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7篇
农学   24篇
  1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01.
为从遗传和种植密度两个角度探讨黄淮麦区南片骨干亲本周8425B及其后代的抗倒伏特性,以周8425B及其衍生品种共计69份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密度处理(225万和450万株·hm-2),连续2年分别种植在河南郑州和周口,分析了其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与种植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株高和穗下节长主要受品种控制,茎基部第二节间长主要受品种、品种与环境互作及品种、环境和密度三者互作的影响;茎基部第二节间粗和截面面积主要受环境、品种与环境互作及品种、环境和密度三者互作的影响,其次为品种及品种与密度互作的影响;茎基部第二节间强度和抗倒指数主要受密度及品种与环境互作的影响。聚类分析表明,冠麦1号、理生828、04中36、郑农21、郑麦7698、周8425B和周麦18等品种的抗倒指数在两种密度条件下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可用作抗倒伏亲本。两种密度条件下,茎基部第二节间茎秆强度与抗倒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919和0.894,P值均小于0.001)。这说明,亲本选择对小麦抗倒伏育种非常重要,茎基部第二节间茎秆强度依然是反映茎秆抗倒伏能力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2.
试验选取弱春性主推小麦品种偃展4110、濮麦9号、豫麦18号为对照,对周麦23号产量构成因素、灌浆和光合规律、生理生化特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周麦23号产量的主要贡献来自穗粒数(40.6粒)和千粒重(46.1 g)的协同提高,以及较高的收获指数(46.6)和成穗率(54.8%),减少了无效分蘖对养分的消耗,有利于大穗的形成。较稳定的净光合速率及较低的气冠温差能有效的维持籽粒灌浆。另外,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也表明周麦23号具有较强的源叶碳氮代谢活性,灌浆中后期较强的根系活力保证了籽粒灌浆的充分进行。  相似文献   
103.
冬小麦杂优组合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冬小麦18个杂优组合产量与9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关联度大小依次为:收获穗数r7>千粒重r5>抽穗期r6>株型r2>生育期r9>单穗重r4>粒质r8>穗粒数r3>株高r1.表明在该区与产量形成关系密切的主要性状为收获穗数,千粒重,抽穗期,并以此确定了本区冬小麦杂交组合及高产品种选育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4.
超高产多抗广适国审小麦新品种—周麦27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周麦27号是河南省周口市农科院以周麦16为母本、矮抗58为父本进行杂交,综合运用常规育种与分子标记、生理育种、就地多次加代和品质平行筛选等技术,经过6年定向选育而成的超高产、多抗、广适半冬性小麦新品种,2008年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公告号:CNA006416E),2011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麦2011003),2013年获得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资助,2012-2013年成为河南省重点推广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5.
国审周麦 1 6号是周口市农科所以超高产、优质、多抗为主要育种目标 ,采用阶梯改良的技术路线 ,经三轮杂交聚合诸多亲本的优异性状选育而成的超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经国家、省区试和生产试验 3年 4组 72点 (次 )试验 ,平均产量 75 2 5 .5kg/hm2 ,最高 1 0 692kg/hm2 ,平均比对照增产 6.1 %。 2 0 0 2年和 2 0 0 3年分别通过河南省和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提高优良绣球属花卉品种"尼克兰"的繁殖速度。[方法]选用"尼克兰"健壮幼嫩茎尖作为组培试验材料,进行组培快繁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组织形成的培养基组合为MS+BA 2.0 mg/L+NAA 0.1 mg/L,有利于愈伤组织生长;不定芽分化的培养基为MS+BA 2.0 mg/L+NAA 0.1 mg/L,有利于不定芽的分化;而4/5MS+BA 2.0 mg/L+NAA 0.1 mg/L有利于组培苗不定根的形成。[结论]在"尼克兰"的组培繁殖中,重要的是注意茎尖和环境的消毒。  相似文献   
107.
高产优质小麦豫麦62号形态及生理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豫麦62号(周麦12号)小麦品种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小麦超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以豫麦21、豫麦18为对照,对豫麦62号植株形态及生理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豫麦62与对服品种豫麦21和豫麦18相比,在越冬期及拔节期展开叶的叶夹角、叶向值较大,而在开花期上三叶叶夹角、叶向值变小;后期绿叶面积大,叶功能持续期长,叶绿素含量高且下降慢,可溶性糖含量高且灌菜后期下降快,说明豫走62具有良好的“动态株型”及“源强、流畅、库大”的形态及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108.
赤霉病是小麦最严重的真菌性病害之一,发病时会导致小麦穗轴发黑,籽粒干瘪,甚至整穗死亡,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其产生的毒素积聚在籽粒中还会严重影响人畜健康,故有小麦“癌症”之称。选用抗性品种苏麦3号、宁麦9号和易感品种周麦18和偃展4110作为对照品种,采用单花滴注法对试验品种进行侵染,通过表型观察、抗性指标统计以及抗性基因表达水平检测,鉴定周麦47和周麦48的抗性并初步分析其抗病机制。结果表明,周麦47对赤霉病的抗性处于高抗水平,周麦48处于中抗水平;同时,苏麦3号、周麦47、周麦48、宁麦9号、周麦18、偃展4110的赤霉病抗性与基因TaSnRK1α、TaAOS、TaUGT3、TaLTP9、TaNOX10的表达水平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说明周麦47和周麦48的赤霉病抗性同苏麦3号及宁麦9号均存在遗传学上的数量性状特征,基因TaSnRK1α、TaAOS、TaUGT3、TaLTP9、TaNOX10可能在周麦47和周麦48响应赤霉病方面发挥关键的正调控作用。结果可为农业生产和育种过程中优质种质资源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9.
110.
为加快‘周麦’品种赤霉病抗性改良,利用当地主栽‘周麦’品种(系)‘周麦22号’、‘周麦32号’、‘周11550’为母本,‘宁麦9号’、‘生选6号’、‘扬麦21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抗赤霉病材料为父本配制一系列杂交组合,经过选择获得621份F3~F6后代材料。在田间选用来源于江苏和河南两地不同的赤霉病菌株,通过单花滴注法接种小穗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同时利用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1紧密连锁的诊断性标记His-InDel对后代材料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江苏的赤霉病菌株接种后代材料田间鉴定为高抗和中抗的占总数的23.9%,而河南的赤霉病菌株感染后代材料田间鉴定为高抗和中抗占比为35.1%,说明后代材料的赤霉病抗性比感病亲本有明显的改良,而且材料对江苏的赤霉菌菌株的抗性比河南的赤霉菌菌株的抗性低。分子检测结果显示,携带Fhb1和不携带Fhb1的材料之间赤霉病抗性差异极显著。这表明利用Fhb1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可用于改良‘周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