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4篇
  10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53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1.菜籽饼粕的利用技术 (1)双低菜粕高效饲用技术双低菜籽加工后的菜粕硫苷含量大幅降低至40μmol/g以下,克服了常规油菜饼粕硫苷含量高而难以直接饲用的弊端。但是,在硫苷含量降低之后,由于纤维对单胃动物营养物质消化率和利用率的显著影响,纤维成为双低菜粕中最重要的抗营养因子,而且菜粕的品质还与菜籽的加工工艺和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的加工是生产优质双低菜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2.
本文建立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火麻籽油中10种酚类物质的方法,10种单体酚检出限为0.05~0.12μg/m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70~0.9998,回收率为85%~108%。检测了8份不同产地火麻籽油的总酚、总黄酮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指标(DPPH、FRAP、ABTS+·)。总酚含量为1.20~17.35mg对香豆酸/100g,总黄酮含量为7.61~51.72mg柚皮苷/100g。DPPH清除能力为9.03~19.71mmol TE/100g,FRAP还原能力为13.12~30.09mmol TE/100g,ABTS+•清除能力为29.40~358.37mmol TE/100g。相关性分析表明,总酚含量与DPPH、ABTS+•清除能力和FRAP还原能力呈显著正相关;总黄酮含量与DPPH清除能力、FRAP的还原能力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3.
54.
随着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油料饼粕简单直接的低值化应用已经无法满足产业的需求,如何将其合理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是当前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固体发酵技术由于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势而备受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针对油料饼粕的特性,利用高通量筛选、代谢工程和人工诱变等方法获得了大量能够有效利用油料饼粕的微生物,以合成高附...  相似文献   
55.
本文以蔗糖脂肪酸三酯(sucrose fatty acid triester,STE)和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为原料制备蔗糖酯磷脂复合物,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ourier infrared spectrum,FT-IR)、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对制备的蔗糖酯磷脂复合物进行表征分析;以STE为吸附脱磷剂,考察STE在菜籽油脱磷工艺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STE与PC在无水乙醇体系中形成了新型的STE-PC复合物,与STE和PC相比,STE-PC复合物具有更低的相变熔融温度;另外,STE对菜籽油中的磷脂有一定的吸附脱除作用,在脱磷温度为55oC、STE添加量为3.5%、脱磷时间为30min条件下,脱磷率可达37.2%。  相似文献   
56.
为了解微波预处理对油菜籽及菜籽油脂肪酸含量的影响,评价其产生反式脂肪酸的风险,以8个省14产地的57份油菜籽样品为材料进行微波预处理,并对微波前后的油菜籽进行压榨,得到冷榨菜籽油。采用优化后的气相色谱法快速测定油菜籽和菜籽油中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考察油菜品种、油菜产地以及微波预处理对油菜籽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国标方法相比,优化后样本分析时间缩短一半以上,显著提高分析通量。研究发现,产地对油菜籽和冷榨菜籽油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影响较小,品种对菜籽和冷榨菜籽油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影响较大。不同品种的油菜籽和对应冷榨菜籽油中的脂肪酸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高芥酸菜籽的花生一烯酸、芥酸的平均含量分别是低芥酸菜籽的6.89倍和64.50倍,油酸的平均含量仅为低芥酸菜籽的71.48%。同一品种不同产地的油菜籽与对应的冷榨菜籽油中的脂肪酸含量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微波预处理不会显著影响油菜籽和菜籽油中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水平,同时也不会产生反式脂肪酸等风险因子,微波处理后,产生反式脂肪酸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57.
植物甾醇脂肪酸酯酶法合成及热力学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甾醇脂肪酸酯作为一种降胆固醇的有效成分而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详细介绍了国内外酶催化合成植物甾醇脂肪酸酯的研究进展,同时介绍了植物甾醇脂肪酸酯的热力学行为,为开发添加植物甾醇酯的功能性食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8.
2.2 德国农业产业结构及农产品加工发展特点。2.2.1 德国农业产业结构.2.2.1.1 种植业产业结构。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来看,总的趋势是:小麦、玉米和油菜的种植面积扩大。德国统一后,1990—1998年的统计数字表明,玉米种植面积增加最大,为20.5%,其次是小麦和油菜,分别为14.2%和6%;大麦、马铃薯和甜菜的种植呈下降趋势,1990—1998年,大麦种植面积减少最多,减少了14%,其次是马铃薯和甜菜,分别为13%和9.2%。  相似文献   
59.
在内径150mm、高1040mm、90°V形气体分布板的有机玻璃制导向喷动流化床实验装置上,采用密度为2670kg/m、粒径分别为0.83~0.55、0.55~0.38和0.38~0.25mm窄筛分粒径石英砂,以及密度为738kg/m、粒径为0.85~0.425mm的油菜秸秆颗粒为原料,对秸秆颗粒-石英砂混合与流动效果、床层压降、中心喷泉高度、固体循环速率等流动特性进行了测定并建立了操作相图。研究表明,总重量为500g,比例为4:1的0.38~0.25mm石英砂和秸秆颗粒混合物在导向喷动流化床内混合与流动效果较好,能实现很好的喷动流化;固体循环速率和中心喷泉高度随操作气速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建立了本试验条件下的操作相图。  相似文献   
60.
微生物预处理油菜秸秆对提高沼气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为研究微生物预处理技术对秸秆发酵制沼气的影响,采用混合菌剂对油菜秸秆进行预处理,利用红外光谱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预处理前后的秸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混菌共发酵预处理11 d后油菜秸秆的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降解率分别达到了37.4%、28.9%和29.9%。混菌共发酵预处理使油菜秸秆的木质纤维素内部结构发生较大改变,产生很多裂缝和空洞。以油菜秸秆为原料进行沼气发酵试验,发现预处理后的秸秆日产气量最高峰值较未处理的提高了37.6%,累计产气量提高了17.8%。由此可见,通过混合菌剂降解油菜秸秆中的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可促进秸秆生物质转化为沼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