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1篇
  17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农业气象观测报表制作及管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气观测报表制作及管理系统是一个覆盖农气台站现有观测作物的编报,报表微机自动制作及报表数据管理的农气基本业务软件,主要实现农气旬月报(HD-03)报文自动编制、农气观测薄数据寻入,3类农气报表(农作物、土壤湿度及物候观测报表)的自动打印输出及报表数据的标准存储和管理。  相似文献   
32.
农作物苗情长势是指导农业生产、预测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参考,利用气象卫星绿度值资料分析统计淮北地区的冬小麦三类苗情比例,首先根据1986~1994年地面苗情观测资料分析了小麦苗情的分布特征,提出4条假设,通过对绿度 值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确定三类苗情的绿度值划分指标,从而可利用气象卫星绿度值资料统计小麦苗情比例及其分布。  相似文献   
33.
土壤湿度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土壤温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皖麦52为试验材料,通过3年的土壤水分控制试验,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统计等方法,确定了土壤湿度与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关键土层。结果表明,0~10 cm和0~20 cm土层土壤湿度为影响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键因素。返青、拔节和抽穗期0~10 cm或0~20 cm土层土壤湿度与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的关系,基本可用二次回归方程进行拟合,但函数的显著性因小麦生育期和土层深度的不同而不同。得到的24个回归方程可以用于定量诊断土壤湿度变化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淮北平原冬小麦拔节与返青期0~10 cm或0~20 cm土层土壤湿度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影响较为明显,其中,对小麦成穗率、不孕小穗率和穗粒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综合分析认为,淮北平原冬小麦高产稳产的0~10 cm或0~20 cm土层土壤适宜湿度为65%~80%。  相似文献   
34.
基于GIS的安徽省冬小麦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灾害强度一定的情况下,承灾体、孕灾环境和抗灾能力是影响气象灾害损失程度的主要因素。为了明确安徽省冬小麦干旱脆弱性的分布规律,以便有针对性的采取应对措施,以冬小麦农业干旱为研究对象,选取冬小麦种植密度和产量水平、土壤质地、高程及高程标准差、森林覆盖率、综合水网、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和人均GDP等作为灾害脆弱性分析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因子权重系数,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生成安徽省冬小麦农业干旱脆弱性分布图。结果表明:安徽省冬小麦农业干旱脆弱性南北差异较大,沿淮淮北地区是冬小麦主产区,同时也是农业干旱非常脆弱的地区。综合水网、土壤质地、森林覆盖率和旱涝保收面积等对农业干旱的影响较大,应积极采取增强冬小麦主产区抗旱能力的措施,降低沿淮淮北冬小麦农业干旱的脆弱性,提高安徽省冬小麦稳产高产水平。  相似文献   
35.
为了提高干旱灾害损失评估的时效性,更好地适应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需要。根据农作物发育期与月历的对应关系,利用合肥和宿县农气观测站点冬小麦和一季稻1994-2002年的发育期、产量以及土壤水分资料,采用Jensen模型新算法模拟农作物水分的动态变化,得出农作物生长期内逐旬水分亏缺对产量的影响程度,计算作物全生育期内逐旬作物水分敏感系数。并利用安徽省干旱地区、干旱年农作物的实际减产率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作物需水临界期对缺水最敏感,如冬小麦孕穗-抽穗扬花期和一季稻抽穗期均是对缺水最敏感的阶段,而这2个作物的苗期和成熟中后期对缺水反映均不敏感。经验证,敏感性系数计算与减产实况相吻合,因此,计算结果可作为安徽省农作物实时干旱损失评估业务的基础。  相似文献   
36.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对干旱和涝渍的生理生态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黄淮海地区多站点的夏玉米水分控制试验,探讨旱涝对夏玉米发育进程、光合能力、干物质分配、叶面积扩展、产量结构及最终产量的影响,进而分析旱涝对夏玉米生长过程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干旱减缓了夏玉米营养生长阶段的发育速率,但加快了生殖生长阶段的发育进程,而涝渍对夏玉米发育进程的影响较小;夏玉米全生育期土壤湿度距适宜湿度减小1%,其叶片最大光合速率将下降0.3 mol·m~(-2)·s~(-1),比叶面积上升8×10-6hm~2·kg~(-1);夏玉米全生育期土壤相对湿度下降1%,其地上总干重和穗干重均下降0.55%,而产量将减少155kg·hm~(-2);干旱不仅使玉米灌浆时间变短,而且使叶片光合能力下降;营养生长阶段干旱使干物质更多地分配向茎秆,导致叶面积扩展乏力,生殖生长阶段干旱减少干物质向贮存器官的分配而影响产量构成;尽管干旱使叶片变薄而促进其扩展,但仍不足以减缓干旱的整体负面影响,最终导致玉米减产;而涝渍主要使玉米叶片光合能力下降,并导致干物质向穗的分配减少而减产。  相似文献   
37.
安徽省农业干旱遥感监测指标的确定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不同季节干旱发生期间的NOAA卫星资料的分析,初步确定了安徽省各等级干旱的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指标在1997、1998年干旱过程中进行了应用检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8.
安徽油菜气候适宜度评价指标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评价油菜生长发育过程中气候条件的适宜程度,为政府决策部门和农业生产者及时合理地开展田间管理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安徽省油菜主要种植区1961-2010年油菜生长阶段气象资料,采用模糊数学方法,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油菜的生理特征,建立了安徽省区域油菜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并进行了验证;同时,根据综合气候适宜度和产量丰歉指数的关系,建立了油菜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条件适宜性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气候适宜度与产量丰歉指数具有显著相关性,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可以动态反映安徽省各区域气候条件对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适宜程度,评价指标对各区域油菜生育期内气候条件适宜程度的评价有较高的准确率,对其长势和产量有较好的区分度,且稳定性较好,可以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39.
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水稻关键生育期高温对结实率、千粒重的影响效果与机理,利用安徽省农科院2000-2004年水稻汕优63分期播种试验发育期资料、产量结构资料和相应的气象地面观测资料为基本数据源,通过线性回归分析了水稻汕优63不同生育阶段内高温日数、危害积温、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和高温日平均最低气温对结实率、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对结实率、千粒重在各关键生育期均有影响,其中幼穗形成期、孕穗期高温对结实率、千粒重的主要影响是高温强度和持续时间,而抽穗灌浆期高温时段夜晚温度的高低与结实率、千粒重大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0.
利用淮河流域171个站点1971-201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该区近40a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并对ET0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年ET0为898mm,近40a总体以17.5mm/10a的速率减小(P〈0.05);空间分布显示西北部大部站点ET0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仅东南部个别站点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各气象因子对ET0变化的贡献表现为两方面,即ET0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和气象因子的多年相对变化率,在4个主要因子中(平均温度、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风速),ET0对相对湿度的变化最敏感(敏感系数最大),而风速的多年平均变化率最大。从各因子的贡献率看,对ET0贡献最大的是风速,平均温度的贡献最小,4个因子对ET0变化的总贡献率为-4.96%,总贡献率为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ET0呈下降趋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