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2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10篇
  17篇
综合类   100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8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8 毫秒
61.
浅谈有机农业生产中的杂草控制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机农业生产中对杂草的态度与传统农业生产不同,根据有机农业生产标准有着不同于传统农业生产的方法和措施,主要介绍在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的杂草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2.
糖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能量,也是形态建成的物质基础。但培养基的蔗糖浓度对葡萄试管苗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较少,以‘黑比诺’葡萄试管苗为试材,以GS为基本培养基、蔗糖浓度30g/L为对照,分别研究蔗糖浓度0、60g/L对‘黑比诺’葡萄试管苗生理指标和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浓度为30g/L试管苗生长状况最佳,试管苗干鲜重、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总糖含量无显著差异;蔗糖浓度60 g/L处理试管苗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在高糖及无糖处理下,试管苗叶片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s)与净光合速率(Pn)均显著低于正常浓度处理;叶绿素a、叶绿素b、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最大量子产量(Fv/Fm)在蔗糖浓度30 g/L处理下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叶片中不同激素受蔗糖浓度的影响各不相同。综上,蔗糖浓度能够影响葡萄试管苗生物量、叶绿素相对含量、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及总糖含量变化,培养基蔗糖浓度过高或过低会影响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进而影响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63.
笔者在对台地基址特征充分认识及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思想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博山雪浪清音台地园区的景观设计进行实践研究,探讨在台地园景观设计中,如何结合地形,运用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造园手法,创造出独特的中国台地园林景观,使中国园林造园手法与台地场所的利用统一起来,希望为中国台地园林的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64.
以苯分子为例用群论方法对简并能级进行了处理,得出了用群论方法处理环状共轭多烯烃(CnHn)简并能级分子轨道的一般方法,证明了简并分子轨道的不同表示形式实质上是等价的,介绍了3-8元环状共轭多烯烃的分子轨道。  相似文献   
65.
长沙草坪与地被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92年开始,对草坪与地被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引种栽培及试验观察,初步筛选出适合长沙地区的地被植物及草坪草36种,并对长沙地区地被植物与草坪的利用及养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6.
利用ETM+影像解译了湖南省洞庭湖区2001、2007和2011年三年的土地利用历史数据,运用CLUE-S模型,基于2001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对2007和2011年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模拟,将模拟结果与2007年和2011年的土地利用解译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导致模拟结果误差的原因。结果表明:在(300m×300m)基本单元水平上,两期模拟的空间总体精度分别为82.45%和77.5%,Kappa系数分别是0.79和0.73,表明CLUE-S模型在洞庭湖区具有土地利用变化模拟能力,可用于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模拟;精度分析发现,随着时间尺度增大模拟精度逐渐降低,要实现长时期、高精度的土地变化预测,可将CLUE-S模型与其他模型结合使用,并适当的加入动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67.
刘峰  赵鹏程  张昀  高晓丹  沙飞  孙萌  张景雯 《土壤通报》2022,53(6):1492-1498
土壤有机碳(SOC)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可持续性的关键,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过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对全球SOC转化产生关键作用。微生物是SOC周转的动力,是全球变暖影响SOC储量与化学特性的关键媒介。研究发现,气候变暖导致大部分农田和森林有机碳储量下降,但草原有机碳含量升高,这可能与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异化分解和同化固定之间的权衡有关。气温升高可直接提高微生物的呼吸活性,导致真菌在土壤微生物的比例降低,而细菌所占比例升高,对土壤碳库储存产生不利影响;在永久和半永久冻土中,冻融促进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释放,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碳矿化速率,导致有机碳严重的矿化流失。然而,气温升高和与之相伴的CO2浓度升高有利于植物生长,使得植物光合作用增强,向土壤中输入的有机碳增加;这些外源有机碳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稳定的SOC,有利于SOC累积。尽管已有大量研究,但气候变暖对SOC库的整体影响与微生物机制仍不明确。从多角度入手,深入认识气候-微生物-SOC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土壤碳汇效应,为“碳达峰”和“碳中和”提供理论与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68.
不同施肥条件下生物腐植酸对磷的转化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利用4个土槽分别施入复合化肥(CF)、普通有机肥(OF)、生物有机肥(BF)和不施肥(CK)来改变土壤中磷的基础含量,另取4个土槽在相应处理中配施相同的生物腐植酸,以15°角放入自制的降雨淋溶装置下进行试验,观测径流液中的全磷含量,以分析研究生物腐植酸对土壤和不同施肥条件下磷的转化效果.结果显示,施用复混肥、普通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降雨3h后,径流液中磷(P)流出量分别为不施肥处理(CK)的2.90、1.32和9.73倍,而相同处理配施生物腐植酸后,复混肥、普通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径流液中P含量有增有减,分别为CK的7.09、2.32和5.00倍.表明在施用复混肥、普通有机肥的土样中加入生物腐植酸能够有效释放肥料中的磷素,使之转化为更利于植物吸收的可溶性磷,其转化率分别为0.76%和0.37%;而在施用生物有机肥的土样加入生物腐植酸反而抑制磷的转化,其转化率为-0.85%.不仅如此,加施生物腐植酸还能改变磷的转化进程,使CK和OF处理的磷含量峰值由出现在第3小时变为出现在第2小时,使CF处理的磷含量峰值由出现在第2小时变为出现在第1小时,加速了磷释放.由此可得,生物腐植酸能有效释放肥料中的磷素、使之转化为更利于植物吸收的可溶性磷并加速其转化进程.研究结果可作为推广生物腐植酸的依据和有关作物磷吸收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69.
灌浆期弱光逆境对小麦生长和产量影响的模拟模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定量研究灌浆期弱光逆境对弱筋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弱光天气事件对小麦生产的不利影响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弱筋小麦品种扬麦15号、扬麦13号和宁麦9号为试材,通过设定灌浆期4个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分别为自然光强的100%、50%、34%和16%)和4个弱光持续时间(2 d、4 d、6 d和8 d)的遮阴处理试验,模拟连阴雨天气导致的弱光逆境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在定量分析试验数据的基础上,确定弱光逆境对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叶面积指数和经济系数的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将上述影响因子计算公式与SUCROS模型结合,建立灌浆期弱光逆境影响小麦生长和产量的模拟模型,并使用独立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小麦灌浆期日总光合有效辐射低于3.71 MJ•m-2且持续2 d以上对叶片净光合速率产生显著影响;日总光合有效辐射低于3.71 MJ•m-2且持续4 d以上对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生产和产量产生显著影响。用独立试验资料对模型检验的结果表明,模型对叶片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总干重和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基于1﹕1线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8、0.88、0.96、0.96,相对均方根差(rRMSE)分别为5.69%、12.46%、3.32%、5.24%。【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弱光逆境对小麦灌浆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从而为评估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弱光天气事件对小麦生产的不利影响提供了模型工具。  相似文献   
70.
中国冬小麦种植区光热资源及其配比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明确中国冬小麦种植区小麦生长季及关键生育阶段光热资源及其配比的时空演变特征,为从依据光热资源变化调整种植制度与作物布局的角度,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中国冬小麦种植区264个气象站点47a(1961-2007)的逐日气温与日照时数观测数据,分别计算每日活动温度和太阳辐射总量。根据冬小麦完成各个生育时期所需要的活动积温(>0℃),推算出各地每年冬小麦主要生育时期出现的理论日期,并计算冬小麦生长季以及关键生育时期的光(太阳辐射)、热(有效积温,热时间)资源及其配比(辐热积)。采用ArcGIS (v9.3)以及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方法获得空间上连续分布的栅格数据,实现数据网格化。【结果】1961-2007年间,中国冬小麦理论播种期平均推迟0.5 d•10a-1,抽穗、成熟期分别平均提前1.6和1.7 d•10a-1,全生育期平均缩短2.2 d•10a-1。冬小麦生长季内,有效积温平均增加7.8 ℃•d•10a-1,热时间平均增加0.6 d•10a-1,太阳总辐射平均减少39.69 MJ•m-2•10a-1,下降率为-2.34%•10a-1,辐热积平均减少10.18 MJ•m-2•10a-1,下降率为-1.22%•10a-1。播种至抽穗期,有效积温平均增加6.2 ℃•d•10a-1,热时间平均增加0.57 d•10a-1,太阳总辐射平均减少27.7 MJ•m-2•10a-1,下降率为-2.72%•10a-1,辐热积平均减少5.2 MJ•m-2•10a-1,下降率为-1.18%•10a-1。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平均增加1.6 ℃•d•10a-1,热时间平均增加0.05 d•10a-1,太阳总辐射平均减少12 MJ•m-2•10a-1,下降率为-1.78%•10a-1,辐热积平均减少4.97 MJ•m-2•10a-1,下降率为-1.26%•10a-1。【结论】1961-2007年间,中国冬小麦生长季内辐热积降低和生育期缩短较多的地区是北部冬麦区和位于黄淮麦区的山东中东部,光热资源的变化趋势对这些地区冬小麦生产潜力呈负面影响。在其它麦区(西南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黄淮麦区和华南麦区),冬小麦生长季内辐热积的增加与生育期缩短对冬小麦生产潜力的正负面影响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