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1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篇 |
农学 | 11篇 |
1篇 | |
综合类 | 43篇 |
农作物 | 51篇 |
畜牧兽医 | 2篇 |
植物保护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1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52.
为制备高效诱捕茶树害虫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Quaintance)成虫携带茶树信息物质的诱虫色板,连续5年在浙南、浙中、苏南和皖南茶园检测了12种粘性色板对该粉虱成虫的诱效,筛选出携带茶树信息物质的最佳引诱色板,并探讨其对该虫趋色效应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黑刺粉虱成虫强烈趋向黄绿色和高亮度色板,即素馨黄、土黄、芽绿和桔黄色板,较少着落于果绿、桃红、纯白和大红板上,紫色、湖蓝、天蓝和墨绿色板上甚少。在素馨黄粘板上分别携带10种茶树信息物质引诱剂,即香叶醇、芳樟醇、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1-戊烯-3-醇、2-戊烯-1-醇和β-紫罗酮7种单组分制剂,反-2己烯醛和顺-3-己烯-1-醇(1∶5)二组分制剂,以及反-2己烯醛、1-戊烯-3-醇、2-戊烯-1-醇、反-2-戊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酯(1∶1∶1∶1∶5∶25)六组分制剂和对照正己烷,其中六组分和二组分引诱剂增效最高,对黑刺粉虱成虫的诱效显著高于其余制剂,比对照多诱捕54.7%和31.8%,除反-2-己烯醛和β-紫罗酮外的其余单组分制剂也有一定增效。表明茶树信息物质以适当比例混合后可显著强化黑刺粉虱的趋色性。 相似文献
53.
54.
55.
56.
目前化学防治仍是植物保护的重要手段,化学杀虫剂通过参与昆虫自然选择,诱导其产生可遗传的基因突变,从而导致昆虫抗药性的增加,近年来随着杀虫剂的广泛使用,抗药性已成为植物保护领域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由基因变异引起的昆虫抗药性进行解析已成为可能,在现今大多数昆虫抗药性研究中,功能基因组技术已被广泛用于候选基因调控抗药性机制的研究。本文介绍了双元基因表达技术——GAL4/UAS技术、基因干扰技术——RNAi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技术这3种有助于阐明昆虫抗药性分子机制的功能基因组技术,综述了这3种功能基因组技术在近几年昆虫抗药性研究中的应用实例,讨论了其目前的发展状况及其优势和局限性,以期在完善的功能基因组技术支持下为昆虫抗药性研究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57.
茶蚜在茶树不同部位上刺探行为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子学穿刺记录技术(EPG)研究表明,茶蚜口针在茶树芽下第1叶、芽头、嫩茎和第4叶韧皮部中分泌(E1)和吸食(E2)的历时分别占总试验时间的30.6%、22.8%、9.6%和5.4%,差异显著(P<0.05).在第1叶上,多数供试茶蚜的口针第1次刺探就能够深入韧皮部、分泌消化液而产生E1波,第1次在韧皮部中的分泌(E1)就能引发从韧皮部的吸食(E2).但在芽头、嫩茎和第4叶上,只有少数供试茶蚜有这样的刺吸活动.证实茶蚜嗜好第1叶.该习性与第1叶的营养组分和物理特性相关. 相似文献
58.
贵州茶园害虫区系考查及优势种演替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种茶历史悠久,茶园害虫种类丰富,在近些年考查鉴定基础上,记载了隶属于53科10目2纲的茶树害虫231种、害螨5种及其地理分布,其中鳞翅目18科110种,同翅目12科77种,这两目物种数占总物种数的81%.就优势种演替趋势来看,20世纪50年代前期茶树害虫不防治;从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主要害虫是假眼小绿叶蝉和茶毛虫,其中50年代茶牡蛎盾蚧、椰圆蚧和茶网蝽等害虫也较严重,60年代卷叶蛾类、尺蠖类等鳞翅目害虫严重为害,70年代刺蛾类、蓟马类严重发生.80年代初以来,侧多食跗线螨、茶橙瘿螨、茶叶瘿螨、假眼小绿叶蝉、茶黄蓟马、黑刺粉虱和茶牡蛎盾蚧等小型刺吸式害虫为害重,鳞翅目和鞘翅目等咀嚼式害虫降为次要害虫.分析优势种演替主要原因,认为:茶园耕作制度从茶树种籽的单丛种植、单行条植、到双行密植和多行密植,再到无性系良种双行条植,氮肥施用量大量增加,显著改变了茶区气候、茶园生境小气候,改善了茶园肥力,芽叶持嫩性增强,营养组成改善,生境愈趋稳定,害虫种类和个体数量增多;其次,茶树品种不断更换,主推的高产品种增多,营养组分含量增加,刺吸式害虫增多;尤其是化学农药的常年使用,致大体型、代数少的害虫逐渐减少,小体型、多化性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在促使茶园昆虫区系的演替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59.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世界茶叶市场局势发生了变化 ,以质取胜的市场竞争在产茶国之间激烈展开。欧洲、日本等茶叶进口国也借机进一步降低茶叶中的最高农残(MRL)标准 ,同时还扩大了对茶叶中的农药检测种类 ,使本来激烈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从客观上推动了世界茶叶绿色食品生产的发展。目前 ,茶叶绿色食品生产已成为世界茶叶生产发展的趋向。1 云南省茶叶绿色食品发展的有利条件 1.1 自然资源条件云南茶区终年气候温和湿润 ,四季如春 ,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 ,昼夜温差大 ,云雾缭绕。群山连绵 ,生物多样性丰富 ,土壤肥沃 ,农药、化肥等很… 相似文献
60.
During the period of
controlling the overwintering generation Dendrolimus punctatus in similar stands in 5
forestry farms with the different control strategy along the southern shore of Changjiang
River,arthropoda and entomogenous fungi communities were surveyed.The result showed that
comparing the communities of the forestry farms with Beauveria bassiana releasing every
year with that in the forestry farm controlled by insecticides,the species number of pests
were around 50%,the individuals were 70% or so,the ratio of natural enemy to pest species
number (Ns/Ps) was 0.72~0.83,the ratio of natural enemy to pest individuls number
(Nn/Pn) was 0.44~0.45,idexes of diversity (H′) fluctuated little,and population
densities of D.punctatus≤2.0 heads/tree.Within the forestry farms with alternated
releasing of B.bassiana and applying insecticides,overflowed applying insecticides,and
non-controlling forestry farms,the pest species number was around 60%,individual number
was 70% or so,Ns/Ps was 0.46~0.54,Nn/Pn 0.23~0.34 ,H′ fluctuated greatly,and the
population densities of D.punctatus was 6.0~10.0 heads/tree,which was over the control
threshold (5 heads/tree).A long time realesing B.bassiana formulation and selecting
appropriate suppression were beneficial to optimizing community structur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