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1篇
  3篇
综合类   76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7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11.
应用微卫星标记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杂交后代(F1、F2)的遗传分离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在86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21对在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中存在差异等位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共检测出59个等位基因,包含32个尼罗罗非鱼和24个萨罗罗非鱼特异等位基因.F1观测杂合度(Ho=0.998)大于 F2(Ho=0.739), F2有效等位基因数(Ne=2.4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0.497)与 F1的(Ne=2.45、PIC=0.489)相似.F1中所有位点均表现为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杂合基因型.F2中位点等位基因分离情况各异,通过卡方检验,有18个位点符合孟德尔遗传(P>0.05),2个位点GM145、UNH003表现为偏离孟德尔遗传(P<0.05),1个位点GM276不分离.在18个孟德尔遗传位点中, F2中尼罗罗非鱼特异等位基因频率为48.3%,萨罗罗非鱼特异等位基因频率为47.7%;基因型出现F1型、尼罗罗非鱼型、萨罗罗非鱼型的比例分别为58.2%、19.9%、21.9%.结果表明, F2较好地继承了F1的遗传杂合性,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  相似文献   
112.
驯养、选育条件下尼罗罗非鱼群体的选择压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养动物是研究长期人工选择对动物基因组产生选择效应机制的独特对象,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是一种受人工干预(驯养、选育)历史较短的优良养殖对象,可作为研究新近发生的人工干预对动物基因组产生影响的遗传机制的良好模型。本研究以1个尼罗罗非鱼埃及野生群体为对照组,以4个"新吉富"罗非鱼选育系群体、2个企业自主选育群体和5个驯养群体为实验组,采用3种模型分析方法(岛屿模型、分级岛屿模型和贝叶斯似然法),在12个微卫星位点上进行F_(ST)-离群值点检测(F_(ST)-outlier test)。结果显示,在本研究所分析的12个微卫星位点中,4个"新吉富"罗非鱼选育系群体在2个微卫星位点(OMO043,OMO114)受到了显著的正向选择压力(P0.01),2个企业自主选育群体在另外2个微卫星位点(OMO049,OMO100)受到显著的正向选择压力(P0.01),而5个驯养群体只在1个微卫星位点(OMO013)受到了显著的正向选择压力(P0.01)。由此可见,选育群体受到的正向选择位点数明显多于驯养群体,选育群体与驯养群体受到正向选择的位点各异,不同选育群体间受到正向选择的位点也各不相同。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人工干预途径从不同的方向上对尼罗罗非鱼基因组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13.
鳜(♀)×斑鳜(♂)杂种F_1的形态特征与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8年,在浙江湖州开展了鳜(Siniperca chautsi)与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的种间杂交试验,并成功获得了鳜(♀)×斑鳜(♂)杂种F1。通过对杂种F1与其亲本的形态差异比较和微卫星标记分析,探讨了杂种F1的性状变异和遗传特征。结果表明:(1)7个可数性状中,杂种F1的背鳍条、腹鳍条和胸鳍条数与父母本一致,臀鳍条、鳃耙数与母本基本一致,侧线鳞、幽门盲囊数目介于父、母本之间;10个可量性状的平均杂种指数为39.08,显示杂种F1的可量性状略偏向母本;框架参数和可量性状的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份分析表明,杂种F1的体型介于父、母本之间,略倾向于母本,主要表现在躯干部和尾部的差异。(2)5对微卫星引物分析表明,杂种F1的等位基因均来源于双亲,杂交子代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属两性融合生殖,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114.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中华绒螯蟹长江种群与辽河种群在一龄阶段的成活率和生长性能进行了比较试验。对两种群群各生长月份的体重、壳长和壳宽等数据进行线性模型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种群与辽河种群的成活率和增重率差异不显著(P〉0.05)。(2)长江种群与辽河种群各月份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月份间的生长差异均极显著(P〈0.01);两种群雄性月平均体重均高于雌性,但差异不显著(P〉0.05)。(3)两种群个体生长差异明显,变异系数达40以上,长江种群的系数高于辽河种群,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5.
2006-2008年,在浙江湖州开展了鳜(Siniperca chautsi)与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的种间杂交试验,并成功获得了鳜(♀)×斑鳜(♂)杂种F1。通过对杂种F1与其亲本的形态差异比较和微卫星标记分析,探讨了杂种F1的性状变异和遗传特征。结果表明:(1)7个可数性状中,杂种F1的背鳍条、腹鳍条和胸鳍条数与父母本一致,臀鳍条、鳃耙数与母本基本一致,侧线鳞、幽门盲囊数目介于父、母本之间;10个可量性状的平均杂种指数为39.08,显示杂种F1的可量性状略偏向母本;框架参数和可量性状的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份分析表明,杂种F1的体型介于父、母本之间,略倾向于母本,主要表现在躯干部和尾部的差异。(2)5对微卫星引物分析表明,杂种F1的等位基因均来源于双亲,杂交子代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属两性融合生殖,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116.
为验证鳜类系统分类位置的各种假说,对部分鳜类鱼类线粒体16SrDNA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利用其与GenBank中鳕科以及鲈形目其它科鱼类的同源序列,初步构建了鳜类与部分低等鲈形目鱼类的分子系统关系。结果表明,鳜类为单系类群,但未与绪科聚合成单系群体,与目前假设的暖鲈科、狼鲈科、锯盖鱼群、花鲈等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由于鳜类为淡水特化类群,系统演化上较晚发生,因而,支持将其独立为一科——鳜科。本研究结果可为理解低等鲈形目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提供分析资料。  相似文献   
117.
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 Cx)是影响色素细胞间信息交流的重要因子,对鱼类皮肤图案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以鳜(Siniperca chuatsi)不同图案类型(普通型:皮肤图案包含若干明显的条、带或斑块,无规则型:图案为短、碎的无规则条纹)为研究对象,对皮肤组织中的黑色素细胞进行切片观察,并测定间隙连接蛋白基因Cx39.4、Cx41.8表达特征。结果显示:普通型黑色素细胞分布区域特征性明显,躯干图案区域(纵带和斑块)黑色素细胞大量聚集,排列较为紧密;无规则型黑色素细胞分布松散无规律。普通型躯干区域(纵带、斑块和非图案)连接蛋白基因Cx39.4与Cx41.8表达水平高于头部(过眼条纹)区域;无规则型躯干区域连接蛋白基因Cx39.4表达水平与普通型无明显差异,连接蛋白基因Cx41.8表达水平极显著低于普通型。结果表明,间隙连接蛋白基因Cx41.8表达水平差异可能影响黑色素细胞的分布与排列,进而影响鳜皮肤图案类型。  相似文献   
118.
生长激素是影响动物生长发育的最重要内分泌激素,为了探讨外源生长激素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骨骼肌纤维增生以及肥大的影响,本实验对同一批次尼罗罗非鱼幼鱼进行为期7周的外源重组人生长激素(hGH)肌肉注射,并设置了磷酸盐缓冲液(PBS)注射对照组,每周注射1次,测量体重、体长等表型生长指标,同时,隔两周采集背部肌肉,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分析骨骼肌背侧第一肌节中肌纤维数目与面积的变化.结果显示:(1)注射后第1周起,实验组鱼的体重、体长即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第5周起,实验组鱼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鱼(P<0.05),第7周起,实验组鱼体长极显著高于对照组鱼(P<0.01).(2)注射后第1周起,实验组鱼肌纤维数目、总面积均高于对照组鱼,差异不显著(P>0.05);第5周起,实验组鱼肌纤维的外源性增生和肥大现象极显著(P<0.01).研究结果表明,外源生长激素对尼罗罗非鱼的表型生长、骨骼肌肌纤维的增生与肥大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肌肉生长中以肥大生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9.
中华鳖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水平电泳和激光扫描法,研究了中华鳖LDH、MDH、EST、SOD、IDH、α-GPDH、G-6-PHD同工酶在肌肉,肝脏,肾,心,脾,精巢,卵巢等组织器官中的表达,并对其遗传位点进行了分析。在研究的7种同工酶中,除MDH在各组织中表型一致外,其他同工酶均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0.
为探究池塘溶氧昼夜变化对鳜(Siniperca chuatsi)葡萄糖代谢和血糖含量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在17:00 (T1)、23:00 (T2)、次日07:00 (T3)、11:00 (T4)、17:00 (T5)共5个连续时间点采样并测定分析,比较了鳜池塘常氧组(>5 mg/L)与昼夜溶氧变化组葡萄糖代谢相关指标的时序差异。结果显示,1 d中,池塘溶氧经历常氧与低氧的周期性变化,T3时,池塘溶氧最低,平均为0.93 mg/L;T5时,池塘溶氧最高,平均为10.58 mg/L。T3和T4时,血浆中葡萄糖显著降低,乳酸含量显著升高;肝脏中肝糖原含量下降,乳酸含量显著升高,ATP含量显著降低;肝脏有氧代谢柠檬酸合酶(CS)活性显著降低,无氧代谢酶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著升高;糖酵解酶中己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PFK)、丙酮酸激酶(PK)活性显著升高,糖原分解酶糖原磷酸化酶(GP)活性无显著变化;hk、pfk、pk、ldh-a和gp基因表达量显著上升,cs表达量显著下降,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2表达量无显著变化。研究表明,鳜养殖池塘中,溶氧存在昼夜周期性交替变化,溶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