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6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药用野生稻褐飞虱抗性在稻属种间杂交后代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从选A为母本与药用野生猪杂交,其后代经揭精巴统性问定,农现出较高抗性,为选育抗虫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
观察分析了新型水稻不育系——短光低温敏不育系D38S配组的杂交稻组合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田间抗性表现,初步测定结果为:不同母本与相同父本配组的杂交组合中,以D38S为母本的杂交组合对细菌性条斑病抗性更强,且显症时间更晚;D38S与3个不同父本配组的杂交组合发病程度均明显减轻,症状出现时间相近。表明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田间抗性来自母本D38S,短光低温敏不育系D38S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材料。  相似文献   
34.
该研究提出了利用低温仓库贮存杂交水稻及其不育系种子的理想入库月份和安全转库或停机时期,以利最大限度地降低贮存成本,认为高温季节种子出库应采取“预热”处理。同时指出,当种子水份低至11%左右时,可以在多种贮存条件下实现安全越年贮存。  相似文献   
35.
黎世龄  周蓉 《种子》2003,(5):47-48,50
分析大穗型杂交晚稻不同季别结实性变化.发现部分组合结实率季间变化差异显著,不同组合季问结实率变幅为-1.1%~25.1%。对结实率变幅大的组合的结实性构成分析结果表明,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有的大穗型杂交稻穗基部受精颖花发育成饱满籽粒的比例能显著提高,颖花受精率也获得较大提高.通过异季结实性观察,有助于提高大穗型杂交稻结实性选择的效果,并充分发挥大穗型杂交稻生产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36.
黎世龄  杨士杰 《种子科技》2001,19(3):156-157
通过对水稻南繁小样品灌浆不实现象的观察分析,指出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稻绿为害所至,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37.
观察结果表明 :光温敏核不育系“635s”单株的开花历期平均为 1 5 .5d,开花高峰期出现在抽穗后第 5~ 1 0d;在盛花期内全天 6∶0 0~ 1 9∶0 0均可开花 ,且在 1 1∶0 0~ 1 3∶0 0出现一个开花高峰 ,有时在 7∶0 0左右还出现另一个开花高峰 ;“635s”的柱头外露率达73.7% ,异交结实率达 5 9.1 % ,颖花张开时间为 2 .1 3~ 3.2 5h。  相似文献   
38.
罗筱平  黎世龄  李鹰  朱英 《种子》2008,27(3):77-79
通过田间试验,以结实率为指标,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低温对品种结实性的影响,评价了品种抗耐低温能力的差异,验证了“大田分期播种鉴定方法”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9.
陈云风  黎世龄  李晓婷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338-1339,1374
[目的]探讨MS培养基不好凝固的原因。[方法]通过分析琼脂浓度、培养基pH值、灭菌时间及温度、碳源、活性炭、晃动培养基对MS培养基凝固效果的影响,研究影响MS培养基凝固效果的因素。[结果]MS培养基的凝固效果主要是受琼脂浓度和培养基pH值影响。在琼脂浓度低于0.6%或培养基pH低于5.50时培养基均不能很好地凝固。碳源、灭菌时间、灭菌温度、活性炭、晃动培养基等因素均能不同程度地影响培养基的凝固效果,主要是因为它们在灭菌过程中改变了培养基pH值效应。灭菌温度达130℃以上或灭菌时间超过25 min时均显著降低了培养基的凝固效果。[结论]培养基的pH值和琼脂的浓度是影响MS培养基凝固效果的2个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40.
以24个籼稻品种(系)为材料,利用SSR标记技术分别采用NTSYS软件、DPS软件和MAGE软件在4种情况下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利用NTSYS软件通过相关系数,还是利用DPS软件和MAGE软件通过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都基本能将恢复系、三系不育系、短光敏不育系3个类群分开,但由于所选标记及其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量不同,聚类的结果也随之不同,特别是水稻恢复系和不育系两大类群下的各亚类的分类结果不同。因此,认为只有首先确定合理的引物数量及其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才能较为准确地进行聚类分析,进而有效地划分杂种优势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