,选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正交试验从而确定最佳提取方案;通过牛津杯抑菌试验评价落葵种子蛋白对33株菌的抑菌效果,同时对其还原力及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进行测定.[结果]3个因素对落葵种子蛋白提取效果的影响排序为料液比>硫酸铵饱和度>浸泡时间;其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泡时间14 h、料液比1:8、硫酸铵饱和度95%,在此条件下提取物的蛋白含量可达33.00 mg/mL,大肠杆菌抑菌圈直径为19.68 mm.落葵种子蛋白抑菌范围较广,对红酵母、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藤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大肠杆菌等33株菌均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落葵种子蛋白还原力测定的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为4.867 mg/mL,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27.817 mg/mL.[结论]落葵种子蛋白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和抗氧化特性,有作为天然抑菌剂和抗氧化剂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38.
[目的]筛选可防治草地贪夜蛾的高效低毒药剂,为田间防控草地贪夜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登记靶标为鳞翅目害虫的化学单剂(15种)、化学复配剂(9种)和生物源农药(4种)3个类型7个种类共28种农药,通过浸虫法和浸叶法研究不同药剂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室内毒杀效果,并测定其中7种室内毒杀效果较好药剂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结果]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19%乙基多杀菌素水分散粒剂、240 g/L虫螨腈悬浮剂、10%醚菊酯悬浮剂和50 g/L虱螨脲乳油等6种化学杀虫剂单剂和1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12%甲维·氟酰胺微乳剂、34%乙多·甲氧虫悬浮剂和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种复配药剂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均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害虫的校正死亡率在80.0%以上;其中,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和1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2龄幼虫在各处理浓度下24 h内全部死亡,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处理12 h的LC50仅为0.6 mg/L.生物农药中100亿芽孢/g苏云菌可湿性粉剂具有较好的毒杀效果,处理48 h的LC50为1.5 mg/L.[结论]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的毒杀效果和速效性,可作为草地贪夜蛾田间应急防治的首选药剂;100亿芽孢/g苏云菌可湿性粉剂可用于有绿色防控需求作物上的草地贪夜蛾防治.在草地贪夜蛾的防治中要注意轮换用药,并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方法,以获得较好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39.
 采用生化检测法(酶快速检测)和生物检测法(敏感家蝇检测)检测分析了球孢白僵菌孢子悬乳剂、孢子悬乳剂与1%(W/V)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混配剂(EM1)、孢子悬乳剂与3%(W/V)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混配剂(EM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灭多威乳油、50%抗蚜威在田间甘蓝叶片上的残留。抑制率检测结果表明,纯菌剂处理后的抑制率低于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灭多威乳油、50%抗蚜威化学农药的抑制率。敏感家蝇法检测结果表明,纯菌剂、混配剂I(EM1)饲喂后家蝇幼虫的累积死亡率之间无显著差异,但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灭多威乳油、50%抗蚜威、3%(W/V)吡虫啉(10%可湿性粉剂)、混配剂II(EM2)饲喂后家蝇的累积死亡率则略高于其纯菌剂。因此,在菌药混用中,低剂量药剂的加入对残留的影响不明显,而高剂量的化学农药的加入则会引起残留的出现。由此表明,球孢白僵菌孢子乳悬剂及其与低剂量的吡虫啉混配剂在蔬菜上无残留现象存在,符合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40.
分离自棉花的轮枝菌“种”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已知引起植物萎蔫病的轮枝菌有5个“种”,本研究旨在澄清在中国引起棉花黄萎病的轮枝菌的“种”类。【方法】从中国12个省84个县分离获得310个轮枝菌菌株,采用生物学性状观察和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种”的鉴定。【结果】298株均产生黑色微菌核和轮枝状分生孢子梗,为典型的大丽轮枝菌,另有12个菌株培养性状较为特殊(不产生微菌核,出现黑色菌丝或厚壁孢子),经温度敏感试验、PCR特异扩增及ITS序列进一步鉴定,2株被确定为变黑轮枝菌,其它10株被确定为大丽轮枝菌,没有出现黑白轮枝菌。【结论】在中国三大棉区,棉花黄萎病主要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但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均分离到1株变黑轮枝菌,其在棉花黄萎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大丽轮枝菌的互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