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117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114篇
  83篇
综合类   427篇
农作物   41篇
水产渔业   42篇
畜牧兽医   291篇
园艺   88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1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1.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23年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区,研究了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肥(CK)、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紫云英绿肥)(O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中,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长期施用肥料,特别是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会提高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从而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库质量。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中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占团聚体有机碳比率有差异,潜在可矿化碳含量和潜在可矿化碳占团聚体有机碳比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为:0.25~1mm、1~3mm、>3mm、0.05~0.25mm和<0.05mm;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和可溶性有机碳占团聚体有机碳比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为:0.05~0.25mm、0.25~1mm、1~3mm、>3mm和<0.05mm。不同施肥处理A层土壤团聚体潜在可矿化碳、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都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都呈极显著相关;P层除1~3mm团聚体外都呈显著相关。土壤微团聚体(<0.25mm)中有机碳的稳定性高于大团聚体(>0.25mm)。  相似文献   
912.
根据近年来检验检疫部门在进口煤炭中截获的植物疫情数据和典型案例,阐述了进口煤炭携带植物疫情的风险,分析了煤炭夹带检疫类杂物的原因与途径,并从提高防控意识、完善监管体系、强化宏观管理、加大人才培养、加强企业管理等5个方面探讨了进口煤炭检疫监管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13.
采用平板对峙法,从湖南水稻根际土壤样品中筛选对水稻稻瘟病具有抑菌活性的拮抗放线菌,通过菌落和菌株形态、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对拮抗放线菌进行鉴定,并分析了其发酵滤液对稻瘟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分离纯化得到了1株对稻瘟病具有显著抑菌活性的拮抗放线菌CZ133,其对稻瘟病病原菌的平均抑制率为59.47%,经鉴定属于链霉菌属;该菌株发酵滤液能显著抑制稻瘟病病原菌菌丝的生长,最高抑制率达100%,2.5%的发酵滤液能明显导致稻瘟病病原菌菌丝膨大或异常扭曲、甚至自溶,5%~50%的发酵滤液能明显抑制孢子的萌发,最高孢子萌发抑制率达74.27%。  相似文献   
914.
北京山区不同林分林下植被根系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林下植被生物量以及根系特征,为北京土石山区人工造林树种的选择和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北京土石山区典型代表红门川流域,以油松和侧柏林下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进行植被调查,测定林下植被生物量和根系,草本和灌木生物量采用全刈法,根系调查采用连续钻取土芯法。结果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林地根系生物量差异显著(P < 0.05),灌丛林地根系生物量最高((6.84±1.35) t/hm2),其次为侧柏((4.65±0.90) t/hm2),油松林地土壤根系生物量最低((3.33±0.93) t/hm2),且同一林地根系生物量在不同土层均基本接近;不同树种林地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均随径级的增大而减小,0~0.1 mm径级根系是林地根系分布最广的,其次为0.1~0.2 mm径级的根系;随林龄增大,侧柏、油松林不同径级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系生物量均呈递减趋势,且均明显低于灌丛林地;坡向显著影响林地根系生物量,半阴坡根系生物量明显大于阳坡和阴坡根系生物量(P < 0.05),林地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与砂粒含量显著性负相关(P < 0.05),其中径级0~0.1 mm和0.2~0.5 mm根系尤为明显,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密度间显著负相关(P < 0.05),尤其是径级0.2~0.5 mm根系。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对土石山区造林树种的选取不仅要参考当地环境条件和土壤特征,还要充分考虑造林树种的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915.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植被对沙尘天气的时空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理解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植被对沙尘天气的影响,该文采用沙尘天气气象数据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时间序列,分析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二期)2000-2013年沙尘天气发生日数和植被NDVI的时空格局,探究了沙尘天气与当年春季、前一年植被生长季NDVI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植被对沙尘天气影响的时间格局和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3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二期)沙尘天气发生日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同时区域植被NDVI显著增加;沙尘天气发生日数与当年5月、前一年8月的NDVI的相关性最强;约60.99%区域沙尘天气发生日数与当年5月NDVI显著相关,主要分布在典型草原中区、浑善达克沙地和农牧交错区;约19.59%的地区植被NDVI对沙尘天气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典型草原西区、燕山丘陵山地水源区北部。  相似文献   
916.
为了研究菌根真菌接种对盆栽杜鹃花生长的影响,以 2 个杜鹃花品种为材料,开展了 3 个菌株在有机肥和无 机肥施肥组中的菌根真菌接种实验。结果表明,未接种菌根真菌的盆栽杜鹃花菌根侵染率较低(5%~7%),接种的盆栽 杜鹃花菌根侵染率提高至 12%~20%;2 个品种的接种植株在株高、地径、总分枝数和叶面积上均有显著增加,其中树 粉孢属真菌菌株接种和施用无机缓释肥的组合处理盆栽杜鹃花生长量最大。  相似文献   
917.
在长城沿线风沙区,设置带型150cm(DX1)、带型120cm(DX2)、带型80cm(DX3)、双沟覆膜(DX4)、平膜穴播(DX5)、露地平作(CK)6种微集水种植模式,研究各模式对黑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露地平作相比,微集水种植模式条件下土壤表层含水量高,黑豆生育期提前,叶面积、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增加;不同微集水模式中,双沟覆膜集水效果最为明显,黑豆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露地平作提高19.6%和31.4%,其他栽培模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微集水技术具有较好的聚雨保墒效果,能明显提高黑豆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18.
介绍陆良县桉树资源、产品及相关产业发展等桉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人民群众喜爱种植桉树的原因及桉树产业发展的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阐述桉树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认为按树不是抽水机、不是抽肥机.桉树人工林对植物多样性未造成任何不良影响,也不是导致干旱的原因。并提出了桉树速生丰产林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19.
北京鸿华国际高尔夫球场夏季主要病害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北京夏季球场草坪易发生病害的特点,从养护管理和化学防治两方面着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病害进行防治,对一些常用的管理措施、药剂选择及使用注意事项都作了详细说明,为北方高尔夫球场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0.
大蒜素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蒜素是一种绿色环保药物和环保型绿色饲料添加剂,在畜禽养殖中应用十分广泛.本文综述了大蒜素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功能特点及其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