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0篇
农学   22篇
  7篇
综合类   171篇
农作物   36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1.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紫苏属植物叶中的无机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紫苏属叶中Fe,Mn,Mg,Zn,Cr,Cu,Cd,Pd,Ca无机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该属植物叶中均含有丰富的Fe,Mn,Mg,Zn,Cu,Ca元素,但均未检测到Cd,Cr,Pd。除Mg,Mn含量与一般植物相当外,其他各元素的含量均高于常见植物,尤以Ca含量相对较高;该属植物叶中无机元素含量的差异与其具体的原(变)种没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52.
对另春为遗传背景的中国春Lo.elongatum(Host)A.LoveE^e洒色体二体代换系和二体附加系的白粉病抗性进行了鉴定。在27个供试材料中,只有一个代找系DS7E^e(7D)DV82-2-1(1)表现为中抗,其余人武部表现为感病,尤以二个附加系DA2E New-8-9-4-3-6-(1)和DA6E^3-2-4-12-4-2-(5)感染特别严重,表现为高感。结果表明:(1)Lo.elong  相似文献   
53.
蹇黎  李伟  郑有良 《种子》2006,25(8):62-63
对川农16与川育16及其杂交组合后代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个F5株系在基本保持亲本川农16穗数型特点的同时,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粒重3个性状则趋于亲本川育16。株系S491-8蛋白质含量(13.24%)明显高于亲本川农16(11.35%)和川育16(11.81%),其余7个株系蛋白质含量与亲本相当。8个F5株系的沉降值、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及面筋指数比川农16和川育16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4.
以普通小麦品种川农16与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川麦42为亲本构建了含有127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将2008和2009年收获的种子用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虫卵进行接种,并于2009年11月开始储藏,次年8月和10月进行虫害调查。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对RIL群体的抗虫性进行QTL定位分析。利用2008年收获群体检测到位于3B、2D和3D染色体的3个QTL,贡献率依次为10.2%、8.5%和8.3%;利用2009年收获群体检测到位于3D和4B的2个QTL,贡献率分别为8.5%和11.3%。位于3D染色体Xbarc6–Xgwm112标记区间内的QTL在年度间重复检测到,贡献率为8.3%~8.5%,抗性位点来自川农16。  相似文献   
55.
小麦新品种川麦42抗条锈病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条锈病是我国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川麦42是利用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的高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种。为明确川麦42抗条锈性遗传基础,将川麦42分别与高感条锈小麦品种绵阳26、绵阳335杂交和回交,获得杂交F1、F2、BC1群体,其中,川麦42×绵阳26、川麦42×绵阳335F2群体分别为208和337株,川麦42/绵阳26//绵阳26、川麦42/绵阳335//绵阳335BC1群体分别为171和216株用于抗性遗传分析。利用条锈菌小种条中32号(CYR32)对抗感杂交的F1、F2和BC1群体接种,结果显示,所有F1代对条中32都表现免疫或高抗,F2代群体中抗∶感分离比例均符合3R∶1S理论比例,BC1群体抗∶感分离比也符合1R∶1S理论比例,说明川麦42对条中32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56.
RFLP标记揭示的1RS/1BL易位系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含1RS/1BL易位染色体的多小穗小麦新种质10-A和普通小穗小麦品系88-1463,及其与非1RS/1BL易位系小麦川育12构成的重组系为供试材料,选用4个RFLP标记和1个醇溶蛋白标记Gld1B3分析了1RS/1BL易位系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RS/1BL易位系的每穗小穗数目和株高均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非易位系,其千粒重略高于非易位系(p<0.1),而每小穗结实粒数却显著低于非易位系。抽穗期、穗粒数和穗粒重几个性状间差异不显著。1RS/1BL易位染色体在增加每穗小穗数目的同时还具有降低每小穗结实粒数的作用,这可能是导致易位系和非易位系间穗粒数差异不显著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7.
多小穗小麦品系10-A及其改良系的醇溶蛋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MAGE)分析了多小穗小麦10-A及其亲本、以及来源于三交组合10-A/88-1643//川育12号的89个稳定品系的醇溶蛋白。结果表明,10-A的醇溶蛋白均来源于其亲本,但更与雅安矮10号相似。10-A、88-1643和川育12号的醇溶蛋白带纹各不相同,能彼此区分。在89个后代品系中,出现了3种亲本类型、4种重组类型和1种突变类型,突变率为1.10%。同时,还讨论了Gld1B3位点与多小穗的关系。  相似文献   
58.
中国节节麦与中东节节麦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 ,对36 份不同来源的节节麦进行醇溶蛋白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共有19 种带型,中国节节麦与中东节节麦带型数目显著不同。中国节节麦仅有两种类型,河南及陕西为A类,新疆为B类;而中东则具有包括A、B 在内的全部19 种类型,进一步支持了中东为节节麦的起源中心学说。  相似文献   
59.
四川小麦主栽品种醇溶蛋白遗传差异分析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 对四川省近50 年来年推广面积666 万hm2 以上的40 个小麦主栽品种进行醇溶蛋白位点特异性检测,分析了不同基因型间醇溶蛋白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40 个品种具有38 种醇溶蛋白带型,其中9 个品种具有1BL/1RS易位标记位点Gli Bll;醇溶蛋白电泳分离出的46 条带中,40 条具有多态性,占848 % 。供试品种间遗传距离(GD)在0 ~067 之间,平均值为033 ,遗传变异较大,特别是早期品种与近20 年育成品种间,以及1BL/1RS易位系品种与非1BL/1RS易位系品种间均具有较大的遗传距离。聚类分析表明:供试品种在遗传距离035 水平上明显聚为4 类,具有相同血缘的品种大多数聚在了同1 类。分析认为,四川小麦品种醇溶蛋白变异丰富,存在广泛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60.
小麦异源(黑麦)重组系强我组合筛选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小麦异重组系异源2号与115个品种(系)组配了杂交组合。按穗粒重从中初选出22个强优势组合,然后对各组合的抽穗期、株高、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粒重等性状。分别进行了对照优势、平均优势、母本父苯优势分析,在此基础上,经综合评定、筛选出4个相对最佳强优势组合,即SW90-2321/异源2号、绵阳26/异源2号、45661/异源2号、绵阳94-334/异源2号。结果分析表明,民源2号是一个综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