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41篇
  免费   986篇
  国内免费   2027篇
林业   1229篇
农学   1071篇
基础科学   716篇
  1724篇
综合类   8336篇
农作物   1293篇
水产渔业   825篇
畜牧兽医   3093篇
园艺   1219篇
植物保护   748篇
  2024年   135篇
  2023年   348篇
  2022年   806篇
  2021年   790篇
  2020年   731篇
  2019年   708篇
  2018年   487篇
  2017年   789篇
  2016年   561篇
  2015年   827篇
  2014年   894篇
  2013年   1082篇
  2012年   1462篇
  2011年   1469篇
  2010年   1501篇
  2009年   1260篇
  2008年   1307篇
  2007年   1145篇
  2006年   908篇
  2005年   769篇
  2004年   480篇
  2003年   417篇
  2002年   448篇
  2001年   397篇
  2000年   303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山西广灵退耕6年的典型坡地为代表,在实地调查和取样分析的基础上,使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东北缘退耕荒草地中土壤养分与容重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容重较高、养分含量较低,土壤较为贫瘠,且土壤容重具有弱变异而土壤养分具有中等程度变异;同时,所研究土壤性质的合理采样数从多到少依次为全磷>有机质>速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全氮>容重;另外,该区土壤养分和容重的空间分布可用球状模型进行较好的拟合,而且其空间变化主要是人为等随机性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2.
低温冷凉区覆膜玉米子粒灌浆速率和产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吉林省东部低温冷凉区,通过logistic方程比较覆膜和不覆膜玉米子粒灌浆过程,探讨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子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覆膜可有效提高地温,促进玉米生育进程,提高玉米灌浆速率,延长灌浆持续时间,显著增加玉米百粒重和产量。通过覆膜,3个品种两年平均产量最高可达11 571 kg/hm~2。平均灌浆速率(R_(mean))和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的玉米生长量(W_(max)),与玉米百粒重和产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93.
辽宁省玉米主产区气候因子与玉米产量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扈艳萍  曹敏建  刘敏 《玉米科学》2008,16(3):140-146
根据辽宁玉米主产区沈阳、铁岭、鞍山3市1980~2004年的农业气候资料及玉米产量资料,采用直线滑动平均模拟法分离出气象产量,并结合相关系数分析法初步分析了温度、降水两大气候因子与气象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生育期内降水对玉米气象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0℃活动积温和极端温度;降水关键期在4~5月和7~8月,≥0℃活动积温关键期在7~8月;降水、活动积温过大和过小对玉米产量均不利;极端温度影响以最高温度影响较大,极端最低温度影响较小;极端最高温度发生几率逐年增加,极端最低温度出现的几率有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994.
水氮限量供给下两个高产小麦品种氮素吸收与利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华北地区冬小麦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选用当地两个主栽冬小麦品种济麦22和石麦15为材料,在大田春灌一水(W1)和春灌二水(W2)2个灌水条件下均设置192kg.hm-2(N1)和270kg.hm-2(N2)2个施氮水平,研究了在水氮限量供给下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结果表明:(1)在W1水平下,济麦22籽粒产量N1与N2处理无显著差异,石麦15籽粒产量N1处理显著高于N2处理;在W2水平下,两个小麦品种均以N1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两个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均以W2处理最高;在不同水氮处理下,济麦22籽粒产量高于石麦15。(2)在相同灌溉水平下,两品种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均以N1处理较高;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两个品种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均以W2处理较高;在不同水氮处理下,济麦22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高于石麦15。(3)在相同灌溉水平下,两小麦品种花后氮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均以N1处理最高;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两小麦品种花后氮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均以W2处理最高。在不同水氮处理下,石麦15花后氮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高于济麦22。(4)方差分析表明,灌溉、品种、氮肥以及氮肥与品种、灌溉与氮肥的互作对籽粒产量影响均达显著水平,其中灌溉效应起主导作用。综合分析认为,两个小麦品种在限量供水(W2水平)、适量供氮(N1)处理下可以协调促进花后氮素积累、分配和有效转运,获得高产、高氮素利用效率和高氮肥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995.
4种木霉对核盘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峙培养以及对木霉菌(Trichoderma spp.)次生代谢物对病原菌的抑菌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供试哈茨木霉(T.harzianum)、绿色木霉(T.viride)、康氏木霉(T.koningii),以及一株未知种名的木霉菌株TY(Trichoderma sp.)均对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对峙培养中,木霉菌菌落与核盘菌的菌落相向生长一定时间后,挑取核盘菌菌落内部的菌丝进行镜检,发现有木霉菌孢子存在,且核盘菌发生菌丝变形,如原生质浓缩,菌丝断裂,或菌丝消解等现象.并发现不同种木霉所产生的次生代谢物的活性不同,对核盘菌的抑制作用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96.
主要研究了柑桔不同高接换种方法和管理方式对校梢萌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高接换种部位、接芽数量和管理方式对接芽成活无明显影响,而对接芽萌发、校梢生长、树高及树冠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种植利用绿肥和稻秸还田是水稻土培肥的重要措施。硝化作用是氮循环中的关键过程,我们研究了绿肥与稻秸还田对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以明确紫云英–稻秸联合还田下的稻田硝化作用机制。  【方法】  水稻盆栽试验共设8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单独紫云英(MV)、单独稻秸(RS)、紫云英+稻秸(MV+RS)、单施氮肥(N)、紫云英+氮肥(MV+N)、稻秸+氮肥(RS+N)、紫云英+稻秸+氮肥(MV+RS+N)。研究了在不施氮和施氮条件下,紫云英、稻秸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性状及硝化作用的影响,并通过特异性细菌抑制剂(卡那霉素和大观霉素)研究了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对硝化作用的相对贡献。  【结果】  MV+RS+N处理提高了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降低了碱性水稻土的pH。在早稻分蘖期,MV+RS+N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早稻移栽前,MV+RS 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硝化潜势(NP), 而MV处理相较CK降低了NP。早稻分蘖期,氮肥添加显著提高了NP。早稻拔节期和晚稻收获期,RS和MV+RS处理均降低了NP。早稻移栽前,MV+RS处理同时降低了土壤恢复硝化强度(RNP),以及AOA和AOB在恢复硝化强度中的贡献(RNPAOA和RNPAOB),并降低了RNPAOB在RNP中的占比。早稻分蘖期,CK和N处理,MV+N处理提高了RNPAOB,而在早稻拔节期,MV+RS+N处理相比MV+RS处理提高了土壤RNP及RNPAOB。早稻收获期,MV、RS及MV+RS处理均降低了稻田土壤RNP。在不同生育期中,早稻分蘖期的NP与硝态氮含量显著正相关,其他时期相关不显著。土壤NP与土壤 pH 和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微生物量碳 (SMBC) 和土壤微生物量氮 (SMBN) 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NPAOA与土壤pH和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  紫云英–稻秸联合还田降低了碱性水稻土pH,并在水稻生育早期显著提高而在生育后期显著降低了土壤硝化潜势。硝化潜势与土壤pH和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早稻分蘖期和早稻拔节期以RNPAOB占主导,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较CK降低了RNPAOB;早稻和晚稻收获期则以RNPAOA占主导,紫云英–稻秸联合还田相较于单独还田提高了RNPAOA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小柱孢酮脱水酶(scytalone dehydratase,SCD)是黑色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本文旨在鉴定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小柱孢酮脱水酶基因(StSCD)家族,并分析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发育过程中StSCD基因家族表达量差异及SCD抑制剂对黑色素合成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StSCD基因家族在黑色素合成和附着胞发育中的作用打下基础。【方法】利用玉米大斑病菌野生型菌株01-23的全基因组数据,获得StSCD基因家族的全序列,并与玉米小斑病菌(Cochlibolus heterostrophus)、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瓜类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lagenaria)等真菌的SCD进行序列比对;收集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不同发育时期的材料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获得不同时期、不同StSCD的表达量,从而确定与病菌侵染和附着胞黑色素化密切相关的脱水酶基因;使用SCD抑制剂环丙酰菌胺处理玉米大斑病菌,测定菌落生长速度、黑色素合成量、附着胞膨压等,确定StSCD在附着胞发育过程中的作用。【结果】玉米大斑病菌全基因组中共鉴定到4个StSCD,其编码蛋白具有SCD保守结构域及保守的催化及底物结合氨基酸残基。StSCD3与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中功能冗余的SCD2蛋白具有较高同源性,StSCD4与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中参与黑色素合成的SCD蛋白具有较高同源性。通过分析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StSCD的表达量发现,在附着胞时期4个StSCD表达量均上调,其中StSCD3StSCD4表达量上调尤为显著,附着胞再生菌丝时期StSCD3StSCD4的表达量均显著下降,并且在附着胞诱导整个时期StSCD4的表达量较高。环丙酰菌胺处理玉米大斑病菌后,黑色素合成受阻,附着胞膨压显著降低。【结论】玉米大斑病菌含有4个StSCD,推测StSCD4参与DHN(1,8-间苯二酚)黑色素的合成,并进而影响附着胞膨压积累。  相似文献   
999.
本文以渤海湾主要入海河流(蓟运河、永定新河、大沽河、独流减河、子牙新河、北排河)入海河口为研究区域,利用超声提取技术,使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方法测定了样品中的有机氯农药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上述主要入海河流河口沉积物的CPOs含量在34.0~518.3ng·-1之间(以干质量计),以大沽河的污染最为严重.各河流的主要CPOs分布模式不同,其中永定新河、子牙新河CPOs污染以DDTs为主,蓟运河和北排河则以HCHs为主,独流减河七氯污染最为严重.与国内外其他地区沉积物相比,该地区沉积物中CPOs污染处于较高水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入海河流中都存在着CPOs的近期输入.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