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45篇
水产渔业   3篇
园艺   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了进一步了解生物絮团的本质,促进生物絮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本文从生物絮团的功能、生物絮团的结构和生物絮团的人工调控等三个层次进行了分析,得出可通过改变碳源类型、碳氮比、温度、pH和溶解氧等条件,实施对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人工调控,从而达到净化养殖水体、实现养殖对象的生物防治和提高饲料利用率等目标.并指出生物絮团中...  相似文献   
52.
在湿地系统中,木本植物一般比草本植物的生物量大,寿命更长,对有机物、氮和磷等有更强的生物累积能力.适应水环境的木本植物若能应用到人工湿地中,并构建出层次分明的复层植物群落,可避免草本植物人工湿地后期繁琐的维护工作,减少湿地管理成本,克服传统的人工湿地因草本植物季节性枯萎造成的生态位空缺,维持一定的污水处理效果,保证人工湿地运行的持久性.这符合低养护持久型人工湿地的构建理念,值得在人工湿地配置中推广.文章对人工湿地木本植物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并对木本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3.
具有独特的植物-底泥-微生物系统的生态沟渠,在水体营养污染物的去除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优势.文章从生态沟渠的植物种类、构造、微生物和其它运行操作因素等方面,综述了影响生态沟渠处理效果的技术要素,总结了生态沟渠在实际工程应用的进展,提出了现有生态沟渠处理技术存在的应用局限性和改进的措施,并对生态沟渠处理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4.
减量施肥条件下甜玉米产量效应与农田氮、磷流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田面源污染产生的源头入手,研究减量施肥条件下甜玉米的产量效应和氮、磷流失特征,寻求防控甜玉米农田氮、磷流失的减肥增效措施.通过田间试验,设置(1)不施肥(CK);(2)常规施肥(CF);(3)配方肥(FF);(4)配方肥+有机肥(OFFF);(5)配方肥+生物炭(BFF);(6)配方肥+控释尿素(CRUFF);(7...  相似文献   
55.
草莓叶片叶绿素含量、含氮量与SPAD值间的关系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探讨了草莓叶片叶绿素含量、含氮量及不同施氮量与SPAD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草莓叶片叶绿素含量、含氮量与SPAD值显著相关,当每盆施氮量为3.0g尿素时,SPAD值增幅最显著,为48.8%,最佳施氮量为每盆3.0g尿素。  相似文献   
56.
【目的】研究不同木本植物对养殖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为植物净化海水养殖污水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小叶榄仁和黄杨两种木本植物进行水培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盐度(0‰、2.5‰、5‰、7.5‰、10‰、15‰、20‰)对小叶榄仁和黄杨净化海水养殖污水的影响。【结果】(1)小叶榄仁和黄杨对总氮(TN)和总磷(TP)的去除率随盐度增加而降低,对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随盐度的增加呈现波动变化,小叶榄仁对TN和TP的去除效果比黄杨好。(2)在不同盐度条件下,两种植物对氮磷的吸收和去除效果不同,对氮的积累量均表现为地下部>地上部。小叶榄仁对磷的积累量在低盐度时表现为地下部>地上部,而黄杨对磷的积累量随盐度增加呈波动变化。小叶榄仁对氮磷的积累量高于黄杨,当盐度为0‰、2.5‰、5‰、7.5‰、10‰、15‰、20‰时,小叶榄仁吸收的氮磷量分别为1.83、2.01、1.78、1.91、1.95、1.35、1.68 mg/g;随着盐度增加,小叶榄仁和黄杨对K+的积累波动较大,而对Na+的积累量呈现出递增趋势,当盐度> 2.5‰时,其对Na+的积累均表现出地上部>地下部的规律,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