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20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27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对1986 ̄1994年育成的合丰号大豆7个抗灰斑病品种的亲本选配,抗源利用,组配方式和育种方法进行了初步分析。明确了合理选择抗源,充分利用国外的抗灰斑病资源和抗病中间材料是育成抗病品种的关键。同时,肯定了一次杂交连续选择,回交转育,杂交和辐射结合的方法,是抗灰斑病育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2.
齐宁  林红  来永才  刘广阳 《大豆科学》2007,26(1):100-102
2006年8月13~24日,根据黑龙江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的安排,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育种研究所一行四人,对美国密西根州的大豆生产与科研情况进行了考察交流.  相似文献   
33.
美国矮秆半矮秆大豆的特性及育种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4-1997年对引入的20份美国矮秆半矮秆大豆品种进行田间种植鉴定,从中筛选出7份材料为育种利用,利用这些矮秆半矮秆基因材料与国内的早熟丰产大豆品种配制了57个杂交组合。已选育出F6稳定的矮秆半矮秆品系,并从中选出多个育种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34.
野生大豆资源在大豆种质拓宽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79~2003年,先后收集、整理、鉴定了野生大豆资源材料989份,组配各类型种间杂交组合676个。筛选出一批蛋白质含量480mg·g-1以上优异野生大豆种质49份;抗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高抗种质8份;抗花叶病毒的野生大豆种质5份;多花荚、多分枝、抗逆性强等类型野生大豆种质9份;创造出蛋白质、脂肪双高661.6mg·g-1(龙品8807)品系1份和新种质类型8份。通过种间杂交,获得一批变异丰富、蛋白质含量高、百粒重在6~20g、抗逆性及丰产潜力大的优异中间材料,此外,选育推广了龙小粒豆1号特用新品种大豆,成为黑龙江省出口创汇的骨干品种。与此同时,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采用外源DNA导入技术,在中国首次选育出“黑生101”大豆新品种,拓宽了大豆种质遗传基础,丰富了大豆种质基因库。  相似文献   
35.
原生境野生大豆灰斑病抗性评价与发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丰富大豆抗灰斑病育种基因库,对黑龙江、吉林、河南3个野生大豆保护点内的280份原生境野生大豆资源进行抗灰斑病优异资源鉴定及发掘研究。结果表明:在抗感比例方面,河南桐柏(1:0.75)明显高于吉林龙井(1:1.40)和黑龙江巴彦(1:1.44),而吉林龙井略高于黑龙江巴彦;鉴定筛选出47份对黑龙江省主要灰斑病菌水平抗性好的野生大豆资源,其中,黑龙江巴彦大豆资源12份,吉林龙井14份,河南桐柏21份。  相似文献   
36.
利用美国大豆矮源进行矮秆半矮秆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美国半矮秆大豆资源配制的4个组合。共选育出7个半矮秆大豆新品系,平作窄行密植较对照(合丰25号)增产10%以上的有合98-1246,合98-1667、合9525-2、合98-1459。通过垄作和平作窄行密植产量比较,同一品系垄作高产平作窄行密植不一定高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平作窄行密植栽培直接影响单株粒重的性状是单株粒数,其次是百粒重,单独选择任一性状都可提高产量,间接影响单株粒重的性状是单株英数、有效分枝数,垄作栽培直接影响单株粒重的性状是单株英数,间接影响单株粒重的性状为有效分枝数,单株粒数,矮秆、半矮秆育种F1-F5代主要是针对与产量有关的性状进行选择。产量的选择必须在窄行密植条件下进行。  相似文献   
37.
高产、稳产、优质大豆新品种──合丰35号的选育三江平原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国营农场多,是省和国家重点开发的大豆商品基地。80年代以来,我省大豆生产用种主要是合丰25号,年种植面积全省在1,100万亩左右。由于该品种应用年限过长,生产中存在着混杂退化等问...  相似文献   
38.
近年来,大豆灰斑病在我国的许多省份均有发生,尤以黑龙江省最为严重,使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明显下降。十几年来,我们利用优良抗源先后育成几个抗灰斑病的大豆新品种。现将五个高抗灰斑病综合性状较好的抗源介绍如下。合交68—231 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从杂交后代中选出。经两年重复接种鉴定,叶部发病1级,灰斑粒率在5%以下,属高抗灰斑病品种。利用该抗源作亲本选育出合丰30号抗病新品种。  相似文献   
39.
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在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低湿地区发生危害较重。根据我所几年来试验结果和生产调查,严重发病时大豆产量损失达30%,个别可达50%。选育抗病品种是解决大豆灰斑病危害的有效途径。我所从1976年开始进行大豆灰斑  相似文献   
40.
1987—1988年,研究60份东北春大豆品种(系)脂肪蛋白质含量与种子萌发期耐低温的关系。二年的结果表明,大豆脂肪含量与发芽势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985和0.5041)。内豆1号、合交83—1698、绥82—203、合辐84—480、合丰27号在低温条件下发芽势明显高于其它供试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