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1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146篇
林业   115篇
农学   75篇
基础科学   61篇
  146篇
综合类   949篇
农作物   100篇
水产渔业   39篇
畜牧兽医   431篇
园艺   92篇
植物保护   8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胡椒瘟病病原菌对常用的12种杀菌剂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胡椒瘟病病原菌对不同供试杀菌剂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69 %烯酰吗啉·锰锌WP、25 %甲霜·霜霉WP、50 %烯酰吗啉WP和36 %霜休锰锌WP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好且敏感性高,EC50分别为1.862 1、1.129 8、3.419 8和6.309 6 μg/mL;50 %琥铜甲霜WP次之。  相似文献   
112.
香根鸢尾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及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GC-MS技术分析了新鲜的和自然陈化的鸢尾挥发油的化学组成,确定了各种成分的化学结构与GC含量,并采用滤纸片琼脂平板扩散法与微量肉汤稀释法针对3种真菌和12种细菌(包括7种临床致病菌)进行了挥发油的药敏实验。结果表明:新鲜鸢尾挥发油共鉴定出26种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2.09%,由醛类、酮类、酸类、酯类等化合物组成,其中十四酸(31.77%)、己酸(15.33%)、3-甲基丁酸(12.20%)、戊酸(9.29%)、庚酸(7.91%)、3-甲基戊酸(7.25%)、辛酸(2.44%)、2,4′-二羟基-3′-甲基苯乙酮(1.04%)是主要成分;自然陈化3年鸢尾挥发油共鉴定出45种成分,占总峰面积的85.63%,主要由醛类、酮类、酸类、酯类、醇类、酚类等化合物组成,其中十四酸(28.02%)、十四酸乙酯(10.42%)、(Z,Z)-9,12-十八碳二烯酸(7.67%)、十二酸(6.41%)、己酸(5.14%)、十六酸(4.44%)、十二酸乙酯(4.09%)、亚油酸乙酯(3.87%)、十六酸乙酯(3.13%)、油酸乙酯(2.85%)、6-甲基-α-紫罗兰酮(1.39%)、n-癸酸(1.31%)是主要成分;新鲜鸢尾挥发油对大部分微生物均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25g/L,最低杀菌浓度(MBC)为0.35g/L;自然陈化3年鸢尾挥发油对大部分微生物均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其MIC为0.05g/L,MBC为0.08g/L。  相似文献   
113.
采用MTT法、DNA ladder分析、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方法,离体研究玉米赤霉烯酮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结果发现:ZEA对离体培养LPS活化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且抑制强度与其剂量和处理时间均呈依赖性关系;小鼠脾淋巴细胞经ZEA处理后,出现DNA断裂等典型细胞凋亡特征;ZEA对离体培养LPS活化小鼠脾淋巴细胞具有显著促凋亡作用(P<0.0 5),且促进强度与其剂量呈依赖性关系。这些结果表明,玉米赤霉烯酮对小鼠脾淋巴细胞有直接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14.
雄性SD大鼠193只,体质量100~120g,随机分为5组。Ⅰ~Ⅲ组,日粮中添加富硒麦芽至硒含量分别为0.3、1.0、3.0mg/kg;Ⅳ组为模型组;Ⅴ组为正常对照组,不加硒也不诱癌,日粮中分别添加亚硒酸钠至硒含量达0.1mg/kg。Ⅰ~Ⅳ组,饮水中添加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100mg/L)诱癌,维持DEN摄入量按体质量每天约10mg/kg,连续16周,然后改饮普通灭菌水至18周末。Ⅴ组始终以普通灭菌水自由饮用。每4周每组取5只鼠眼眶采血;18周末采血、处死所有大鼠。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Ⅱ,IGF-Ⅱ)、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等的含量,并以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肝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结果发现,某些剂量富硒麦芽能有效地抑制肝癌大鼠TNFα、IGF-Ⅱ、NO和NOS水平的上升,提升血清IL-2水平,抑制肝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提示,富硒麦芽能促进肝癌大鼠免疫功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发挥其抗癌作用。  相似文献   
115.
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H-FABP基因5′上游区1125~1817区段HinfⅠ酶切位点在撒坝猪群体中的多态性分布,并采用最小二乘分析模型初步统计分析检测位点多态性与部分生产性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H-FABP基因等位基因H及基因型Hh在群体中占优势,频率分别为0.6022和0.4194;H-FABP基因在群体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H-FABP基因检测位点基因型间在生长和繁殖性状上不存在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6.
16只3~5月龄阉割波尔公山羊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Ⅰ组(n=3)、对照Ⅱ组(限水对照组n=3)、试验Ⅰ组(n=5)、试验Ⅱ组(限水试验组,n=5)。对照组饲喂羊精料和花生秧,试验组饲喂棉饼和稻草,同时在试验组棉饼中加入4%棉饼量的氯化钠,对照Ⅰ组和试验Ⅰ组在试验期间不限制饮水,而对照Ⅱ组和试验Ⅱ组每天限制饮水,经预试期后试验期为4个月。结果表明:(1)添加氯化钠各试验组均未发现临床型尿石症,未添加氯化钠对照Ⅰ组有1头发病,未添加氯化钠限水对照Ⅱ组有3头发病。(2)添加氯化钠不限制水组,山羊的饮水量、排尿量较未添加氯化钠组(对照组)明显增加,尿液pH值明显降低,且差异显著;而添加氯化钠限水组,山羊的排尿量、尿液pH值与限水对照组差异不显著。(3)两个试验组血清醛固酮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并且尿沉渣生成量明显减少。由此推测氯化钠预防棉饼诱发山羊泌尿系结石的机理是通过降低血清中的醛固酮含量,减轻醛固酮对肾脏的损害,减少了结石核心的形成和尿液中盐类结晶沉着点,在非限饮水的情况下羊还可通过增加饮水量和排尿量,使沉渣生成量减少,从而有效地防止尿石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7.
[目的]为查明致北疆地区某牧场犊牛腹泻的病原,对脱水濒死10日龄新生犊牛进行剖检,无菌采集充血肠系膜淋巴结2 份。[方法]通过采用培养、染色镜检、生化特性考察、PCR鉴定等方法来分离鉴定致病菌,并对分离致病菌株进行相关毒力基因检测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经分离鉴定分离出4 株大肠杆菌,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K99、Sta、irp2、Eae基因分别在163 bp、314 bp、301 bp、552 bp处有清晰条带,与预期[目的]片段大小相符;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株对头孢哌酮、链霉素、庆大霉素敏感,对恩诺沙星、卡那霉素高度敏感。[结论]犊牛腹泻要以预防为主,治疗建议采用对因治疗,并配合提高抵抗力的中兽药进行。  相似文献   
118.
本研究通过测定紫花苜蓿分别与3种生活型禾草混播草地牧草生产力和生理指标对混播成分和比例的响应,为建植可持续高产的混播草地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混播紫花苜蓿和苇状羊茅MDA含量减小,抗逆能力和光合能力增强;建植初期混播草地早熟禾MDA含量大于单播,抗逆生理和光合生理指标在豆禾比为7∶3时小于单播,5∶5和3∶7时大于单播;混播无芒雀麦MDA含量大于单播,抗氧化指标在豆禾比为7∶3时小于单播,5∶5和3∶7时大于单播,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光合生理指标大于单播,说明紫花苜蓿与苇状羊茅混播时二者生理协同效应较好,建植初期豆禾比为7∶3时紫花苜蓿对草地早熟禾和无芒雀麦有种间竞争胁迫,适当下调紫花苜蓿比例有利于草地早熟禾和无芒雀麦生长。隶属函数评价结果显示紫花苜蓿与丛生型苇状羊茅3∶7混播时两种牧草生理表现最好,增产率和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9.
【目的】 研究纳米银(silver nanoparticles,AgNPs)体外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的作用,并初步分析其抗病毒作用机制,为PRRSV的防控提供新思路。【方法】 使用0.1875、0.375、0.75、1.5、3、6、12 μg/mL AgNPs处理Marc145细胞,采用CCK-8试剂盒评估AgNPs对Marc145细胞毒性,确定其安全浓度。通过显微观察、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病毒滴度测定、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评估AgNPs体外抗PRRSV感染Marc145细胞的效果。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评估AgNPs对PRRSV的直接灭活效果。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分析AgNPs对不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 PRRSV (0.0001~0.1)黏附和入侵Marc145细胞的影响,以及PRRSV感染Marc145细胞3、6、12、18和24 h后加入AgNPs对Marc145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AgNPs对Marc145细胞的最大安全浓度为1.5 μg/mL,0.375、0.75、1.5 μg/mL AgNPs均具有良好的体外抗PRRSV活性,0.375、0.75、1.5 μg/mL AgNPs均对PRRSV起一定灭活作用。AgNPs对不同MOI的毒株黏附和入侵Marc145细胞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且不同时间(3、6、12、18、24 h)加入AgNPs对PRRSV增殖均有一定抑制作用。【结论】 AgNPs具有良好的体外抗PRRSV活性,体外抗PRRSV的作用机制包括直接灭活以及抑制病毒的黏附、入侵和增殖过程。  相似文献   
120.
全小龙  陈梦词  段中华  梁军  乔有明 《草地学报》2022,30(12):3326-3333
为研究探讨土壤微生物对化感效应的潜在作用,以高寒草地生态修复常用牧草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生物学实验,测定种子发芽率及幼苗的苗高、根长和干重,计算分析化感综合效应。结果显示:以未灭菌土壤U100为基质的5种牧草种子发芽率均为最高,完全灭菌土壤U0的均为最低,不同比例未灭菌土壤U75,U50和U25则因牧草种子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差异;幼苗生长方面,‘青海’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Qinghai’)、‘同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Tongde’)和‘青海’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 Qinghai)幼苗苗高随灭菌土壤增加而减小;5种牧草幼苗的根长均在U100处理下最长;幼苗干重的变化趋势同苗高相似。未灭菌土壤对5种牧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根系生长和干重方面。研究证明在幼苗生长阶段土壤微生物对根系生长至关重要,土壤微生物能缓解化感效应提高种子发芽率,但对不同物种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