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6篇
农学   7篇
  47篇
综合类   75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传统耕作(CT)为对照,研究了免耕(NT)和少耕(RT)对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草甸白浆土土壤与碳、氮、磷、硫元素转化相关的九种水解酶(α—葡糖苷酶、β—葡糖苷酶、α—半乳糖苷酶、β半乳糖苷酶活性脲酶、蛋白酶、磷酸单酯酶、磷酸二酯酶和芳基硫酸醅酶)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脲酶、磷酸单酯酶、磷酸二酯酶、芳基硫酸酯酶及β—葡糖苷酶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RT,NT)降低土壤pH值,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氮:42.0%,21.6%;总碳:26.6%,12.2%;总氮:16.6%,15.8%)含量,提高了土壤α—半乳糖苷酶、β—半乳糖苷酶和α—葡糖苷酶、蛋白酶活性活性,但脲酶活性却降低,参与土壤磷素及硫素转化的磷酸单酯酶、磷酸二酯酶和芳基硫酸酯酶活性差异不显著,传统耕作处理(CT)与免耕(NT)处理土壤中芳基硫酸酯酶活性著高于少耕(MT)处理。土壤水解酶动力学参数对耕作方式的反应与表观活性对耕作方式的反应不一致,草甸白浆土短期(三年)保护性耕作已经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土壤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92.
硝化抑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总结了氨氧化细菌(AOB)和氨单加氧酶(AMO)的特性及氨(NH3)的催化氧化过程,综述了烷烃、烯烃、炔烃、芳烃、含硫(S)化合物、氮(N)杂环化合物和双氰胺(DCD)的硝化抑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3.
陈利军  孙波  金辰  蒋瑀霁  陈玲 《土壤》2015,47(2):340-348
施用有机肥是快速培育瘠薄土壤的一个重要措施。针对中亚热带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的红壤旱地,建立了玉米和花生单作系统等碳量投入有机肥和生物炭的田间试验,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方法研究了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分析了土壤呼吸速率(CO2通量)的变化及其与微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两年的试验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显著分异,施用有机肥和生物炭显著增加了细菌多样性,但施肥第二年真菌多样性有下降趋势。秸秆和猪粪配施显著增加了土壤呼吸速率,土壤呼吸速率与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细菌多样性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相对贡献率为71%)显著高于真菌(29%)。土壤磷素(全磷和速效磷)含量的变化是驱动红壤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的主导因素,其对细菌和真菌多样性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44.8%和47.4%。因此,合理配施秸秆和猪粪可以快速提高瘠薄红壤的生物功能。  相似文献   
94.
[目的]明确蓝冰柏挥发油的组分及其对植物病原真菌的熏蒸抑制活性,为蓝冰柏在农林业上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蓝冰柏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化学组分,并测定分析蓝冰柏挥发油对草莓灰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苹果炭疽病菌等4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熏蒸抑制作用.[结果]从蓝冰柏挥发油中共分离到44种组分,鉴定出其中30种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1.241%,其主要组分为伞形酮(16.416%)、顺式—依兰油-4,5-二烯(14.765%)、4-萜烯醇(12.111%)和右旋柠檬烯(7.044%)等.蓝冰柏挥发油对供试草莓灰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苹果炭疽病菌均有一定的熏蒸抑制作用,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0.91、2.27、0.84和4.12μL/皿.[结论]蓝冰柏挥发油对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有一定的熏蒸抑制作用,其活性成分可作为先导化合物用于开发新型农药或直接作为杀菌剂应用于植物病害防控.  相似文献   
95.
水稻穗腐病在我国的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在对河南省信阳市水稻穗腐病的调查中,发现部分发生穗腐病水稻谷粒外颖开裂,外露籽粒伴有蓝绿色霉层,有别于其他病原菌引起的穗腐病症状,为了解引起该病害的病原真菌及其特性,对其进行了研究。通过病样标本室内分离,获得分离物,并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菌株R1形态学特征与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一致,在结合ITS、BenA和CaM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菌株R1和草酸青霉处于同一分支,支持率为100%,故将此菌株鉴定为草酸青霉。致病性测定表明,草酸青霉为水稻穗腐病新病原菌。  相似文献   
96.
水杉种子挥发物质的鉴定及其抗菌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质联用仪(GC-MS)测定水杉种子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水杉种子挥发油对梨黑斑病菌(Alternaria kikuchiana)、苹果霉心病菌(A.alternata)、大蒜叶枯病菌(Stemphylium botryosum)、莴苣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茶轮斑病菌(Pestalotiopsis theae)、构骨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p.)和大葱紫斑病菌(A.porri)8种植物病原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杉种子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1R-α-蒎烯(46.355%)、柠檬烯(13.663%)、(1S-内型)-1,7,7-三甲基-二环[2.2.1]庚-2-醇乙酸酯(6.941%)、石竹烯氧化物(6.924%)、β-蒎烯(4.902%)、(1S)-6,6-二甲基-2-亚甲基-二环[3.1.1]庚烷(4.807%)等。水杉种子挥发油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100μL·培养皿-1剂量对大蒜叶枯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茶轮斑病菌的抑菌率在60%以上。本研究表明,水杉种子挥发物质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在医药化工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农业上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97.
7种药用植物提取物抑菌活性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利军  尹健  熊建伟  史洪中  陈月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562-5562,5571
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药用植物的水提液和醇提液在浓度为0.1 g/ml时对3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博落回的水提液对大葱紫斑病菌、乌桕的水提液对西瓜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高于60%;乌桕的2种提取液对西瓜枯萎病菌、博落回的2种提取液对大葱紫斑病菌、黄精的醇提液对3种病原菌都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利用乌桕、博落回和黄精作为植物源杀菌剂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8.
对河南省信阳市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交通情况、市场背景、政府态度和园林花木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信阳市适宜发展园林花木,信阳市园林花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9.
3,5-二甲基吡唑对铵态氮硝化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春小麦和水稻为供试作物,初步探讨不同用量的3,5-二甲基吡唑(DMP)对土壤铵态氮硝化、作物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用占尿素N量0.6%~1.0%的DMP(折合0.8~0.9g/g,干土),可显著抑制土壤硝化作用的进行,其抑制效应随抑制剂用量的增加逐渐增强。与对照单施尿素相比,施用1.0%DMP可使土壤NH4+-N含量提高30%以上,NO3--N含量降低20%左右。施用占尿素N量0.8%~1.0%的DMP对春小麦产量影响不大,但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两种作物的氮肥表观利用率,促进植株体内的氮素向子粒中的转移。与等量DCD(双氰胺)比较,DMP处理的水稻子粒粗蛋白含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显著提高,但产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0.
博落回浸提物对茶毛虫、茶尺蠖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用饲喂法测定了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Wild)R.Br.]提取物对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处理后7天,浓度分别为100、50、25、20、10 g/L的博落同浸提液处理茶毛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85.42%、70.83%、52.08%、52.08%和31.25%,致死中浓度LC50为20.83 g/L;茶尺蠖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9.17%、62.50%、43.75%、37.50%和25.00%,LC50为30.35 g/L.在室内用点滴法测定了博落回提取物对茶毛虫、茶尺蠖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处理后7天,浓度分别为100、500、25、20、10 g/L的博落回浸提液处理茶毛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4.58%、52.08%、37.50%、37.50%和16.67%,LC50为46.07 g/L;茶尺蠖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0.42%、50.00%、37.50%、35.42%和12.50%,LC50为52.10 g/L.因此,博落回浸提物防治茶毛虫、茶尺蠖以饲喂法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