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53篇
  免费   801篇
  国内免费   1454篇
林业   1029篇
农学   1178篇
基础科学   747篇
  1750篇
综合类   5054篇
农作物   753篇
水产渔业   701篇
畜牧兽医   2070篇
园艺   625篇
植物保护   701篇
  2024年   94篇
  2023年   269篇
  2022年   567篇
  2021年   645篇
  2020年   537篇
  2019年   600篇
  2018年   366篇
  2017年   541篇
  2016年   411篇
  2015年   646篇
  2014年   606篇
  2013年   736篇
  2012年   882篇
  2011年   979篇
  2010年   871篇
  2009年   815篇
  2008年   842篇
  2007年   718篇
  2006年   608篇
  2005年   469篇
  2004年   283篇
  2003年   204篇
  2002年   235篇
  2001年   237篇
  2000年   206篇
  1999年   183篇
  1998年   155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126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6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5篇
  1962年   6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9篇
  1956年   8篇
  1955年   6篇
  195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试验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安徽沿江棉区棉花的移栽密度、施氮量、施磷钾肥量、去早蕾数及喷缩节安量与棉花烂铃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定量的研究,建立了棉花烂铃率和烂铃指数对5项栽培因子反应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和解析。结果表明,模型极显著,并与实际相吻合,5项栽培因子对棉花烂铃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同时因子间存在着互作效应。此模型可作为近似气候年份棉花烂铃的预测模式。  相似文献   
992.
中国荞麦优势区域布局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荞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药用植物资源,也中国传统的出口农产品。通过分析中国荞麦生产现状、优势与分布特点,按照荞麦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进行荞麦优势区域布局研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荞麦国际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与推广为动力,通过品种改良、结构优化、改善品质,强化市场营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荞麦产业发展体系。提出通过建立荞麦出口生产基地,增加科技投入,培育龙头企业等措施促进中国荞麦产业发展。研究结果对发展中西部特色农业和主产区农民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3.
棉属野生棉与栽培棉种间杂交新种质创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棉属(Gpssypium)野生资源具有的抗病、虫,抗旱及优质纤维等遗传特性,通过种间杂交可转育到栽培棉,以丰富和改善现有栽培棉品种的遗传特性或创造新的优异种质材料供育种利用。本文报道用23个棉属的野生种与4个栽培种的品种杂交,获得不同世代的47个组合杂种,并从一部分杂种后代培育出一批抗病、虫,抗旱和纤维高强优质等遗传特性的新种质。同时研究了有关种间杂交的不亲和性、杂种F_1的遗传性状以及细胞遗传学、胚胎学等问题。  相似文献   
994.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选用千粒重、出苗率、生长速率、株高、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构成灰色系统,对引自美国的6种牧草品种的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适应性大小依次为:无芒雀麦>法恩>扁穗冰草>披碱草>猫尾草>新麦草。无芒雀麦、法恩为一级,很适应;扁穗冰草、披碱草二级,适应;猫尾草、新麦草表现为三级,表现一般。  相似文献   
995.
为了研究抑制无效分蘖对不同基因型水稻根系特征及养分吸收积累的影响,以培杂泰丰和粤晶丝苗为材料(分别记为P和Y),通过设计不同的栽插孔穴直径(栽插孔径分别为20,28,35 mm,依次记为D1、D2、D3)限制水稻的无效分蘖,试验采用水培法。结果表明:与D1、D3相比,D2显著提高了水稻培杂泰丰和粤晶丝苗的穗粒数和产量;在幼穗分化期,D2处理水稻培杂泰丰和粤晶丝苗根系根长、根表面积、根系体积以及根尖数和分叉数均明显高于D1处理;D2与D3处理培杂泰丰水稻抽穗期茎鞘P、K含量显著高于D1处理;D2处理抽穗期的钾素积累总量显著高于D1、D3处理;D3处理水稻粤晶丝苗幼穗分化期、抽穗期的氮素积累总量、磷素积累总量和钾素积累总量均显著高于D1处理。相关分析结果也表明,水稻齐穗期的总根长与氮素积累总量和钾素积累总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根系的表面积和总体积与氮素、磷素和钾素积累总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根系的平均直径与磷素积累总量和钾素积累总量也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6.
黑河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关系着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部分区域的稳定与发展。长期以来,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不利于和谐社会建立。从流域长期稳定发展出发,相继启动了多项生态治理工程,使流域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中游地区用水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源头水源林实现了面积和蓄积双增长。目前,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仍然存在上游林牧矛盾突出、灌木林恢复进展缓慢、中游水资源短缺危机加剧、下游额济纳荒漠绿洲生态建设任务艰巨等问题。因此,要在区域水平上建立和谐社会,需要进一步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协调林牧矛盾、建立生态农业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997.
开发建设项目中植被自然恢复的水土保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最新的水土保持监测所获得的实地植被调查样方资料,论述了植被自然恢复在开发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作用,并结合监测实践,探讨了植被自然恢对水土保持评价指标的影响。(1)在山西省雨量较为充沛的地区,如果重视保留表土并用之覆盖地表,就能使地面植被得到较大程度的自然恢复,其恢复面积占可绿化面积的比例约达25%。(2)在雨量较多地区的扰动地面,依靠植被自然恢复功能,可使植被盖度在1~2a内达到50%以上,形成初级植被。(3)由于对乔灌木等深根性植物的破坏较为严重,因此,在1~2a时间内,扰动地面上自然恢复所形成的植被一般为草本群落,并不能完全恢复当地的灌草植被、疏林灌草植被。  相似文献   
998.
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和硫氧还蛋白的融合表达和活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融合蛋白表达技术,通过1个人工设计合成的柔性接头,将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cowpea trypsin inhibitor,CpTI)基因与表达载体上的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 )基因连接,构建了融合表达载体。将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GI724,通过色氨酸诱导获得高效表达,产物以可溶状态存在。活性测定显示,融合蛋白具有抑制胰蛋白酶的生物学活性。以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为参照,将融合蛋白热处理后进行活性测定,发现它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将肠激酶(enterokinase)与融合蛋白在37 ℃作用16 h,可获得切掉thioredoxin的CpTI蛋白。活性测定显示,切除thioredoxin后CpTI的胰蛋白酶抑制活性比同样处理条件下的thioredoxin-CpTI明显下降,比活力仅为原来的80%,说明融合蛋白具有更高的稳定性。研究结果为thioredoxin-CpTI作为一种生物农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9.
利用 3年 6季氮肥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下 ,冀东褐土剖面碱解氮、NO-3 -N含量时空迁移变化和土壤氮素安全值指标。结果表明 ,土壤碱解氮自上而下依次递减 ,NO-3 -N呈“V”字型变化 ,二者均与施肥水平及植株生长状况密切相关 ,在 2 0~ 40cm区域出现碱解氮亏缺区 ,N2处理较为明显。N2处理的地下水NO-3 -N含量已超标 ,建议高产条件下土壤环境投氮安全值为 42 0~ 450kghm- 2 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00.
騰格里沙漠地区沙地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張憲武  許光輝 《土壤学报》1962,10(3):227-234
沙漠的严重危害主要是流沙的移动。因此,沙漠改造和治理中的重要工作之一。是采取各种措施固定流沙[1]。一般說来,固定流沙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植物固沙,一种是机械固沙。机械固沙是暂时的固沙法,为固定流沙不可缺少的一环;而植物固沙是一种最根本最可靠的永久固沙方法[2,3]流沙一经生长植物,它的基本性质就要改变,形成固定沙丘。这就为进一步改造利用沙漠,创造了先决条件。时的固沙法,为固定流沙不可缺少的一环;而植物固沙是一种最根本最可靠的永久固沙方法[2,3]流沙一经生长植物,它的基本性质就要改变,形成固定沙丘。这就为进一步改造利用沙漠,创造了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