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45篇
  免费   1360篇
  国内免费   2242篇
林业   2228篇
农学   2330篇
基础科学   1933篇
  3188篇
综合类   7846篇
农作物   1288篇
水产渔业   1101篇
畜牧兽医   3334篇
园艺   1121篇
植物保护   1178篇
  2024年   88篇
  2023年   346篇
  2022年   829篇
  2021年   1040篇
  2020年   961篇
  2019年   977篇
  2018年   646篇
  2017年   1077篇
  2016年   752篇
  2015年   1095篇
  2014年   1071篇
  2013年   1299篇
  2012年   1660篇
  2011年   1735篇
  2010年   1553篇
  2009年   1433篇
  2008年   1359篇
  2007年   1290篇
  2006年   1190篇
  2005年   935篇
  2004年   506篇
  2003年   440篇
  2002年   430篇
  2001年   394篇
  2000年   380篇
  1999年   332篇
  1998年   229篇
  1997年   220篇
  1996年   215篇
  1995年   190篇
  1994年   141篇
  1993年   142篇
  1992年   121篇
  1991年   121篇
  1990年   83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2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为明确华北地区不同小麦品种在正常和缺水条件下N、P、K的吸收利用特点,进一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选用3个不同生态类型品种(沧麦6001、邯麦9、济麦22),设置相对含水量分别为60%~80%(正常)和40%~60%(亏缺)两个浇灌水平,进行人工气候室箱体栽培试验,测定各小麦品种不同器官N、P、K含量和分配、干物质积累以及对籽粒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N、P、K含量和分配具有明显的器官特性,其中籽粒N和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部位,K含量最低。水分亏缺限制了沧麦6001籽粒N和K的吸收,同时促进了N和P向籽粒的转运;限制了邯麦9茎秆K的吸收,促进了P向颖壳的转运;限制了济麦22叶片、籽粒P的吸收,同时促进了N向颖壳和籽粒的转运,从而改变了小麦不同部位养分比例平衡以及干物质积累。N、P含量与干物质积累呈显著正相关,K含量与其呈显著负相关,但均未直接影响产量及其构成要素。亏缺灌溉下(亏缺量为24.39mm),邯麦9穗数、产量及济麦22穗数显著降低,而沧麦6001穗数、穗粒数和产量显著提高。因此,适度控制水分并提高营养元素向籽粒的转运效率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82.
灌水次数和施钾量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进一步明确兼顾节水高产抗倒的最佳灌水与施钾量组合,以冬小麦品种藁优2018为材料,通过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3种灌水次数(不灌溉、灌拔节水、灌拔节水和扬花水)和4个施钾量(施K_2O0、75、150和225kg·hm~(-2))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水次数和施钾量的增加,小麦株高和重心高度显著增高,茎秆基部2个节间的单位长度干重、直径、机械强度和抗倒指数显著增加。而茎秆壁仅随施钾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厚。小麦产量和3个产量构成因素也随灌水次数和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但4个施钾量之间的千粒重差异不显著,K225与K150之间的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茎秆抗倒指数与茎秆基部第1、2节间的单位长度干重、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重心高度也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各项指标,春季在拔节期和扬花期灌2次水,施K_2O 150kg·hm~(-2)有利于实现小麦高产和钾肥高效,且茎秆抗倒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983.
为了明确甘肃小麦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的分布特点,利用STS标记对96份品种的主要春化基因位点VRN-A1、VRN-B1、VRN-D1、VRN-B3和光周期基因PPD-D1位点的等位变异组成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甘肃小麦品种中,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等位变异组合存在11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分布频率不同。其中,Ppd-D1a类型频率最高,Vrn-A1/Vrn-B1/Ppd-D1a次之。在春麦生态区存在11种组合类型,其中VrnA1/Vrn-B1/Ppd-D1a频率最高,Ppd-D1a次之。在河西灌溉春麦区、中部干旱春麦区与洮岷高寒春麦区频率最高的组合类型分别为Vrn-A1/Vrn-B1/Ppd-D1a、Vrn-A1/Vrn-B1和Ppd-D1a。与春麦生态区相比,冬麦生态区不存在春化基因显性变异Vrn-A1,且仅存在Ppd-D1a、Vrn-B1/Ppd-D1a、Vrn-D1/Pp-D1a三种类型的等位变异组合,其中,Ppd-D1a类型频率最高,Vrn-B1/Ppd-D1a次之。在陇南冬麦区、渭河上游冬麦区、泾河上游冬麦区中,基因组合类型Ppd-D1a均占主导地位,分布频率依次为46.2%、93.6%和100%。  相似文献   
984.
Silk is very promising in the field of biomaterials as a natural biomacromolecule. Silk protein can be made into various forms of materials, including hydrogels. However, silk protein-based hydrogels have not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due to its weak mechanical properties. Here, we report high water content silk protein-based hydrogels with tunable elasticity which were fabricated through Ru(II) mediated photochemically cross-linking tyrosine residues in regenerated silk protein. The regenerated silk protein was characteriz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The gelation kinetics of the silk protein was studied by rheology measurements. The compressiv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ilk protein-based hydrogel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compressive tests and dynamic mechanical analysis (DMA). Compressive modulus of the hydrogels reached 349±64 MPa at 15 % strain. The fabricated silk protein-based hydrogels were also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revealing an interconnected porous network structure, typical of hydrogels, with an average pore size of approximately 130 μm. Finally, biocompatibility of the silk protein-based hydrogels was demonstrated through cell culture studies using a human fibroblast cell line, HFL1. The reported silk protein-based hydrogels represent a promising candidate for biomateri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985.
A water and dye-free heat treatment method was used to color wool fibers. The heat effect changed wool fibers to different colors from white in a nitrogen atmosphere. The influences of heating temperature and time on the colors of wool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mechanical property of colored wool fibers was evaluated. The color strength of wool fibers increased as heat treatment temperature and time increased. The tensile strength retention rate of wool fiber was relatively high (≥90 %) when the heat temperature was below 200 °C. The surface morphologies of wool fibers scarcely changed during the heat treatment. The carbon content of fibers was found to reduce by heat treatment, indicating oxidization of components in the wool fibers in the process of coloration. Heat treatment may provide a water and dye-free approach to color wool and other textile fibers, albeit within a limited color range.  相似文献   
986.
为揭示不同萌发物候型茶树的休眠机制,以特早生茶树品种龙井43和中生茶树品种碧云为材料,利用钙黄素处理茶树茎段,检测越冬芽在休眠与萌发时期与其他器官的物质交流情况。利用同源比对鉴定胼胝质水解相关基因,并分析其序列特征及在冬季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越冬芽在茶树生长阶段和休眠阶段都存在着与着生茎段和母叶间的物质交流;从茶树越冬芽休眠形成到解除的不同时期,其物质交流存在"强-弱-强"的变化规律,但龙井43的与碧云相比存在较短的物质交流减弱时期;两种茶树的物质交流变化模式与鉴定到的茶树胼胝质水解正向调控相关基因CsGLU1的表达模式密切相关;启动子序列分析进一步证实CsGLU1启动子区有多个与激素信号以及低温和休眠响应相关转录因子结合的保守序列。茶树越冬芽在休眠和非休眠状态下都存在与茎和母叶之间的物质交流,且物质交流强弱与茶树越冬芽休眠状态改变密切相关。CsGLU1可能是参与胼胝质水解调控,改变茶树越冬芽物质交流水平,进而影响茶树休眠状态的关键基因。这对明确茶树越冬芽休眠状态变化和深入揭示不同萌发物候型茶树休眠机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7.
通过查阅、检索大量的原始文献资料,梳理了民国时期山西农业科技发展的历史脉络。阐述了山西主要农事机构及学校的创办情况,从选育优良品种、推广农业技术、开展科学试验3个方面介绍了农事机构及学校的科技活动。对民国时期山西农业科技活动的成效和局限性做了简单的归纳,认为北洋政府以及山西地方政府的农业改良措施,对于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恢复农业生产起到一定作用。从理念上看,引进品种的同时注重科学试验以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将棉业作为当时的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与当下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创新实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988.
为给茭白与鸭共作系统中适宜放养鸭密度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比较了茭白单作、茭白田放鸭300、375、450只/hm~2条件下茭白的生物学性状、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茭鸭共作能显著提高茭白后期叶片数、干物重及产量,并延缓茭白后期叶片衰败。放鸭密度从375只/hm~2增加至450只/hm~2时,茭白后期叶片衰败加快,且茭白产量不再增加。茭鸭共作显著提高茭白蛋白质、维生素C和氨基酸含量。茭鸭共作系统灌溉养殖池塘富营养化水4500 m~3/hm~2时,输入的N、P、K相当于99.75 kg尿素、38.25 kg过磷酸钙和83.55 kg氯化钾的养分含量。本试验条件下,茭白常规种植密度27795株/hm~2,田间适宜放鸭密度为375只/hm~2,可显著提高茭白产量及品质。  相似文献   
989.
2016年陕西省成为全国最大杂交油菜制种基地[1].汉中市曾作为油菜杂交品种秦油2号的制种基地,近年来冬油菜杂交制种面积在2000hm2左右.各油菜种子生产企业在勉县、留坝、南郑、宁强等县利用山区自然隔离优势,落实关键技术,杂交油菜制种每667m2产量达到80kg左右,种子生产企业和制种农户共同从这一产业中获得了较好的收益.笔者通过调查总结,认为在保证种子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产量,应重点落实好以下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90.
为减少除草剂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和解决人工除草劳动强度大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水田行间除草机。除草机采用主、被动除草轮旋转将杂草埋压和挑出。建立关键部件结构模型,通过对水稻秧苗和杂草根系特点进行分析,得出主动除草轮半径、宽度、转速、耙齿等结构参数的计算公式,得出被动除草轮和限深板结构参数的设计依据;建立主动除草轮、被动除草轮、机架和限深板的力学模型,推导出主动除草轮的驱动力矩。根据结构模型、力学模型的分析结果和农艺技术指标要求,确定了主动除草轮半径为0.15 m,被动除草轮半径为0.1 m,主动除草轮转速为0.6 r/s,耙齿数量为6,耙齿长度为0.12 m,驱动力矩为27 N·m。对设计的水田行间除草机进行田间试验和性能检测,结果表明,除草率为78%,达到农艺技术指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