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42篇
农作物   10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赵勤  曾德志  郭世星  李壮  牛应泽 《种子》2012,31(3):77-81
选用6个遗传特性和种子含油量不同的甘蓝型油菜品系,采用完全双列杂交配制成30个正反交组合,对种子含油量与几个主要物理性状进行了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观察的种子物理性状包括种皮厚度、皮壳率、.种皮颜色、千粒重、容重和比重.结果表明,在亲本与杂种间,种子含油率和各物理性状的变异情况基本一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杂种在种子含油率表现出一定的正向杂种优势,种皮厚度表现出一定的负向杂种优势,这对于油菜高含油率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是有利的.在正、反交组合间,种子含油率和各物理性状均无显著差异,表现高度一致.各物理性状与种子含油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相关系数依次为:种皮厚度>皮壳率>种皮颜色>比重>容重>千粒重;种皮厚度、皮壳率和种皮颜色与种子含油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种子比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和容重与含油率相关不显著.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种皮厚度每增加1 μm,种子含油率则降低0.176 1%;种子皮壳率每增加1%,种子含油率则降低0.420 7%.进一步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种皮厚度对种子含油率具有最大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其次是种子皮壳率;种皮颜色和比重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小,而通过种皮厚度的间接通径系数较大.综合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种皮厚度是影响种子含油率最重要的物理性状,其次是皮壳率;种皮颜色和比重可能是通过种皮厚度发挥重要作用的.在油菜高含油率育种中,选育种皮较薄的品种类型可能是提高油菜种子含油率的重妻途径.  相似文献   
22.
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对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进行量化观察,研究其数量遗传特性,为育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扫描仪和颜色提取软件对油菜新鲜花瓣进行处理,获得花瓣颜色特征值(CIE RGB值),选择能反映花瓣颜色差异的B值,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HW243×HZ21-1和HW243×中油821)的P1、P2、F1、B1、B2和F2世代群体进行分析。【结果】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表现为一数量性状,其遗传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以主基因作用为主,多基因的作用相对较小。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显性和上位性效应均具有较大的作用。在F2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96.94%和95.83%,多基因遗传率为3.93%和2.47%;在B1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54.58%和49.5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5.64%和46.9%;在B2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98.14%和97.6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98%和2.06%。【结论】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具有数量性状的遗传特性,其遗传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以主基因效应为主,多基因效应相对较小。主基因的遗传力较高,受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3.
将油菜菌核病菌 (S .sclerotiorum)之菌核作为诱饵埋入油菜土壤中 ,二个月后从菌核表面和内部分离到 5 2株木霉 ,其中黄绿木霉 (T .aureoviride) 2 5株 ,占总数 48 1% ;钩状木霉 (T .hamatum) 17株 ,32 7% ;哈茨木霉 (T .harzianum ) 7株 ,13 3% ;康氏木霉 (T .koningii) 2株 ,4 0 % ,以及拟康氏木霉 (T .pseudokoningii) 1株 ,2 %。将木霉菌株与核盘菌在PDA平板上的玻璃纸条上对峙培养 ,发现木霉菌丝平行于核盘菌菌丝生长 ,并伸出短枝样菌丝或勾状菌丝紧紧附着在核盘菌丝上 ,最终导致核盘菌菌丝断裂和消解。如果两菌直接在PDA平板上双相生长 ,2 4h后两菌落接触 ,在多数情形下 ,在核盘菌一侧会产生褐色、黄褐色宽窄不等的拮抗带 ,拮抗带中的核盘菌菌丝肿胀、断裂和原生质解体。 2周后有 42个木霉菌落覆盖过核盘菌菌落 ,占供试木霉菌株的 84%。而且核盘菌菌落中形成的菌核数量比对照明显减少 ,有些木霉菌株能完全抑制菌核产生。木霉的非挥发性代谢产物对核盘菌菌丝的生长、菌核的数量和大小有明显影响。而挥发性代谢产物仅仅对菌核大小有一定抑制作用。将拮抗作用强的木霉菌株培养物导入土壤后 ,埋入土壤中的菌核多数将发生腐烂 ,即使未腐烂的菌核其产子囊盘萌发能力也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24.
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及抗源的筛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已报道的七种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方法,在同一条件下对两个感病和两个抗病品种进行鉴定比较。结果表明:草酸浸根(叶)法用于白菜型油菜鉴定效果不好;不同生育期的油菜对菌核病抗性有差异,应该以花期鉴定为主,苗期鉴定为辅;在花期以麦粒叶腋接种、琼脂块叶腋接种和牙签茎杆接种,接种后发病程度依次为牙签>麦粒>琼脂块;三种花期接种方法与大田接种鉴定的结果呈显著正相关(r>0.8000),这三种方法均能有效反映抗、感品种的差异,其中花期牙签茎杆接种法与大田接种鉴定法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r=0.9140)。根据抗性鉴定方法比较的结果,选用花期牙签茎杆接种法,以中油821为对照,对四川农业大学油菜研究中心G1自交系的44份油菜育种材料进行鉴定、筛选,得到12份高抗材料,其中有5份材料的抗性极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25.
作物育种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改革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对农学专业本科作物育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作了初步研究。内容改革主要涉及课程内容的补充、开设专题等;教学方式改革主要涉及到用多教师授课和开设综合实验等。结果表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均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好评。  相似文献   
26.
油菜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内源激素的调控,花芽发育方面,主要是赤霉素扮演了促进花芽分化的重要角色;在雄性不育特性方面,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有重要作用;在角果和种子发育方面,生长素与库强度紧密相关,细胞分裂素水平部分地决定了最终角果数目,同时脱落酸与种子成熟有关;在种子休眠方面,内源脱落酸的含量与油菜种子的休眠有关。从油菜生长发育的这几个方面对油菜内源激素的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7.
以甘蓝型油菜特长角H218、H203,短角4101和增11,普通角果中油821、MSP334为材料,采用酶联免疫 测定技术分析了发育1~20d内角果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了内源IAA、GA3、iPA和ABA含量与角果长 度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 (1)特长角材料IAA含量在角果发育第1~5d低于短角材料,第5、20d角果的IAA含量 分别与最终角果长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 (2)特长角材料iPA含量在第5~20d低于短角材料,第1d角果的iPA 含量与最终角果长呈显著正相关,第5、10、15d角果的iPA含量分别与最终角果长呈显著负相关; (3)第5d角果的 GA3 含量与最终角果长呈显著正相关; (4)第1d角果的ABA含量与最终角果长呈显著负相关。iPA和IAA可能在 油菜角果长度发育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8.
我国工业专用高芥酸油菜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芥酸油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着重提出了产业化建议.  相似文献   
29.
为获得一种简便的筛选含有NPT-Ⅱ标记基因的转基因油菜种子的方法,对卡那霉素溶液叶片涂抹法、种子浸泡法以及卡那霉素MS培养基筛选3种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筛选方法的最佳卡那霉素选择压为200 mg/L;涂抹叶片法4~5天可以明显识别植株对卡那霉素抗性与否,此法筛选到的4株植株PCR检测全部呈阳性,可靠性达100%;浸泡种子法2~3天可以明显识别植株对卡那霉素抗性与否,此法筛选到的5株植株PCR检测全部呈阳性,可靠性100%;MS培养基筛选法一般10天可以明显识别植株对卡那霉素抗性与否,此法筛选到20株植株,移栽后存活5株,PCR检测3株呈阳性,2株是假阳性植株,可靠性为60%.因此,可以认为卡那霉素涂抹叶片和浸泡种子两种方法是转基因油菜进行大规模、快速的筛选及后代的遗传分析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