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13.
以红果肉杨梅‘大叶梅’和白果肉杨梅‘水晶’为研究材料,运用2-DE 和MALDI-TOF-TOF
质谱技术,比较分析两个品种成熟期果肉花青苷和糖代谢途径相关蛋白的差异表达,共获得41 个2 倍差
异表达蛋白,其中33 个差异蛋白得到质谱鉴定。与白果肉的‘水晶’相比,有3 个蛋白质在红果肉的‘大
叶梅’中特异表达,29 个蛋白质上调表达,1 个下调表达。将这些差异蛋白按照功能进行分类,大部分
涉及花青苷代谢(12%)、糖和能量代谢(30%)、蛋白质代谢(18%)、防御应答(15%)等生理过程。发
现花青素合酶(ANS)、苯基丙氨酸解氨酶(PAL)、查尔酮合酶11(CHS11)、二磷酸尿核苷葡萄糖︰类
黄酮3–O–葡糖基转移酶(UFGT)是花青苷合成密切相关的关键酶,这些酶在红果肉的‘大叶梅’中
明显上调表达;同时,还发现9 个糖代谢相关蛋白在红果肉的‘大叶梅’中也显著上调表达。花青苷和
糖代谢途径关键蛋白对杨梅果肉花青苷合成和颜色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试验了 3 种高效低水溶性农药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并分析了茶小绿叶蝉不同为害时期对茶叶生化成分的影响,为及时采取强采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强采、不防治作为对照,选用 24% 虫螨腈、15% 茚虫威、22% 噻虫·高氯氟 3 种低水溶性农药并设置 3 个施用浓度,试验其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采摘受害茶叶新梢并分析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正常茶叶与茶小绿叶蝉危害茶叶的主要生化成分存在差异,茶多酚、咖啡碱、可溶性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氨基酸、水分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受害茶叶氨基酸含量下降 22.7%,达显著差异;受害茶叶随受害等级增加,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水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药后 1 d 不同处理防效从高到低依次为 24% 虫螨腈 > 强采 >22% 噻虫·高氯氟 >15% 茚虫威,其中 24% 虫螨腈的防效差异显著,防治效果均在 85% 以上;15% 茚虫威和 22% 噻虫·高氯氟药后 1 d 防治效果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分别在药后 7 d(48.73%)、3 d(26.19%)达到最低峰,药后 21 d(90.74%、83.80%)达到最高峰;茶小绿叶蝉虫口发生数量与采茶次数呈明显负相关。【结论】茶叶受害程度 1 级时宜采用强采措施进行防控,新梢失水程度轻,酚氨比较低,宜采制绿茶;茶叶受害 2~3 级时宜采用强采 +24% 虫螨腈,新梢叶质硬脆,酚氨比高,宜采制红茶。 相似文献
15.
16.
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技术是生态茶园建设技术的集成与提升。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以完善和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系统平衡稳定为目的,对茶树生长环境进行智能、系统的管控,从而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在推动生态茶园建设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建立了一套适合广东生态茶园发展的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技术,该技术主要包含茶园土壤生态调控技术、茶园生态位配置与管控技术、茶园病虫害监测预警与生态防控技术、茶园生境环境信息自动化感知技术、茶园水分智慧管控技术以及茶园生境智慧管控专家服务系统等。根据广东省各茶区的主栽品种、气候环境、土壤和植被的差异特征,合理使用茶园生境智慧管控相关技术,以最大限度发挥地方茶树品种的特色。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茶园种植结构,强化了生物多样性增益控害的服务功能,促进了广东省生态茶园建设,推动了广东省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蚯蚓生物处理技术在工业废弃茶渣肥料化利用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工业废弃茶渣在茶园培肥中的有效利用技术,采用工程生物蚯蚓处理废弃茶渣与牛粪和稻秆的复混物料,研究了蚯蚓在茶渣复混物料中的生长繁殖情况,以及处理前后物料肥力属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蚯蚓在茶渣含量20%的复混物料中可以正常生长繁殖,并完成对复混物料的肥料化处理。20%茶渣复混80%牛粪的物料对蚯蚓的繁殖更有利,而20%茶渣复混80%稻秆对蚯蚓的生长更有利。蚯蚓处理废弃茶渣复混物料会消耗一定有机碳,同时提升氮磷钾等矿质养分的有效性,氮素有效性较无蚯蚓对照组提高23.24%~46.96%,磷素有效性提高16.26%~25.63%,钾素有效性提高14.08%~33.84%。综上所述,蚯蚓生物处理技术可应用于废弃茶渣肥料化利用中,加快物料降解速度,但要复混牛粪、稻秆等其他物料,废弃茶渣含量20%是一个可行的复混比例。 相似文献
18.
19.
为了解广东省茶园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及时调整土壤养分管理策略,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以粤东、粤西和粤北3个主要茶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中微量元素等指标的综合分析,系统评价这3个茶区土壤肥力属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自2009年起,经过10年的养分管理,粤东茶区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分别达到22.87 mg/kg和123.00 mg/kg;粤西茶区土壤pH显著下降,土壤酸化程度加剧;粤北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8.46 mg/kg显著增加至26.27 mg/kg。广东茶园土壤肥力状况的空间差异分析表明,粤西茶区的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的含量显著低于粤东和粤北茶区;仅有粤东茶区pH 4.5以上;粤北和粤东茶区Fe、Mn、Cu、Zn和Mg的含量均高于粤西茶区,部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粤东茶区土壤养分管理趋向合理,可适当注重氮磷肥的配施。粤北茶区土壤养分管理尚可,但是部分有机肥的种类需要调整为偏碱性的肥料并需配施适量土壤调理剂,以改善土壤酸化加剧的情况,同时需要加强磷钾肥的施用。粤西茶区土壤肥力较差,并且土壤酸化加剧,应适当增施优质有机肥并需配...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析茶饼病病叶表面微生物多样性,分离鉴定病叶上真菌微生物。以茶饼病病叶与健康叶片为试材,采用扫描电镜对叶表面进行观察,利用16S和ITS测序分析不同叶片的细菌与真菌群落组成。在茶饼病病害叶片表面检测到113种细菌,252种真菌;健康叶片上检测到237种细菌,161种真菌。病叶细菌的多样性显著低于健康叶片,病叶真菌的多样性高于健康叶片。与健康叶片相比,枝孢属和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在病叶中丰度较低,被孢霉属丰度较高。采用PDA培养基从感病叶片表面分离鉴定获得了枝状枝孢菌,该菌可能在茶饼病的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茶饼病感染后茶叶表面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分离鉴定出的枝状枝孢菌可能与茶饼病的致病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