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6篇
农学   2篇
  26篇
综合类   4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8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流域划分的基础上,以Ⅱ级流域的单元,根据流域内森林,草地,农田,湿地,水源等地类和自然环境异质程度的动态变化特点,确定了东北天然次生林区4种经营类型,即封育型,培育型,利用型和改造型。通过采取人工造林,人工与天然多层混交,梯度采伐分层抚育等系统经营措施,使其各地类均处于优人配置状态,达到提高植被数量和质量,增强流域整体生态功能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林业用地面积1997年与1958年相比增加了40.2%,有林地增加了141.7%。无林地减少了81.7%。非林业用地减少了16.42%,森林覆被率相对增加了131.9%。林业用地稳定,有林地增加,非林地增加,非林地和无林地减少,改变了不合理地类结构,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森林资源的数量和林分的质量得到了提高,总蓄积增加了570.5%,单位面积蓄积量提高了189.5%,年公顷蓄积生长量增加了95.6%,此外,1997年流域贮水量比1958年增加而流出量减少,这量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2.
为量化雨强和坡度对团聚体流失特征的影响,以黑土坡耕地表层土壤(0—10 cm)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降雨的研究方法,对比了不同雨强(78,127 mm/h)及坡度(2°,4°,6°)下团聚体流失特征,并计算了雨强和坡度对团聚体流失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相同雨强条件下,团聚体流失总量随坡度的增加显著增加0.70~1.42倍;相同坡度条件下团聚体流失总量随雨强的增加在坡度4°和6°时分别显著增加1.94,2.41倍。雨强是团聚体流失总量的主要影响因子,贡献率为52.44%;(2)随坡度增加,流失团聚体MWD显著减少,D值仅在雨强78 mm/h时显著增加;随雨强增加流失团聚体MWD,D无显著差异;(3)随坡度增加,粒径5~1,1~0.25,0.25~0.053 mm团聚体流失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粒径<0.053 mm团聚体流失量显著增加。随雨强的增加,小粒径团聚体流失量呈增加趋势,大粒径团聚体流失量仅在高坡度条件下明显增加;(4)雨强是粒径1~0.25,0.25~0.053,<0.053 mm团聚体流失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贡献率为27.42%~47.09%;坡度是粒径5...  相似文献   
93.
水杨酸对灌木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姜中珠  陈祥伟 《水土保持学报》2004,18(2):166-169,185
在水分胁迫条件下,以紫丁香、小叶锦鸡儿和乌苏里绣线菊2年生苗木为材料,叶面喷施不同浓度水杨酸。试验发现,水杨酸(SA)能有效降低水分胁迫条件下各树种叶片MDA含量,延缓可溶性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对各处理进行了抗旱性综合鉴定,证明了水杨酸预处理在灌木树种抵御干旱方面作用明显。7.0×10-5mol/L的SA既能显著提高丁香、小叶锦鸡儿和乌苏里绣线菊的水分利用效率,又能显著提高它们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94.
以黑龙江省克山农场(48°12′~48°23′N,125°8′~125°37′E)林龄分别为21、35、46、55年生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人工林(分别代表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土壤为研究对象,以相邻耕地(代表植被恢复前阶段)、天然次生林(未经开垦干扰,代表开垦前阶段)土壤为对照,以表层(0~20 cm)土壤总有机质、游离态有机质、物理保护态有机质、矿质结合态有机质中碳质量分数为评价指标,分析人工恢复植被对土壤有机质及其组分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46、55年生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总有机质碳质量分数,显著低于天然次生林土壤的、显著高于耕地土壤的(P<0.05);35、46、55年生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的游离态有机质碳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耕地土壤的(P<0.05),与天然次生林土壤之间无显著性差异;35、46、55年生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物理保护态有机质碳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耕地土壤的(P<0.05),35、46年生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的物理保护态有机质碳质量分数与天然次生林土壤的差异显著。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游离态有机质碳质量分数、物理保护态有机质碳质量分数,是人工恢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