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2篇
农学   32篇
基础科学   3篇
  143篇
综合类   175篇
农作物   59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57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81.
为明确氮肥用量对菜用油菜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薹用油菜大地95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梯度氮肥用量处理,比较分析各处理菜薹的产量、品质、养分积累量。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增加油菜薹薹长、薹粗、薹叶片数,进而提高油菜薹产量,当氮肥用量为135 kg/hm2时,油菜薹产量达到最高,为25.19 t/hm2,相应地油菜薹氮素积累量也达到最大,为89.7 kg/hm2。氮肥用量对油菜薹蛋白质、可溶性糖、维生素C、硝酸盐及膳食矿质元素存在显著影响,在适宜的氮肥用量范围内(135~180 kg/hm2)施氮对油菜薹内在整体品质具有明显改善效果。综上,本研究明确了氮肥施用量对薹用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具有协同性,施用适量氮肥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提高油菜薹品质,以产量为依据的最佳推荐施氮量为161 kg/hm2。  相似文献   
482.
为研究木薯和花生间作模式下2种作物光合与干物质积累特性,以木薯和花生间作行数比为2∶4模式为对象,木薯单作(SC)、花生单作(SP)为对照,在大田条件下测定了该间作系统中2种作物(木薯用IC表示,花生用IP表示)不同时期干物质积累特点和光合特性。结果表明:(1)花生实际产量和预期产量均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且在定植后92 d之前的实际产量大于预期产量,之后的实际产量和预期产量均开始下降;木薯实际产量从定植后75 d到收获均大于预期产量,且实际产量的增加速度大于预期产量的增加速度。(2)块根形成期和块根膨大期,IC植株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度(Pnmax)和光饱和点(LSP)均显著高于SC;苗期和块根膨大期,IC植株叶片的暗呼吸速度(Rd)小于SC。荚果膨大期,IP植株叶片的光补偿点(LCP)、LSPRd均显著低于SP,表观量子效率(α)显著高于SP。(3)IC通过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出现时间提前、延长快增期持续天数和提高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来达到增加干物质理论最大积累量;IP通过提早快增期开始时间和快增期结束时间来缩短快增期持续天数,并使其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出现时间提前,最终使IP的干物质理论最大积累量下降。综上表明,木薯通过提高光能截获和利用效率,同时降低自身消耗来增加干物质积累量,花生后期由于高位作物的遮荫影响其生长发育,但在荚果膨大期IP通过降低LCPLSP来提高对弱光的利用效率,降低Rd来增加花生体内营养物质的有效积累。  相似文献   
483.
秸秆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秸秆还田是实现化肥减量的重要途径。中国不同农区种植制度及土壤供应条件相差较大,秸秆还田化肥替减率存在差异,为明确不同种植制度及土壤养分条件下秸秆还田化肥替代率,该研究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4种主要大田作物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1年"中国知网(CNKI)"公开发表的文献数据和2013-2021年湖北省32个秸秆还田田间试验数据,对田间生产条件下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化肥替减氮、磷、钾肥比例进行计算,评估区域尺度的秸秆还田化肥节本潜力。结果表明,4种作物秸秆还田平均可替减氮肥12.2%、磷肥23.9%、钾肥43.5%。不同作物秸秆还田氮、磷、钾肥替减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轮作制度下,水旱轮作体系(水稻单作和稻油轮作)氮、磷肥替减率较旱地轮作体系(麦玉轮作和玉米单作)分别高出5.0~12.9、18.0~24.8个百分点。此外,土壤养分供应能力是影响秸秆还田化肥替减潜力的重要因素。养分供应能力较低的土壤秸秆还田磷、钾肥可替减率较养分供应能力高的土壤则分别高出9.1~11.5、6.2~14.2个百分点。基于2020年各农作物种植面积和化肥消费量,中国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季秸秆还田可减施氮(N)、磷(P2O5)、钾(K2O)肥分别为239.48×104、227.73×104、451.98×104 t,占当前氮、磷、钾肥消费量的12.6%、25.0%、48.5%,化肥节本可达到478.98亿元/年。研究结果为中国主要农作物化肥减施增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