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2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4篇
  5篇
综合类   40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4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申纪伟  毛海涛  王正成  闫磊  唐鑫 《土壤学报》2019,56(5):1247-1258
电阻率法在土壤测试的精确性方面存在较多不足,而电极是影响精度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二极法。若能确定电极与土壤的接触程度及两电极间距离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将最大程度避免电极的干扰。基于米勒盒(Millersoil-box)测试模型,采用锌污染砂作为模拟土壤,以测试其交流电阻为例,进行系统的试验研究,建立了新的串联导电模型,分析了电极接触与间距对电阻的影响,又通过COMSOL软件仿真进行核准和补充,量化了测试误差。结果表明:试验研究和数值仿真能够相互验证和补充,说明建立的导电测试模型是正确的。导电模型划分了导电正常段与受电极影响的过渡段串联,过渡段长度随接触程度的增大而减小;过渡段中电流流网的变化产生了收缩电阻,随接触程度的增大而减弱,但二者不受电极间距的影响。过渡段长度与电流偏离程度又可借助仿真得出的径向电流密度精确表达,进而从数值上得出过渡段与正常段电阻率的偏差情况。误差分析中,测试所得的综合电阻率随着接触程度的增大和电极间距的增加而逐渐接近正常电阻率。上述研究可有效分析出因电极接触与间距而引起的测试偏差,得出正常电阻率,为测试中完善电极布置与提高测试精度提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72.
苍耳杀线虫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苍耳叶5种溶剂提取物对番茄根结线虫(Meloidogyneincognita)的活性。结果表明,苍耳叶5种溶剂提取物均有一定的杀线虫活性,其中丙酮与甲醇提取物120mg干粉/mL的防治效果最佳,分别为75.54%和73.83%。不同溶剂对苍耳叶的提取率间存在明显差异,且这种差异与不同溶剂提取物杀线虫活性间的差异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同时苍耳叶提取物对番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3.
为了解河南省奶牛场牛病毒性腹泻(BVD)的流行情况,本试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2019年12月—2020年9月采集的河南省40个规模化奶牛场5 486份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河南省奶牛场5 486份血清中,BVDV抗原阳性率为1.77%;泌乳牛、后备牛和犊牛的BVDV抗原阳性率分别为1.73%、2.31%和1.12%;豫东、豫南、豫西、豫北和豫中地区的BVDV抗原阳性率分别为1.16%、3.49%、1.62%、1.59%和1.48%,豫东和豫南地区间BVDV抗原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不同年龄间BVDV抗原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河南省奶牛场存在BVDV感染,其中豫南地区的BVDV感染率最高,后备牛的BVDV感染率最高。  相似文献   
74.
试验采用钴(0、2.5mg/kg)×维生素B1(20.025、0.05mg/kg)双因子试验设计,通过2次试验研究钴和维生素B12对北京鸭生产性能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添加钴显著改善北京鸭造血机能和体液免疫以及红细胞免疫功能(P<0.01),显著降低死亡率(P<0.01),对其他生产性能和胴体指标没有显著影响;高维生素B12日粮显著降低日采食量(P<0.10),显著提高胸肌率(P<0.10),但对造血机能没有显著影响。日粮添加钴显著提高血浆维生素B12含量(P<0.10),但钴与维生素B12之间无互作效应。本试验结果说明在北京鸭日粮中维生素B12含量满足需要的情况下,添加钴盐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5.
奶牛乳房炎是造成奶牛业损失最主要的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奶牛乳房炎的诊断方法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在微生物检测领域应用之后,奶牛乳房炎的诊断周期大大缩短、操作简单快捷、检测成本降低、灵敏度提高。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在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诊断中的应用也极大地推动了奶牛乳房炎检测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6.
牛奶中各种成分含量是影响牛奶品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其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高品质的牛奶和奶产品往往对人们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具有高效低成本的中红外光谱(MIR)已逐渐成为奶产品品质检测的有效新方法。十多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已利用MIR建立了牛奶和奶产品中脂肪酸、蛋白质、矿物质等成分含量预测模型,并投入生产使用。然而,我国在利用MIR预测牛奶中成分的研究较晚、没有得到有效应用。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可选择较多的建模方法,其中回归建模方法的正确选用是决定模型预测能力的关键所在,而正确的预测方法往往意味着更高的预测精度和更强的泛化能力。偏最小二乘法(PLS)、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人工神经网络(ANN)以及贝叶斯回归(Bayes-R)因为其各自不同的优点已成为目前使用较多的几种预测方法。本文对这些方法及其特征进行介绍和总结。  相似文献   
77.
为了解河南省奶牛乳房炎病原的流行情况,在全省范围内采集奶牛乳房炎样品185头份,采用微流控基因芯片法进行病原鉴定。结果表明:检出率最高的病原是乳房链球菌(66.49%),其次依次是牛棒状杆菌(43.78%)、无乳链球菌(19.46%)、大肠杆菌(10.27%)、支原体(10.27%)等,其中乳房链球菌、牛棒状杆菌、大肠杆菌为环境性病原微生物;无乳链球菌、支原体为传染性病原微生物。单独感染有89头份,占总检测数的48.11%;混合感染有96头份,占总检测数的51.89%。说明河南省内传染性病原微生物导致的奶牛乳房炎得到了控制,但仍需要警惕;环境性病原微生物的高检出率则需要牧场进一步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8.
为了比较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内标法与外标法的不同,试验采用牛奶样品经甲醇-水溶液提取,过免疫亲和柱净化和富集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检测,分别用同位素内标法、目前平台已建立的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同位素内标法,黄曲霉素M1在0.05~5 ng/m 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2,检出限为0.005μg/kg,定量限为0.015μg/kg;采用外标法定量,黄曲霉素M1在0.1~10 ng/m 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4,检出限为0.002μg/kg,定量限为0.005μg/kg。在0.1~1 ng/m L加标浓度范围内,内标法的回收率在89.9%~104.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5.2%;而外标法的回收率在81.0%~107.5%之间,RSD不大于9.0%。说明检测生鲜乳中黄曲霉素M1时,内标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优于外标法,但检测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9.
为了建立生鲜乳中孕酮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检测方法,试验采用生鲜乳样品经甲醇溶液提取后,用C_(18)固相萃取柱净化后,再经电喷雾离子源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测定,保留时间和选择离子丰度比定性,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孕酮在0.1~5.0 ng/m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999 9,建立方法的检出限为0.02μg/kg,定量限为0.04μg/kg,在0.1~5.0 ng/m L加标浓度范围内,方法的回收率为79.6%~105.1%,相对标准偏差≤8.9%。与行业标准相比,试验建立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明显降低,增强了方法灵敏度,适用于牧场生鲜乳中孕酮残留的检测。  相似文献   
80.
牛病毒性腹泻(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被感染后,会导致牛群腹泻、发热、黏膜糜烂溃疡、先天性免疫等症状。本文通过对牛病毒性腹泻流行情况、检测方法、临床类型以及预防与防控等进行论述,为我国的牛病毒性腹泻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