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50篇
农学   38篇
基础科学   40篇
  42篇
综合类   198篇
农作物   24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215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斑点叉尾鮰自引入我国以来,发展势头迅猛,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苗种品质参差不齐、鱼病爆发、价格低迷、加工产品内销市场开发滞后和出口受阻等,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斑点叉尾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促进我省斑点叉尾鮰产业良性健康稳步发展,有必要对斑点叉尾鮰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摸清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产业化发展建议,以实现斑点叉尾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葵10号由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选育而成, 2004年2月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同年在北疆各向日葵产区示范种植70余hm2,表现秆矮、早熟、抗病、丰产性好等优良特性,种子供不应求。现将新葵10号的杂交制种技术介绍如下。1 新葵10号亲本特征特性1.1 不育系籽粒性状:种皮黑色间浅灰色条纹,千粒重51.5g,籽仁率79.1%。植株性状:幼茎紫色,叶片深绿色,株高104.6cm,茎粗2.694cm,叶片数26~28片,生长整齐,无分枝。  相似文献   
3.
应用前列腺素PGF2a诱导母平同期发情,所使用的两种方法中,两次注射两次输精法的同期率为56.3%、产犊率为36.9%,比一次注射一次输精法同期率的42.5%高13.8个百分点和产犊率的26.7%高9.3个百分点,但从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经济角度考虑以一次注射一次输精法为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农户饲养条件下不同引入品种 (短角牛、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 )与云南滇东北本地黄牛的杂交F1代及本地牛的初生 ,6 ,12 ,18,2 4月龄体重、体尺测定以及经济效益调查分析表明 :(1)滇东北本地黄牛经杂交改良后 ,胸围、十字部高等主要体尺都有极显著提高 ;初生重和各月龄体重均有显著提高 ;(2 )调查 12 1头市场交易牛发现 ,养一头杂交牛的经济收入比养本地牛高 4 9%~ 2 31%。 (3)从建立长期的肉牛杂交改良体系角度考虑 ,在云南省东北部地区 ,首先应使用短角牛、安格斯牛等中小型肉牛与本地黄牛进行杂交 ,然后再用西门塔尔牛杂交。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西北黄土高原半湿润偏旱区耕作方式与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以设在半湿润偏旱区连续12年的耕作与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裂区设计,以传统耕作和免耕耕作为主处理,不施肥(CK)、单施无机氮肥(N)、单施无机磷肥(P)、单施有机肥(M)、无机氮磷肥配施(NP)、有机无机肥配施(NMP)为副处理,栽培制度为1年春玉米-3年冬小麦轮作,研究耕作及施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在生产年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型及耕作方式均以有机无机配施冬小麦产量最高,有机肥单施高于化肥单施,磷肥单施高于氮肥单施。耕作方式间表现为传统耕作高于免耕耕作,年型间表现为丰水年>平水年>干旱年,耕作和施肥方式的增产效果以干旱年最好,平水年和丰水年差异不显著。有机无机配施与传统耕作结合优化了冬小麦冠层温度、叶绿素相对含量等生理指标,提高了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因而改善了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性状而使冬小麦增产。在550 mm左右降水量的陇东旱塬雨养农业区,无论何种耕作方式及生产年型,长期采用有机无机或无机氮磷肥配施均表现出持续提高冬小麦产量的良好作用。因此,有机无机配施结合传统耕作是提高陇东半湿润偏旱区冬小麦产量的最佳耕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6.
敦化市红石乡位于敦化市西南20公里处境内平均海拔高度为450—500米属中温带冷凉气候区,山区气候特点明显。无霜期为130天左右。全乡大豆面积占总耕地面积3/2左右[2012年除外]。为了提高全市大豆产量我们在2006年开始引进大豆45厘米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历经三年试验于2008年大面积推广成功。近三年测产结果表明窄行密植大豆最高产量3367.4公斤/公顷。比常规种植大豆增产773.4公斤/公顷。增产幅度为29.8%。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科技份额已达到36%。进入新世纪,惠山区狠抓农业结构调整,粮油面积从2001年建区时的1.18万公顷调减到目前的0.55万公顷。经济作物及养殖业面积从0.4万公顷,调升到0.75万公顷,粮经比达40:60。由此为全区以蔬菜为主体的经济作物种子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1现状惠山区地处江南水乡,锡城之郊,建区以来,围绕“服务城市、致富农民”的主题,积极实施产业调整计划,到“十五”末,发展水蜜桃2000hm2、水产2000hm2、蔬菜2000hm2、无公害粮油2000hm2、奶牛1万头、花卉苗木667hm2。到目前为止,已完成水…  相似文献   
8.
东改工程建设专用管道输送原水,各泵站之间“刚性”联接,这对监控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十分严格的要求:目前,国内外还没有能够提供借鉴经验的同类工程。建立在OTN通信平台上的东改工程的计算机监控子系统具有的技术特点,较好地满足了工程对可靠性的要求;分析监控子系统的结构和配置。  相似文献   
9.
干湿交替下膨胀土裂隙演化与强度衰减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揭示干湿循环效应下膨胀土胀缩裂隙的演化特征及土体结构强度的劣化规律,对合肥弱膨胀土试样开展不同循环幅度下的干湿循环试验,利用图像处理技术从试样表面裂隙图像中提取出裂隙参数,并进行低应力下的抗剪强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裂隙开展分为裂隙酝酿期、裂隙快速传播期和裂隙平稳发展期3个阶段,裂隙指标的增长主要集中在裂隙快速传播期,且循环幅度的增大会使土体的开裂程度加剧;2)在干湿循环作用下,膨胀土的内摩擦角变化幅度小于2.2°,其受干湿循环次数的影响很小,土体的强度衰减主要源于粘聚力的大幅降低。膨胀土的粘聚力呈现出先快后缓的衰减趋势,其中前4次干湿循环期间粘聚力的衰减率达到50.97%~66.92%,且衰减率也与干湿循环幅度的大小密切相关;3)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粘聚力的衰减与裂隙面积率、裂隙总长度、裂隙平均宽度的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其中裂隙面积率的关联度最大,其与粘聚力衰减率间的关联度为0.785~0.832,相应的权重达到0.461~0.472,且裂隙面积率与粘聚力衰减率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而裂隙平均宽度的关联度最小,其与粘聚力衰减率间的关联度为0.392~0.414,对应的权重仅为0.228~0.240。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揭示剧烈温湿变化诱发的膨胀土边坡灾变机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栽培2个月的黄参为试材,设置对照(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和适度干旱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55%~60%)处理,利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BGISEQ-500平台,对测序结果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差异表达基因(DEGs,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筛选。结果表明:(1)获得的68193条Unigene中,分别有34230(50.20%)、34170(50.11%)、31727(46.53%)、27701(40.62%)、27092(39.73%)和22793(33.42%)个Unigene分别被分配到NCBI非冗余蛋白(NR)、eggNOG(基因的进化谱系, Evolutionary genealogy of genes: Non\|supervised Orthologous Groups)、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Pfam (Protein family)、SwissProt (Reviewed protein sequence database)和KEGG (Kyoto encye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六大功能数据库。(2)DEGs分析显示,黄参块状根和叶中分别有10674个和13402个DEGs;GO富集结果表明,根和叶中的DEGs功能部位中的分布基本一致,主要富集在生物过程、DNA的复制和翻译调控、氧化还原过程、蛋白质磷酸化、防御响应等;KEGG富集分析表明,根中DEGs显著富集在苯丙烷类生物合成、半乳糖代谢、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植物-病原菌相互作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途径,叶中DEGs则主要富集在半乳糖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苯丙烷类生物合成、戊糖、葡萄糖醛酸转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途径,说明淀粉和蔗糖代谢、半乳糖代谢、苯丙烷类生物合成途径、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在黄参应对干旱胁迫中起重要作用。干旱胁迫影响黄参不同器官中差异基因的表达,为解析黄参耐受干旱的生物学途径、黄参药效成分的生物合成和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