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29篇
  免费   947篇
  国内免费   1781篇
林业   1126篇
农学   902篇
基础科学   689篇
  1660篇
综合类   7824篇
农作物   1165篇
水产渔业   726篇
畜牧兽医   2934篇
园艺   1206篇
植物保护   725篇
  2024年   131篇
  2023年   333篇
  2022年   794篇
  2021年   778篇
  2020年   719篇
  2019年   700篇
  2018年   478篇
  2017年   777篇
  2016年   539篇
  2015年   807篇
  2014年   846篇
  2013年   1024篇
  2012年   1391篇
  2011年   1398篇
  2010年   1440篇
  2009年   1212篇
  2008年   1267篇
  2007年   1100篇
  2006年   850篇
  2005年   730篇
  2004年   439篇
  2003年   312篇
  2002年   256篇
  2001年   257篇
  2000年   226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海南省万宁市神州半岛区域现有植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路线调查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野外植被调查方法,研究该地区植被类型的情况。依据《中国植被》的植被分类原则把该半岛的自然植被划分为3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16个群系,并对各个植被类型的基本特征给予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992.
选用悬铃木带腋芽(裸露)的半木质化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6月中旬接种外植体较好,适宜消毒处理为75%酒精表面消毒10s后用0.1%HgCl2灭菌3、6min;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0.1+IBA0.5;20~25d增殖系数为5.92;试管苗根诱导以1/2MS+IBA0.5为宜,生根率为80%。  相似文献   
993.
针对采用简单闭环控制方案的动态称重系统没有考虑其动态特性而导致一般校正方法不适用的问题,根据系统数学模型中参数与质量的关系,给出提高动态称重系统快速性和准确性的动态校正方法。  相似文献   
994.
为提高烤烟的产质量,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提苗措施(T1:磷酸二氢钾15kg/hm2、硫酸铜7.5kg/hm2、硝铵磷60kg/hm2;T2:硝铵磷60kg/hm2。T1、T2均对水7 500kg/hm2溶解,在移栽后5~7d灌根施用)对烤烟大田生长及烤后烟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提苗肥对烟株移栽初期及整个大田期生长均有明显的效应。与不施用提苗肥(CK)相比,不同提苗措施均能促进烟株地上、地下部分旺盛生长,同时能够调节烟株正常生长的C、N代谢平衡。与CK相比,2个提苗肥处理最大叶长、最大叶宽、株高、茎围、节距、有效叶数均明显增加,其中T1处理的增加效果好于T2;从烤后烟的内在化学成分和综合品质来看,T1、T2处理的烟叶内在化学成分明显协调,与CK相比,其中部叶总糖、还原糖、钾、氯含量分别增加3.42、2.04个百分点,3.58、2.75个百分点,0.27、0.11个百分点,0.07、0.03个百分点,淀粉、总氮、烟碱含量分别降低0.76、0.50个百分点,0.11、0.04个百分点,0.14、0.09个百分点。2种提苗措施均能促进烟株早生快发,并改善烟叶品质,尤以T1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95.
[目的]了解新疆小麦材料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基因的等位变异组成和分布以及与PPO活性的关系,为小麦PPO活性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基础.[方法]利用PPO基因的功能标记PPO18、PPO29和PPO16对445份新疆冬春小麦材料进行2A和2D染色体上PPO等位基因Ppo -A1a、Ppo - A1b、Ppo - D1a和Ppo - D1b的检测,分析不同等位变异与PPO活性的相关性及变化趋势.[结果]PPO18在等位基因Ppo-A1a(高PPO)和Ppo - A1b(低PPO)中的分布频率为73.03;和26.97;,PPO16和PPO29在等位基因Ppo-D1a(低PPO)和Ppo - D1b(高PPO)中的分布频率76.63;和23.37;.Ppo -A1a与Ppo -A1b基因型的PPO活性平均值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而Ppo- D1a与Ppo - D1b两者基因型的平均PPO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两个PPO基因的等位基因组合类型分布频率为:Ppo -A1a/Ppo - D1a(54.38;)、Ppo - A1a/Ppo-D1b( 18.65;)、Ppo -A1b/Ppo - D1a(22.25;)和Ppo -A1b/Ppo -D1b(4.72;);同时冬春小麦材料间PPO活性基因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总体来看,新疆小麦材料中高PPO活性的等位变异类型所占比例较高.[结论]PPO18、PPO16和PPO29标记可以作为小麦材料PPO活性鉴定有效工具.可直接利用此标记进行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996.
研究了在数据单包传输短时延情况下,系统输出反馈无干扰时的渐近稳定性,有干扰时γ-次优H∞输出反馈控制器存在条件及利用MATLAB的LMI工具箱的求解形式,讨论了求解γ-次优H∞静态及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的方法,用实例求解了一个单包传输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仿真结果表明系统是稳定的且满足H∞性能指标,证明了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7.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植被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揭示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植被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土壤-植被系统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毛乌素沙地东南缘陕西榆林地区沙质草原地带沙漠化程度明显的区域为研究区,在野外调查和图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空间序列方法,将沙漠化过程分为非沙漠化阶段(植被盖度>35%)、潜在沙漠化阶段(植被盖度25%~35%)、轻度沙漠化阶段(植被盖度15%~25%)、中度沙漠化阶段(植被盖度5%~15%)、重度沙漠化阶段(植被盖度<5%)5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随机选取3个1 m×1 m的样方,采集样方内植物和不同土层土壤样品,研究沙漠化过程中植被特征(物种密度、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地上生物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植物C/N)和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颗粒、含水率、容重、pH、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土壤C/N)的变化,并对土壤与植被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沙漠化过程中,植被、土壤特征均呈现规律性变化,且在不同的土层范围内植被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均存在较强的内在相关性;物种密度、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地上生物量与土壤粘粒、含水率、容重、pH和土壤C/N之间相关系数的最大值多出现在0~10 cm土层;而土壤有机质、全氮等养分含量对植被的影响主要发生在10~30 cm的土层;土壤、植被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定量化。【结论】土壤-植被的物理表征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土壤表层,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则发生在土壤下层,说明土壤-植被系统的恢复过程应是先自上而下由植被改善土壤,之后自下而上由土壤养育植被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8.
999.
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玉米与花生的行比、玉米带与花生带的间距两个处理因素,研究了不同模式下玉米产量、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间作模式下玉米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差异显著。在玉米、花生行距分别为40 cm、20 cm,玉米与花生带距为30~50 cm条件下,玉米、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在玉米与花生行比为2∶4时均达到最大值,其次为2∶6行比的处理。行比为2∶4时玉米品质的稳定性较好。玉米带和花生带的间距在30~50 cm间变化时,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研究何首乌不同种源的叶性状变异情况,并对不同种源何首乌进行聚类,为何首乌良种分类、鉴定、选育和快速繁殖育苗提供依据。[方法]对何首乌在全国主要分布区的31个种质资源的叶形态性状进行测定,分析不同产地何首乌叶片的遗传变异。[结果]供试何首乌种源内各单株叶性状较为稳定,变异主要来源于单叶面积、叶片中宽、叶宽等指标;种源间叶各性状变异明显,变异主要来源于单叶干重、叶片面积、叶片中宽、叶长等指标。对何首乌叶各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单叶面积和单叶干重均与叶长、叶片中宽、叶宽、叶厚、叶柄长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WWR(叶宽与叶长1/2处宽度之比)、LWR(叶长与叶长1/2处宽度之比)呈显著负相关,此外叶长、叶片中宽、叶宽、叶柄长这几个直观的叶性状指标相互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高达97.4%,能够较准确反映何首乌种源叶性状的综合表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31个何首乌种源。划分为3大类群。第一类群地理区域为贵州中部、西部和相邻的广西西北部及西部高海拔地区;第二类群地理区域为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及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第三类群地理区域为安徽、江苏、河南及山东。[结论]叶性状的聚类分析表明地理位置靠近的种源能聚在一起。该研究为何首乌的品种分类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