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62篇 |
免费 | 46篇 |
国内免费 | 10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66篇 |
农学 | 161篇 |
基础科学 | 115篇 |
117篇 | |
综合类 | 1111篇 |
农作物 | 101篇 |
水产渔业 | 76篇 |
畜牧兽医 | 555篇 |
园艺 | 224篇 |
植物保护 | 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74篇 |
2022年 | 99篇 |
2021年 | 98篇 |
2020年 | 78篇 |
2019年 | 111篇 |
2018年 | 113篇 |
2017年 | 51篇 |
2016年 | 67篇 |
2015年 | 64篇 |
2014年 | 146篇 |
2013年 | 113篇 |
2012年 | 181篇 |
2011年 | 145篇 |
2010年 | 183篇 |
2009年 | 190篇 |
2008年 | 236篇 |
2007年 | 117篇 |
2006年 | 86篇 |
2005年 | 56篇 |
2004年 | 64篇 |
2003年 | 60篇 |
2002年 | 58篇 |
2001年 | 52篇 |
2000年 | 57篇 |
1999年 | 48篇 |
1998年 | 54篇 |
1997年 | 48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38篇 |
1991年 | 46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3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3篇 |
196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免疫抑制反应对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向下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马立克氏病病毒J-1毒株经腹腔注入雏鸡作为免疫抑制反应模型,观察鸡在免疫地血浆皮质酮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数的变化,发现自接毒后第三周,鸡血浆皮质酮水平升高近一倍,淋巴细胞中GR数显著减少(P<0.01)。小剂量缓释地塞米松未能有效阻止免疫抑制鸡肾上腺皮质酮的过多分泌,提示病毒感染诱导淋巴细胞分泌免疫反应性ACTH,干扰GR的生物合成,导致淋巴细胞GR减少,免疫抑制反应对淋巴细胞G 相似文献
52.
53.
54.
55.
采用MAMA-PCR法对72株已知突变菌株的突变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有2种gyrA83位突变:TCG→TTG和TCG缺失;4种gyrA87位突变:GAC→AAC、GAC→GGC、GAC→TAC和GAC→CAC;1种parC80位突变:AGC→ATC以及4种parC84位突变:GAA→AAA、GAA→GCA、GAA→GGA和GAA→GTA。采用同样的方法,对38株未知突变菌株的检测结果显示,gyrA83、gyrA87、parC 80和parC84位的突变检出的正确率分别为97.4%、94.7%、81.6%和94.7%。结果表明,MAMA-PCR有望成为监测耐氟喹诺酮类药物大肠埃希氏菌的分子生物学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56.
H-Y抗血清的制备及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8 ~12 周龄纯系的 B A L B/ C 母鼠, 用同日龄的 B A L B/ C 公鼠采取皮肤移植和脾细胞注射2 种方式免疫, 制备 H Y 抗血清, 经精子微量细胞毒性试验, 筛选抗血清。皮肤移植5 只小鼠中只有1 只产生较好的抗血清, 脾细胞注射的4 只小鼠都能产生较好的抗血清, 产生抗血清的小鼠占55 % 。抗血清与昆明鼠正常8cell 早期桑椹胚培养5 ~6 、18 和24 h 后, 退化率达433 % , 经 X2 检验差异不显著( P > 005) , 符合自然性比例。 相似文献
57.
本试验用某鸡场分离的大肠杆菌制成的铝胶佐剂灭活苗,免疫种鸡后对后裔雏鸡进行大肠杆菌母源抗体检测,并对不同抗体滴度的雏鸡进行功毒诎验。结果表明,后裔雏鸡的母源抗体早期处于较高水平,平均为6.35log2,雏鸡至23日龄时血清仍保持较好的抗体水平,平均值为4.57log2,可以得到百分之百的免疫保护,随着日龄的增长保护性逐渐降低,至30日龄时几乎无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
58.
59.
玉米穗腐病样品中黄色镰孢的分离鉴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甘肃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于2009年9月在甘肃省四大生态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样品,以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对分离得到的镰孢菌菌落进行纯化和单孢分离后,以形态学为基础,参照Leisle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271株镰孢菌菌株中有105株经形态学鉴定为黄色镰孢,占分离镰孢菌的38.7%。分析发现黄色镰孢种群数量随采样区而异,陇东和陇南地区采集的样品中分离频率分别为52.0%,55.4%,本研究充分证明了黄色镰孢是甘肃省陇东和陇南地区玉米穗腐病的优势病原菌。按照柯赫氏法则用混合菌株接种法对沈单16和金穗96832进行致病性测定,证实了黄色镰孢对玉米果穗的致病性。随机选取3株黄色镰孢菌株进行rDNA-ITS基因序列分析,将PCR产物回收测序后在GenBank 上比对,菌株3-1-1与GenBank 中登记的黄色镰孢菌株K1004和K216、6-4-1和21-2-1与黄色镰孢菌株CBS122.73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99%。利用DNAStar 软件绘制其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表明,菌株3-1-1与K1004和K216、菌株6-4-1和21-2-1与CBS122.73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聚为一类,与形态学的鉴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