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0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257篇
林业   399篇
农学   258篇
基础科学   205篇
  257篇
综合类   2249篇
农作物   182篇
水产渔业   210篇
畜牧兽医   1008篇
园艺   474篇
植物保护   150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134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67篇
  2019年   245篇
  2018年   259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151篇
  2014年   264篇
  2013年   303篇
  2012年   259篇
  2011年   258篇
  2010年   275篇
  2009年   249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281篇
  2006年   200篇
  2005年   175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142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2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2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荔枝采摘器优化设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荔枝的采摘条件,提高其采摘效率,通过分析荔枝的栽培生长特性,设计了一种简易且不伤果的荔枝串果采摘器具;建立了采摘器剪切运动和剪切力模型,利用Matlab进行了结构参数优化;应用Adams和AN-SYS构建了采摘器虚拟样机及有限元模型,进行了运动仿真分析和强度分析,验证了采摘器整体设计和结构参数的合理性。采摘试验表明,采摘器样机可快速采摘且柔性接果。  相似文献   
942.
本文先对辣椒产业研究发展进行介绍,包括辣椒碱、辣椒红素和辣椒籽油的开发等,并对辣椒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辣椒由低附加值产品转变为高附加值产品,既解决了农村及城镇劳动力过剩问题,又解决了新疆辣椒生产过程中辣椒籽的浪费问题,可增加农民收入,对发展地方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43.
西南麦区是我国继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之后的第三大小麦优势产区。西南麦区又以四川为主,四川小麦种植面积占西南麦区小麦种植面积的61%、总产的73%左右,可见四川小麦在西南麦区中的重要地位,四川小麦的发展无疑会带动西南麦区的发展。与其他麦区不同,四川小麦主要分布在丘陵旱地,丘陵旱地主要种植制度为“小麦/玉米/大豆”,因而套作小麦是四川小麦的典型种植方式。多熟种植制度对充分利用资源、增加单位面积产出、确保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多熟制下作物多,栽培技术复杂,反过来制约了机械化的发展。再加上丘陵旱地地块狭小,坡陡路窄,进一步增加了机械化操作的难度。在当前丘区劳动力大量转移的背景下,农业生产劳动力短缺现象日益严重,劳动成本大幅度增加,小春生产出现滑坡,个别地方甚至出现耕地撂荒的情况。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为确保四川省粮食安全,提升小麦种植效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必须加快推进丘陵旱地套作小麦生产机械化进程。  相似文献   
944.
估算辣椒(Capsicum annuum L.)花器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力,结果表明,柱头外露长、柱头宽和花宽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大,花宽、花长/花宽、花药长和柱头宽的遗传力较大,且遗传型变异系数较大的性状,它的遗传力不一定大。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辣椒柱头外露长与花长、柱头长和花长/花宽间的遗传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遗传型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表型相关系数绝对值,花宽和花长/花宽对柱头外露长的直接作用较大。估算26个辣椒品种、9个花器性状的主成分值,并将其分为6类,数量分类的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当主成分的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接近85%时,主成分值就能基本反映花器性状的遗传特征。比较不同的系统聚类方法,离差平方和法较好地适合用于辣椒品种花器性状的数量分类。  相似文献   
945.
用GC-MS分析了成都市不同方位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和扬尘样品中饱和烃的组成与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在土壤和扬尘中均检测出了丰富的正构烷烃和甾、萜烷化合物等饱和烃。正构烷烃在土壤和扬尘中差别明显,其浓度分别为7.54~40.37μg g-1和26.61~71.52μg g-1,峰形分别主要呈前峰型和后峰型。成都市土壤中正构烷烃含量的趋势是东>北>中>西>南,扬尘为南>西>东>中>北。在土壤和扬尘中均检测出包括C27~C29规则甾烷、重排甾烷和孕甾烷等甾烷系列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和生物质不完全燃烧的产物等。  相似文献   
946.
为了解林下参的生长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测定了5,10,15,20,25年生林下参根区土壤的微生物量的活性部分及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林下参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均以i15:0,a15:0,18:1ω9t,16:0,16:1ω9c,18:1ω9c,br17:0,18:2ω6,i16:0,16:1ω9t的微生物为优势种群;林下参生长根区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生物量、真菌生物量及放线菌生物量与对照相比均有提高,且15a以后提高的幅度更加明显;在菌群结构变化上,与对照相比20a及25a放线菌占有总生物量的比率有所提高,真菌占有比率有所下降。15年后的林下参土壤微生物结构朝着有利于人参生长的微环境方向发展,野山参在深山密林中健康生长几十年而不死亡可能与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947.
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磷释放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四川瀑布沟水电站消落区典型土壤磷释放室内模拟试验,研究淹水及干湿交替条件下消落区土壤性质变化情况以及土壤性质与磷释放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预防水库水体富营养化,水库消落区合理利用与科学制定管理对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淹水能够提高土壤活性氧化铁(Feox)含量,淹水风干后土壤Feox含量降低至淹水前的水平;淹水后Feox变化幅度为:旱地〉水田〉果园,紫色土〉冲积土。土壤磷吸持饱和度(DPS)与无定形铁铝氧化物Alox密切相关;土壤最大吸磷量(Qm)淹水时最高增加至2 758.01 mg/kg,土壤淹水后Qm、土壤最大缓冲容量(MBC)、土壤吸磷指数(PSI)值升高;淹水能够明显提高土壤的磷素缓冲容量、土壤的最大缓冲能力和吸附能力、土壤磷的保持率,其原因也是与淹水后土壤无定形铁铝氧化物含量大幅度增加有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土壤磷释放能力主要与土壤磷水平和土壤吸磷能力有关,且主要指标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OM)、土壤有效磷含量(Olsen-P)、土壤磷保持率(f)、土壤最大吸磷量(Qm)、土壤活性氧化铁(Feox)、土壤活性氧化铝(Alox)等,说明四川省瀑布沟水电站消落区土壤存在较大的磷释放风险。  相似文献   
948.
相对遗传力与配合力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49.
为快速鉴定从临床死亡羊肺脏中分离的一株革兰阴性短杆菌,通过基质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方法(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对其进行了鉴定,发现该分离菌为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表明MALDI-TOF MS方法达到了亚种水平的鉴定,鉴定分数为2.549。而VITEK2 compact传统生化方法和16SrRNA测序方法均鉴定为肺炎克雷伯氏菌,仅为种水平的鉴定。获得分离菌纯菌落后,MALDI-TOF MS方法仅需约30 min即可实现对该菌的有效鉴定,而VITEK2传统生化方法需要约4 h,16SrRNA测序方法则需要至少2 d。结果表明,MALDI-TOF MS方法能够快速、准确鉴定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氏菌,从而为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50.
采用50,100和150mgL-1三种浓度的ABA处理低温胁迫下的辣椒幼苗,结果表明:与对照(清水)相比,150mgL-1ABA处理使植株叶绿素平均含量提高23.3%,SOD酶、POD酶、CAT酶活性分别平均增加51.7%,28.1%和106.8%;质膜透性降低33.9%,植株的抗冷性提高,综合评价较佳。50~100mgL-1ABA处理对增加辣椒幼苗SOD酶、POD酶活性和降低质膜透性有一定作用。另外,外源ABA对抗冷性强的品种作用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