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9篇
农学   22篇
  12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93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小麦籽粒内含物及组织学结构与抗吸浆虫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通过测定灌浆早期籽粒内含物中氨基酸及单宁的含量,明确了酪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精氨酸、半胱氨酸、赖氨酸等8种氨基酸的含量及17种氨基酸总量与抗吸浆虫有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6031*-0.47444**。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以酪氨酸等5种氨基酸及总含量作为反映品种抗吸浆虫的生理指标是切实可行的;高抗和中抗品种的单宁含量是高感和感虫品种的2.4-5.9倍,极显著地高于高感和感虫品种。组织切片结果表明早期籽粒组织学结构与抗吸浆虫没有明显的关系,这与前人的推测不一致。因此认为抑制初孵幼虫浸入后小麦损失率的主要原因是抗生性和耐害性。  相似文献   
92.
几种药剂对棉苗蚜、伏蚜的毒力测定和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13种杀虫剂防治棉蚜的效果.经室内系列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啶虫脒、吡虫啉、阿维菌素、丁硫克百威、辛硫磷和毒死蜱6种药剂防治棉苗蚜、伏蚜的效果都很好;并选择这6种药剂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试验结果基本与室内生测的结果相符,经总体评价认为:啶虫脒、吡虫啉、阿维菌素和丁硫克百威可以作为理想的防治棉蚜的杀虫剂.  相似文献   
93.
作者在田间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对麦无网长管蚜空间分布格局,垂直分布动态和数量时序变化方面进行。组建了由气象因素和小麦生育期为自变量的数量预测模型。对三种主要麦蚜的空间生态位的定量计算,了解麦无网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寻找影响麦无网长管蚜种群消长的关键因子。认为该蚜在北京地区轻发生的原因是越冬虫源少和小麦生育阶段气温过高抑制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94.
实验室条件下,转crylAb/vip3H基因水稻G6H1对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生长发育与繁殖的继代效应评价结果表明,不论是在苗期或是成株期,在各水稻品种上连续饲喂褐飞虱4代后,该虫各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参数都没有受到水稻品种的显著影响,即不论是在第1代、第2代还是第4代,取食G6Hl与取食其非转基因亲本Xiushui110相比,褐飞虱若虫的发育时间、成虫寿命和产卵量都没有显著差异。同时,2008年和2009年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G6H1和Xiushui110稻田间褐飞虱的若虫、成虫和成若虫总密度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5.
两个不同地区棉铃虫种群的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不同地区棉铃虫种群的差异研究,过去主要限于生物学特性的比较、体内同功酶分析和幼虫体内游离氨基酸的测定等,均未从DNA分子水平上进行研究。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迅速、简便、有效的分子标记技术,且已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外已利用此技术研究了蚜虫的地理分化、生物型,蚊虫的种群多态性,象甲的地理起源及蚱蜢的种群遗传和分类等。我国尚未见此项  相似文献   
96.
棉铃虫滞育的诱导因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作者以河南省新乡县棉铃虫为材料研究了我国北方棉区棉铃虫滞育的诱导因素,结果表明,食物质量对棉铃铃虫滞影响不大,光帮温度是诱导该虫滞育的主要因素,以12:12(光照时数:黑暗时数)光周期诱导作用最强,高温对滞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幼虫是感受滞育信息的敏感虫态,不同虫龄间感受程度差别不大。在22℃、12:12光周期下幼虫以少一半时间接受短光照处理才能产生滞育个体,处理时间越长滞育率越高。供试棉铃虫在22  相似文献   
97.
棉铃虫一代成虫在渤海海面迁飞的考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6~1997年华北地区一代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bner))成虫发生期间,乘客轮在渤海考察了棉铃虫的迁飞动态。在距海岸线20~80km处发现大量的棉铃虫、粘虫和龟纹瓢虫等昆虫向辽宁方向迁飞。对棉铃虫迁飞行为的观察结果表明,棉铃虫成虫于傍晚19:30左右起飞,凌晨4:00~5:00降落,共计在空中大约飞行8.5~9.5h。捕获的棉铃虫雌成虫卵巢发育1级占96%、2级占4%,交配率4%,具有迁飞昆虫的典型生理特征。  相似文献   
98.
不同棉花品种对棉蚜羧酸酯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取食不同棉花品种后棉蚜羧酸酯酶比活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棉花品种对棉蚜羧酸酯酶活性影响较大,并且能影响棉蚜羧酸酯酶对底物的活性。棉蚜取食高抗品种后,总的羧酸酯酶活力提高,并且酶活力与单宁的含量呈不显著的正相关(r=0.787)。这种相关性表明棉花中的单宁的含量可能是影响棉蚜外源解毒酶活性提高的一个因素,同时棉蚜羧酯酯酶的活性也是衡量棉花抗性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99.
棉花中萜烯类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纸色谱(PC)和高压液相色谱(HPLC)对棉花中萜烯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纸色谱的流动相由己烷和乙酸乙酯组成,流动相的最佳分离比例为己烷:乙酸乙酯=1∶1。利用纸色谱对棉花的提取液定性分析发现:提取液被分离为5个斑点,由下向上各个点的Rf值依次为0.46,0.65,0.76,0.82和0.96。提取液双向纸色谱发现,单向色谱中的第3个点(中间点)又被分离成3个斑点。高压液相色谱对棉花中萜烯类化合物进行分离获得良好的分离效果,并可准确的测定各种成份的含量。在本试验条件下,半棉酚酮(HGQ)、棉酚(G)和杀实夜蛾素H1~H4的保留时间分别是3.90min,10.44min,12.99min,15.0min,14.0min和11.4min。此外,还利用HPLC法对棉花四个品种中萜烯类化合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