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1篇
  17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安徽省热量资源空间分布模型及插值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安徽省热量资源进行栅格化处理,解决无测站地区的热量资源估算问题,为区域农业气候资源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安徽省1971~2000年气象站地面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支持下,采用多元回归结合空间插值方法,建立安徽省热量资源要素空间分布模型,并比较反距离权重法(IDW)、克里格和样条函数3种空间插值方法的精度。【结果】基于GIS平台,建立了安徽省250 m×250 m分辨率的温度和积温栅格化数字地图。对空间插值方法的交叉验证结果表明,3种空间插值方法的平均绝对误差、平均误差平方的平方根排序均为IDW<克里格法<样条函数法,IDW法效果最优。【结论】应用GIS空间内插技术,构建高分辨率的栅格化热量资源要素集,可有效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和利用的精细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冬小麦发育期农业干旱发生风险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客观准确的干旱风险评估是各级政府进行生产布局、制定防灾与减灾决策的依据.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台站1971-2006年逐日气象要素观测资料,以累积湿润指数为干旱指标分析了各地冬小麦发育期内干旱发生的风险度以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地区分布看,冬小麦发育期内干旱发生风险自南向北逐渐增大,淮北大部处于重度风险以上,江淮大部基本无风险;从冬小麦发育阶段看,以灌浆-成熟期的旱灾风险最大,拔节-抽穗期次之,返青-分蘖期最小;从年际变化看,虽然各区旱灾风险的变化趋势不同,但2000年后均明显增大,近年来的加重趋势值得关注.冬小麦产量损失与干旱发生时段密切相关,小麦拔节-灌浆期发生干旱时减产最重;同时旱灾的持续时间越长、强度越大,损失越重.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大别山区东段雨季降水空间分布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降水量是重要的环境变量,区域降水量的研究对区域水资源合理规划与利用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依据大别山区东段及附近14个气象台站和8个气候考察站34a雨季降水和风向等气象资料,以及各站点的经纬度、坡向、海拔高度等地理信息,并引进"主风向效应指数",建立大别山区东段雨季降水分布模拟模型。利用GIS技术进行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模拟大别山区东段降水空间分布。模拟结果表明,(1)针对不同区域特点,适当增加有效的地形和气象因子参与插值,可以提高山区降水模拟精度,大别山区东段雨季的逐月、夏季和雨季降水空间分布模拟相对误差均小于10%;(2)大别山区东段南北坡雨量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边界层山地的扰动作用对降水量分布影响明显,雨量的南北坡的季节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14.
ORYZA2000模型模拟安徽地区不同播期水稻的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0-2011年安徽宣城两个水稻品种(两优6326,南粳44)3个播期(5月5日、15日、25日)水稻生长发育观测数据为基础,结合当地气象、土壤等数据,将2010年数据作为校准数据对ORYZA2000模型进行参数校正,调试决定作物基本参数,以2011年数据作为检验数据,对水稻生育期、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及产量等指标进行模拟并将结果进行统计验证与评价.结果表明,对水稻生育期发育速率的模拟显示,两优6326的大部分生育期发育速率稍高于南粳44,第三播期两优6326基本营养阶段及生殖生长阶段的发育速率最大,第三播期南粳44穗分化阶段的发育速率最小;水稻生育期模拟值均比实测值小,其差异为2 ~7d.生育期长度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为3.4% ~7.5%;两组数据所得地上总生物量的NRMSE为16% ~22%、绿叶生物量的NRMSE为20% ~25%、茎生物量的NRMSE为17% ~21%、穗生物量的NRMSE为19% ~ 25%、叶面积指数的NRMSE为24%~26%,其总生物量及产量的NRMSE分别为6% ~ 13%和5% ~ 14%.模拟结果表明ORYZA2000模型可以通过校准作物参数,较准确地模拟水稻发育期、发育速率及其生物量的动态积累过程.  相似文献   
15.
合肥市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气候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合肥市 3 0a气候资料 ,以地理信息为背景 ,建立气温变化的海拔高度模型 ,在此基础上计算地理网格点上的气候风险概率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 ,对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风险进行评估 ,找出了该区两系杂交稻制种最佳时段和区域  相似文献   
16.
降水对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旱情演变趋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利用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干旱时段降水量和土壤墒情资料,分析在不同的地区、季节、干旱程度状况下各降水量等级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根据安徽省的实际情况调整了干旱判别标准,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土壤墒情变化模型,并对典型干旱年进行了实况分析,得出了降水对我省江北地区土壤水分演变趋势影响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7.
在区域农业气候资源评估中,需要利用空间插值技术,得到整个区域的气象要素分布.笔者以安徽省79个台站1971-2000年气象观测资料中的平均气温为数据源,采用多元回归结合空间插值方法,对气温数据进行栅格化.比较反距离权重法(IDW)、普通克立格法(Kriging)和样条函数法(Spline)等3种目前应用广泛的空间插值方法对气温要素插值的精度.交叉验证的结果表明:3种方法的MAE的排序为IDW相似文献   
18.
高温对安徽省水稻汕优63结实率、千粒重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伟  马晓群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8):399-402
摘要:本文利用安徽省农科院2000-2004年中稻分期播种试验水稻发育期资料、产量结构资料和相应的气象地面观测资料为基本数据源,分析了水稻汕优63不同生育阶段内高温日数、危害积温、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和高温日平均最低气温对结实率、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内高温日数、危害积温对结实率、千粒重的影响为孕穗期>幼穗形成期>抽穗灌浆期;孕穗期内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对结实率、千粒重影响显著,幼穗形成期、抽穗灌浆期内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对结实率、千粒重的影响相对较小;高温日平均最低气温对结实率、千粒重的影响在抽穗灌浆期最为显著,孕穗期次之,幼穗形成期最小。  相似文献   
19.
依据干热风的指标,分析统计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安徽省各区域干热风发生情况,明确了安徽省干热风的主要发生区域、发生频率、变化趋势等特征以及对冬小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安徽干热风灾害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冬小麦品种生态气候适宜性分析和精细化区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站1971-2000年冬小麦生长阶段气象资料和地理信息,选取影响冬小麦品种分布和生长的主要气象因子建立区划指标,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和GIS空间内插技术对指标要素栅格化,并通过温度和水分两级指标,形成千米网格的安徽省冬小麦品种生态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图,用安徽省耕地数据掩膜(mask)得到相应耕地意义的区划分布图,并进行分区评述。结果表明,以气温和降水为指标,可将安徽省冬小麦品种的生态气候适宜性划分为5大区11个亚区,分区结果能反映气候变暖背景下安徽省冬小麦生态气候适宜性的分布特点以及各区域温度适宜性和水分适宜性的差异。因冬季气温的南北差异,安徽省适宜种植的冬小麦品种自北向南冬性程度降低。冬小麦生产中的主要问题是水分失衡,北部水分不足,南部过多,制约了稳产高产。根据区划结果,应增强北部冬小麦主产区的抗旱能力,适当扩大沿淮和江淮丘陵北部地区半冬性品种种植面积,尽量压缩南部地区冬小麦种植面积,以全面提高安徽省冬小麦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