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78篇
  免费   978篇
  国内免费   1729篇
林业   1277篇
农学   1340篇
基础科学   836篇
  1772篇
综合类   6711篇
农作物   1092篇
水产渔业   673篇
畜牧兽医   2609篇
园艺   697篇
植物保护   878篇
  2024年   113篇
  2023年   288篇
  2022年   677篇
  2021年   688篇
  2020年   673篇
  2019年   680篇
  2018年   502篇
  2017年   725篇
  2016年   454篇
  2015年   712篇
  2014年   732篇
  2013年   916篇
  2012年   1210篇
  2011年   1132篇
  2010年   1136篇
  2009年   947篇
  2008年   877篇
  2007年   888篇
  2006年   698篇
  2005年   652篇
  2004年   444篇
  2003年   452篇
  2002年   679篇
  2001年   574篇
  2000年   408篇
  1999年   171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 毫秒
131.
为了进一步研究水稻瘤矮病毒(Rice gall dwarf virus,RGDV)P12的功能,将RGDV-GX P12编码区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并导入大肠杆菌诱导表达;重组的P12融合蛋白经Ni-NTA His·Bind Resins纯化后用于免疫小鼠制备抗血清,并进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约41 kD大小的RGDV P12融合蛋白可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利用该重组蛋白所制备的抗血清可特异地与融合表达和非融合的P12蛋白发生强烈的免疫学反应。利用该特异性抗血清在病毒粒子样品中检测不到P12蛋白,而在病株总蛋白样品中可检测到1条与预期大小一致的明显条带,表明RGDV P12是一种非结构蛋白。  相似文献   
132.
依托前期长期定位试验,基于DNDC过程模型,对秸秆和地膜覆盖条件下冬小麦田土壤有机碳和小麦产量的长期变化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DNDC模拟的有机碳含量和冬小麦产量变化与田间观测结果较一致,能较理想地模拟两种覆盖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和作物产量的长期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在50 a时间尺度上,不覆盖与地膜覆盖处理下0~5...  相似文献   
133.
洱源丛枝瑚杀虫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洱源丛枝瑚(Ramaria eryuanensis)石油醚萃取物经过柱层析得到单体化合物B8,该化合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72 h的LC50为3.375 7 mg/mL。经FAB-MS、1HNMR、13CNMR及DEPT等波谱鉴定,并与文献值对照,确定其为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  相似文献   
134.
地下滴灌灌水器流量由于受到土壤因素的制约而比地表滴灌流量有所减小,研究土壤物理特性对地下滴灌灌水器流量的影响程度对地下滴灌水力计算与工程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文中分别选取灌水器工作压力、土壤容重和土壤初始含水率为因素,采取混合水平均匀设计安排试验方案,将归一化处理后的各因素实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估算各试验因素对地下滴灌灌水器流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地下滴灌中工作压力是决定灌水器流量的主要因素,土壤容重和土壤初始含水率对地下滴灌灌水器流量的影响较弱,但在地下滴灌水力计算与工程设计中也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35.
仁用杏园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对仁用杏园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进行了测定。0~500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为3.368g/kg,全氮为0.268g/kg,全磷为0.536g/kg,速效氮为13.644mg/kg。速效磷为2.202mg/kg,速效钾为50.406mg/kg。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仁用杏园无论是浅层、根系集中分布层还是源层土壤,土壤养分含量均较低,满足不了仁用杏的正常生长与开花结实。  相似文献   
136.
以25个不同青贮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宁夏银川北部盐碱地,通过测定不同品种大喇叭口期和成熟期的表型性状和光合气体交换参数进行耐盐碱性鉴定,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隶属函数法对不同青贮玉米的耐盐碱强弱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青贮玉米品种处于不同生育期时对盐碱的敏感程度不同(发育阶段性),同一时期不同品种之间耐盐碱性也存在着差异(品种特异性)。根据综合评价值(D值)大小,将耐盐碱性分为三级:D值大于0.6为强耐盐碱性材料;D值在0.2~0.6之间为中耐盐碱性材料;D值低于0.2为对盐碱敏感的材料。其中,在大喇叭口期时具有强耐盐碱性的材料有:科多8号、桂青贮1号和133-2/1528,D值分别为0.770、0.705和0.614;在成熟期时具有强耐盐碱性的材料有:H14/A18和桂青贮1号,D值分别为0.761和0.728;而表现为敏盐性的材料为H14/1528,D值在大喇叭口期和成熟期时分别为0.140和0.155;其余品种均属于中度耐盐碱材料,D值处于0.2~0.6之间。  相似文献   
137.
引入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权重和阈值的方法建立黄土坡面产流入渗模型.模型以雨强、降雨历时、表层40 cm土壤前期含水量、坡度值为输入项,径流量、入渗量为输出项,用实测资料对网络进行模拟和预测.模拟结果平均误差6.32%和1.93%,预测结果平均误差为5.71%和1.92%.并与传统BP神经网络模型和定雨强Philip...  相似文献   
138.
采用室内生测法研究了雷公藤总生物碱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种群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雷公藤总生物碱能显著抑制两种贮粮害虫种群的增长。雷公藤总生物碱浓度大于500mg/kg,33d时玉米象成虫死亡率高于90.83%,67d时混药饲喂的下一代(F1代),其种群抑制率在96.70%以上;其中500mg/kg处理组存活成虫在未混药饲喂条件下,其F1代种群抑制率达80.10%。雷公藤总生物碱浓度在100-1000mg/kg范围内,对赤拟谷盗成虫无明显的致死效应,但可显著抑制其种群的增殖。当处理浓度为250mg/kg时,对赤拟谷盗的种群抑制率为54.94%;处理浓度升至500mg/kg时,种群抑制率高达98.02%。  相似文献   
139.
选用陕西51个气象站1962~2008年3~5月降水量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根据综合干旱指数确定了陕西春季干旱等级和持续时间,利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分别对陕西春季干旱和春末夏初季干旱年的大气环流进行研究,并与多雨无旱年的大气环流特征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陕西春季干旱持续时间长,呈北强南弱的不均匀分布模态。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关中平原和秦巴山区东部是春季易发生干旱的关键区。陕西春季干旱年500 hPa环流形势表现为欧亚中高纬度距平场纬向分布呈现"-+-",中亚高压脊偏强,东亚大槽明显偏深,表现出冷暖空气交汇区偏南的冬季风环流特征;相反春季多雨年中纬度盛行纬向气流,东亚大槽偏浅且位置偏东,咸海、里海附近多低压系统活动,南支西风带中孟加拉湾长波槽偏深。春末夏初季影响陕西干旱的环流表现为"-+-+"的距平分布,中亚高压脊偏强,中纬度盛行纬向气流,冷空气多偏北路径向东南移动,西太平洋副高偏弱,位置偏东偏南;相反春末夏初季多雨年乌拉尔山高脊偏强,贝加尔湖多长波槽活动,同时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对流层低层青藏高原东侧南风较常年同期偏强。最后相关分析表明陕西春季干旱指数与前期冬季乌拉尔山附近高度场有显著负相关,前期冬季乌拉尔山高脊偏强(弱),陕西春季易发生干旱(多雨)。  相似文献   
140.
地面高光谱和低空遥感监测小麦白粉病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手持式高光谱仪和基于数字技术的低空遥感系统,对不同严重度小麦白粉病冠层光谱反射率进行了测定,同时调查病情指数,分析不同时期地面平台光谱反射率与病情指数及低空遥感平台反射率与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DI)、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ble index,NDVI)相关性。结果表明,地面光谱测量冠层光谱反射率和低空遥感数字图像反射率与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在灌浆期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就地面测量结果而言,近红外波段的相关性高于绿光波段,相关系数分别为0.79和0.54;低空遥感数字图像红、绿、蓝三波段中,相关性依次降低,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75和0.62;而且低空遥感图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也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蓝、红、绿波段,相关系数依次为0.70、0.68和0.54。这表明利用遥感非破坏性监测小麦白粉痛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对于小麦白粉病发生面积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