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87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法提取豆粕中卵磷脂的工艺优化,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为35MPa,萃取温度为40℃,夹带剂乙醇添加量为25%,夹带剂乙醇的浓度为90%,卵磷脂的得率可达到3.61mg/g,纯度可达到33.6%。  相似文献   
72.
江苏毛豆(菜用大豆)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从江苏的11个菜用大豆品种在北京生态条件下的农艺特性进行评论及筛选。结果表明:南方品种在北京地区表现生育期延长,籽粒不饱满,干籽产量降低;但可利用其鲜荚、鲜籽粒较大的特点,10月初收获鲜荚,可考虑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73.
菜用大豆的农艺及品质性状评价与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8个菜用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进行了评价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粒数与单株荚数、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育前期呈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荚宽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产量与茎粗、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地上部产量、生育前期、全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数呈显著负相关。脂肪含量与茎粗、荚长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4.
干旱胁迫下20个大豆品种芽期抗旱性鉴定初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实验室鉴定的方法, 研究了20个大豆品种的芽期抗旱性。在30%的PEG6000高渗溶液培养条件下, 种子吸水速度快、萌发时间短、吸水率小、相对发芽势和发芽率高的品种, 具有较强的抗旱性。试验鉴定出丹豆6, 海94 和蒙城小黑豆等3份抗旱性种质。  相似文献   
75.
夏播大豆生育期结构和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试验从339个大豆品种中选取生育期小于100d的103个品种进行生育期结构特性与农艺性状之间的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1)单株荚数与单株粒数、生育前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R1呈显著正相关;单株粒数与R7呈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全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2)遗传力>60%的农艺性状分别为结荚高度、株高、主茎节数、R1、百粒重、生育前期、荚长、生育后期、全生育期。3)相对遗传进度的大小依次为主茎分枝数、有效分枝始节、结荚高度、株高、单株粒数。4)遗传变异系数>25%的为主茎分枝数、有效分枝始节、结荚高度、单株粒数、株高、单株荚数。  相似文献   
76.
夏播大豆生育期结构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北京生态条件下,选取生育期在100d以内的我国南方及国外38个大豆品种,进行生育期结构与农艺性状遗传变异方面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遗传力较高的有大豆主茎分枝始节R1、生育前期、全生育期、荚长、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粒数。筛选出一批对光温反应不敏感、早熟、高产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77.
小豆锈病、白粉病及褐斑病的抗性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1)S5033种质具有抗锈病和抗白粉病基因,而京农2号具有对应的感病基因;(2)抗锈病和抗白粉病性均为显性,受一对基因控制;(3)经X2测验控制小豆褐斑病的基因有3对,它是一个数量性状,且具微效及累加作用;(4)对本研究所涉及的基因命名如下:1.抗锈性:XX,感锈性xx;2.抗白粉病性:BB,感白粉病性:bb;3.高抗褐斑病性H1H1H2H2H3hH3,高感褐斑病性h1h1h2h2h3h3。)、与中亲值(MP)也呈极显著正相关(rab=0.877),说明F1抗性强弱决定于亲本抗性。用高抗材料作为亲本之一的F1均表现为高抗,表明控制小豆的抗锈病的基因为显性遗传。抗为显性、感为隐性,用符号X、x表示。2.1.3不同抗性基因杂交组合F2的表现作者对5个杂交组合的F2代单株抗、感分离比率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表4),结果表明:HR×HS、HR×S、S×HR接种后F2代各组合的R:S均符合3:1。由此表明,小豆对锈病的抵抗性受单个基因控制,从中抗、中感组合及抵抗性程度来看,还存在影响显性基因表达的增强子和减弱子修饰基因的作用,否则以上结果难以解释。若设对抗性程度起修饰作用的增强子为隐性,减弱子为显性,分  相似文献   
78.
小豆茎色、粒色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应用2个熟性小豆材料(京农2号:红粒,绿茎;S_(5033):红底色黑斑花纹,淡紧茎)进行正反交组配,对获得的F_1、F_2、F_3及F_4代植株调查结果表明:(1)茎色:基本色泽基因紫茎(A)为显性,绿茎(a)为隐性,F_2代为3紫茎:1绿茎分离,属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控制茎色浓淡还有一显性色彩减弱基因(H),当H存在时,基本色泽紫茎A表现减弱,呈淡紫色(A-H-),其F_2分离比例3(淡紫茎):1(深紫茎)。在F_2、F_3的分离株系(F_3、F_4世代植株)中,紫、绿茎植株分离比仅为1.58~1.85:1,不呈3:1,绿株的出苗、成活、生长均呈优势,且紫茎株系中似有部分致死的基因存在;(2)粒色:花粒基因(F)对红粒基因(f)为显性,F_2呈3(花粒):1(红粒)分离,属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在花粒上还有花斑大小、深浅分离现象;(3)同一世代控制茎色的基因与种皮色基因具有完全连锁关系,但上代籽粒色并不能完全决定下代植株的茎色。  相似文献   
79.
<正> "农事实践基础"课是北京农学院农学系为了适应高等农业院校作物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探索"培养学生学农爱农意识,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的有效途径而开设的一门新课,它开设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它对于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的思想感情,加强专业劳动技能的训练,增加对农作物生产的感性认识,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等方面已经有了明显的作用,对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加强组织性、纪律性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0.
60C0-γ射线辐照处理后大豆M2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150Gy 60Co-γ射线对10个大豆品种(系)的干种子进行辐照处理,通过对M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相关系数等遗传参数的研究,结果表明:(1)百粒重与茎粗、主茎分枝数、荚长、荚宽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和单株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单株荚数与茎粗、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荚高度、荚长呈极显著负相关.单株粒数与茎粗、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荚高度呈显著负相关.(2)M2代变异系数的顺序依次是结荚高度、株高、节数、分枝始节、分枝数、百粒重、单株荚数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